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清延+何雪蓮
【摘 要】本文論述地理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使用,以廣西喀斯特地貌為例,提出借助歷史資料、借助室內化學實驗進行分析、開展野外實踐教學等措施,引導學生認識廣西喀斯特地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關鍵詞】地理 校本課程資源 廣西喀斯特地貌 利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034-02
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和學習評價的指向標。作為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地理教師,要保證新課改的順利實施,就必須在認真學習新理念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并合理使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保證新課程的順利實施;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主觀能動性,將不同的課程資源進行重組和整合后應用于教學,使教學觀念由傳統的“教材是學生的世界”轉變為“世界是學生的教材”。課程資源的開發,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教科書,而是要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和大自然。色彩斑斕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都能成為也應該成為學生的教材,成為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作為廣西的教師,開發和使用廣西喀斯特地貌作為高中地理校本課的課程資源,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的。它的開發利用既能使學生了解自己身邊的地理,從而更好地了解廣西、建設廣西。本文從課程資源開發的依據和利用方法對此進行探索。
一、喀斯特地貌成為校本課程資源的依據
(一)內容的開放性。喀斯特地貌類型多樣,內容豐富,開放性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空間上的開放性。它的開發不再僅局限于教科書、課堂、教師和學校,還蘊含在自然環境中和社會生活中,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二是時間上的開放性。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之后最終將成為一個集文本及多媒體于一身的資源,在需要時隨時都可以選取相關資源輔助地理教學。三是利用上的開放性。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填鴨式”的灌輸,而是可以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學校去考察和探索,通過更深層次的合作探究和體驗等去主動獲取和挖掘未知的知識。
(二)形態的多樣性。喀斯特地貌形態多種多樣,有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之分。常見的地表形態有溶溝和石芽,天坑和豎井,溶蝕洼地和溶蝕谷地,峰叢、峰林、孤峰和天生橋等;常見的地下形態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和石鍋等。
(三)價值的社會性。喀斯特地貌開發為課程資源后不僅能為教育教學服務,還有獨特的經濟價值。喀斯特地貌資源內容豐富,除了常規的教材、設備等,還包括多種多樣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這些資源可以使學生的地理學習更加直觀、生動活潑,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社會影響,創造經濟價值。
(四)功能的交叉性。地理學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于一體,其課程資源與其他課程資源之間交叉、互補、聯系和相互促進,相互為對方學科的教育教學服務。
二、廣西喀斯特地貌課程資源開發使用的目標
廣西喀斯特地貌課程資源開發的目標:通過組織學生查閱歷史文獻資料,讓學生了解喀斯特的起源,既能讓學生學會從歷史中去體會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野外實地考察,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結合實地情況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空間分布及類型,把課堂知識深化;通過室內模擬實驗讓學生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喀斯特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使用方法
(一)借助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喀斯特起源問題上,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去查閱歷史資料,找出有關巖溶地貌的記載。例如,徐霞客游記中關于廣西喀斯特地貌的記載,桂林七星巖、蘆笛巖、漓江兩岸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去找,才能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學習喀斯特,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借助室內化學實驗進行分析。地理學科作為一門既交叉又綜合的學科,有些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形成過程是物理或化學作用甚至是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一些簡單的物理或化學實驗說明地理事物形成、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地理事物或現象形成過程的理解。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溶蝕(侵蝕)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化學實驗來分析。其反應的總化學方程式如下:
CO2+H2O+CaCO3=Ca2++2(HCO3-)
具體操作:把碳酸鈣放入含有二氧化碳水溶液的試管中靜置,觀察形成碳酸氫鈣水溶液,這一實驗可以解釋廣西喀斯特地貌地區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如峰林、峰叢、孤峰及溶蝕洼地和落水洞等的形成過程;而如果把試管中的碳酸氫鈣水溶液加熱,則會在試管底部形成碳酸鈣沉淀,而此實驗則可以解釋喀斯特地貌區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的形成。
這一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觀察和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從而有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開展野外實踐教學。野外實地考察是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中地理實踐力的體現。野外實踐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野外觀察能力,可以搜集大量直觀的感性材料,將其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得出客觀事物的本質,從而加強學生研究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
喀斯特地貌野外觀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巖石類型和構造。石灰巖主要是在淺海環境形成的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鹽類沉積巖,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石灰巖又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因此,我們在進行野外觀察時要觀察巖石的顏色、礦物成分、結構特征、構造形態和延伸方向等,用工具測量巖石的厚度、節理,查明石灰巖層與其巖層的接觸關系。
2.地表水和地下水。記錄和測量地下水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季節變動,尤其要注意觀察地下水,根據其流動方向和位置確定地下水的出口和補給水源等,注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關系。
3.地貌形態。喀斯特地貌形態多種多樣,在調查時可以采用填圖的方法完成。在地形圖上詳細描述和測量各種地貌形態的特征作為基本資料,如喀斯特石山,石林的分布、密度、高低起伏和坡度大小等;漏斗、落水洞、洼地等的形態位置等。
4.溶洞。記錄洞口的位置及大小,觀察并描述洞內的石筍、石鐘乳、石幔等各種堆積地貌的形態和大小及其分布,觀察洞內是否有河流,并確定河流的流向與出口,注意洞壁有無人類文明的遺跡等。
5.攝影及素描的應用。通過相機將各種不同類型的地貌景觀拍攝下來,要求學生進行地理素描,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所觀測到的各種喀斯特景觀描繪下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已經成為指導當前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地理校本課的設置更是這一理念的體現。中學地理校本課程從內容安排到教學要求,都要貼近現代生活、貼近社會實際。在教學中,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方法的使用等都要精心打造,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將訓練技能、培養能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并貫穿于教學的自始至終,構建教與學的暢通渠道,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李雁冰.課程設計基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2]白文新,袁書琪.地理教學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楊婭娜,李 晴.地理課程資源的內涵與特征、類型與功能[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5(1)
[5]常華鋒,冉利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5(5)
【作者簡介】韓清延(1982— ),女,山東新泰人,南寧市第一中學高三備課組長,中教一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何雪蓮(1981— ),女,廣西柳州人,南寧市第一中學教研組長,中教一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
(責編 江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