
【摘 要】本文提出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中,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目標,其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過程、運行、管理等,均應體現國際化特色,有助于高職教育更好適應教育國際化對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
【關鍵詞】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國際化政校企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008-02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中,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目標,其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過程、運行、管理等,均應按國際化人才標準設定,體現國際化特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與原有的運作也應有所區別。
一、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發展戰略,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走出去”亟需大批能在當地發展的國際化人才。當前,企業“走出去”在人力資源上常常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國內技術技能人才派駐國外,成本過高且面臨跨文化溝通問題;二是企業落地國的技術技能人才不足或因技術標準不同,或對中國企業缺乏認同,而無法為中國企業服務。
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一帶一路”倡議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借助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大潮,高職院校應該不斷改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培養人才質量,培養與“一帶一路”倡議配套的國際化人才。
在中國企業面向東盟國家實施“走出去”的過程中,伴隨企業“走出去”,助力企業解決“走出去”所面臨的難題,培養具有國際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是當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2004年開始招收國際留學生,至2016年已經累計培養超過600名來自泰國、印尼等國家的留學生,2015年學院與上汽通用五菱簽訂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協議,雙方就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為上汽通用五菱印度尼西亞生產基地培養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共建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學院、印尼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車教育培訓中心達成共識。為適應企業需求,提高國際化培養人才質量,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當務之急。
二、伴隨企業“走出去”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
職業教育伴隨企業“走出去”,應該基于海外發展的企業人才標準和崗位需求,校企雙方共同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院教師與企業師傅團隊共同開展教學,政校企協同育人。
校企合作框架下,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著眼于“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發展戰略,遵循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立足于學院的國際化辦學特色及服務地方支柱產業“走出去”,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政校企跨境協同、多元合作為主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培養了大批中國企業“走出去”所需要的具有國際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依托項目,創新性實踐國際化政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學院以上汽通用五菱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生產基地亟需大批具有國際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契機,政校企三方合作,教育主管部門提供政策及資金支持,學院與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與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等企業簽訂《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培養印尼大專生專項合作協議》等9個校企訂單培養協議,健全了“政校企雙邊三方”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為學院伴隨企業實施“走出去”辦學提供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培養汽車產業國際化高技能人才,服務企業“走出去”,創新性實踐國際化政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學院積極探索跨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了“政校企雙邊三方”協同育人機制。“政校企雙邊三方”協同育人機制是指以中國的職業院校、東盟國家的職業院校和在東盟國家的中國企業為人才培養主體,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遵循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地域特色、技術水平、文化差異等,通過建立符合東盟國家要求的人才培養標準和體系,通過多主體共建、產學研創融合,構建從學生招生到培養,再到就業全過程的一整套運行機制,具體包括動力機制、激勵機制、溝通協調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
按照多元主體共建的模式,政校企跨境協作完成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學院、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制造與檢修實訓基地、境外的印尼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車教育培訓中心、國際教育學院等“政校企雙邊三方”協同育人的平臺,完成汽車技術服務實訓基地、電氣自動化實訓基地、汽車商務中心、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制造與檢修實訓基地等4個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踐了“政校企雙邊三方”協同育人機制。
(二)多方合作培養國際化人才,實施“三養成三模塊三階段”的三維立體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根據在東盟國家發展的中國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在人才培養中踐行校企一體化育人,創新實施境內外教育部門支持的跨境招生招工一體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實訓基地、開發課程,教師團隊在生產現場授課,指導學生參與國際性技能賽事。
構建了“三養成三結構三階段”三維立體人才培養模式。其中的“三養成”是指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三結構”是指人才培養標準的知識結構模塊、能力結構模塊和素質結構模塊;“三階段”是指人才培養過程的理論學習階段、實踐訓練階段和頂崗實習階段。學生通過三個階段的實踐學習,應同時修滿專業學分和素養活動學分,共195分以上。
課程建設國際化是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問題,教學團隊提出了基于核心技術、核心課程為導向的“雙核”學習領域的專業課程體系,組織師資團隊共同編寫《PLC技術》《電子技術》《機械制圖》《電工》等體現企業文化及崗位需求的中英印尼三語特色教材。endprint
(三)集合基地+企業師傅,構建“寬基礎,分層次,強技能”校企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
職業技能是培養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核心,學院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按照理論學習、實踐訓練和頂崗實習的過程組織教學,構建了“寬基礎,分層次,強技能”校企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具體路徑如下: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階段。主要安排在第一學年,在校內由學校老師指導完成語言文化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
第二階段:實踐訓練階段。主要安排在第二學年,第三學期在上汽通用五菱寶駿基地,由學校老師指導、企業兼職教師配合完成專業課程實踐,第四學期由企業培訓師指導學校老師,配合完成崗位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
第三階段:頂崗實習階段。主要安排在第三學年,在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車有限公司,由企業各部門的班組長培訓并指導頂崗實習。
此外,通過參與留學生漢語角、文化講座、社團文體生活等第二課堂活動,留學生獲得素養活動成績,通過與中國家庭結對子,參加祭孔大典、體驗春節文化等活動,留學生深刻體驗中國歷史、國情、人文等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促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四)引進來,走出去,打造具有“國際化、多樣化、本土化”特色的師資團隊
學院根據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學院辦學的實踐,通過創新師資組成結構和培養模式,采取“引入”與“輸出”雙向結合的方式,聘請外籍專兼職教師、企業專兼職教師,選派教師赴德國等國家學習,加強學院內教師培訓,努力提升教師國際化水平和能力等方式,創建基于國際化、本土化、多樣化的“三化”師資隊伍,培養了一批國際性的師資隊伍。
學院打造了基于“外籍教師+企業師傅+學院教師”的“三化(國際化、多樣化、本土化)”師資團隊。其中,國際化是指聘請具有國際視野、經驗和能力的外籍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多樣化是指師資隊伍的來源,不僅包括國內的、國外的,同時還包括企業的“師傅”;本土化是指選派國內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的教師赴境外辦學點授課。
【參考文獻】
[1]劉海,榮國丞.“一帶一路”戰略下職業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職業技術教育,2015(30)
【作者簡介】陳柳艷,女,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職業教育。
(責編 丁 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