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先+李雯霏+何貴香



【摘 要】本文對高職專科有色冶金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進行調查與分析,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高職專科有色冶金技術專業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敢于擔當的優良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優化課程設置,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技能;豐富和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推進“雙證書”建設,提高職業能力;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專科 有色冶金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 調查 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117-03
高職院校應以培養適應國家人才發展需要和社會經濟、技術、管理、服務等第一線要求,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為使人才培養更貼近生產實際、更具針對性和適用性,本文對高職專科有色冶金技術專業畢業生進行調查,了解畢業生對學校課程設置、專業知識和技能、素質能力培養、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為有色冶金技術專業改革提供參考。
一、調查設計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及訪談的方式進行。發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其中有效問卷119份。被調查畢業生在國有企業工作的占52.94%,在民營企業工作的占35.29%,在“三資”企業工作的占5.04%,其他的占6.72%。新入職的占21%,工作1-5年的占23%,6-10年的占34%,11-20年的占16%,20年以上的占6%。被調研畢業生分布在全國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2個單位中,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調查問卷涉及人才培養的6個方面:素質和能力培養,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設置,證書,教學方法,專業實習安排及對人才培養的建議。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校在素質和能力培養上的作用。表1反映了是學校在素質和能力培養上的作用。從表1可以看出,被調研的畢業生,大部分認為學校培養了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誠信友善、勇敢堅韌、敢于擔當的優良品質,積極的工作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遵紀守法、服從管理的工作原則,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說明學校思政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很重要,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而自動化辦公和信息檢索能力、英語閱讀和應用能力是畢業生所欠缺的。
(二)畢業生對課程設置的看法。表2是畢業生認為對工作有幫助的基礎課程響應統計。從表2可知,超過50%的畢業生認為計算機基礎(辦公軟件)、工程制圖及CAD、物理化學、演講與口才是對工作有幫助的,同時也是應著重加強學習的課程。只有26%的畢業生認為文獻信息檢索對工作有幫助,說明需要高職專科畢業生查閱文獻的機會較少。
表3是畢業生認為對工作有幫助的專業課程響應統計。從表3可知,超過50%的畢業生認為冶金原理、冶金設備、環境保護、金屬材料及加工技術這四門課程對于在有色冶金行業工作中最有幫助;其次是企業管理、輕金屬冶金技術、冶金過程檢測與自動化控制、冶金工廠設計基礎、資源綜合利用、重金屬冶金技術等課程。同時,冶金原理也是畢業生認為最需加強的課程,說明冶金原理在有色冶金技術專業課程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畢業生從事貴、稀金屬冶金和選礦工作的較少,故貴金屬冶金技術、選礦概論、稀土冶金技術課程響應率也較低。畢業生認為對于專科層次的學生,專業英語在工作中用途不大。
表4是畢業生認為對工作有幫助的實踐環節響應統計。表4說明,畢業生認為對工作最有幫助的實踐環節課程為: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專業實驗操作及技能訓練、金工實習等。生產實習(頂崗實習)是學生將理論同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畢業生認為生產實習(頂崗實習)是應加強的實踐環節。
(三)專業技能、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希望學校重點培養的專業技能、素質和能力響應統計如表5和表6所示。從表5可知,生產工藝控制技能、圖紙識讀、產品質量分析與控制技能是大多數畢業生希望學校重點培養的專業技能。而對于生產操作技能、技改與研發技能,畢業生認為可在工作中不斷掌握和提高。表6說明,除英語閱讀與應用能力外,其他的素質和能力都是畢業生希望有所加強的。
(四)畢業生對計算機、英語等級考試及職業資格證書需求。具體如下:
1.計算機等級證書。通過對畢業生計算機等級證書的需求情況調查發現,有54.8%的畢業生認為畢業時一定要持有計算機等級證書,也有40.9%的認為無所謂,有實際操作能力就行,僅有4.3%的畢業生認為不需要計算機等級證書。
2.英語等級證書。調查畢業生英語等級證書的需求情況發現,認為畢業時需獲三級(B級)大學英語等級證書的畢業生占56.4%、四級的占41.58%、六級的僅占1.98%,說明高職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要求不是很高。
3.職業資格證書。畢業生對職業資格證書的需求情況列于表7。從表7可知,工業廢水處理工證、電工證、工業廢氣治理工證是畢業生需求較多的,說明有色行業對廢水、廢氣的處理較為重視,對畢業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這也與當前社會對環境保護要求高、需要綜合能力強的人才相吻合。但總體來說,畢業生對職業資格證書響應率不高,不足五成,這與有色行業企業各特有工種不執行準入制度有關。而有色冶金技術專業畢業生對電工證則有著較高的響應率,說明企業需要畢業生一專多能,適應多崗位多工種工作,同時也與電工實行準入制度有關。
(五)教學方法及專業實習安排。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可獲得不同的教學效果。通過調查發現,以實際案例進行剖析的案例式教學法、以項目為導向的項目式教學法、師生互動的啟發式教學法、網上學習加課堂教學的混合教學法較受畢業生認可和喜愛,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和慕課式教學(大規模開放在線網上課程)并不認可。因此,案例式、項目式、啟發式、混合式教學改革是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endprint
專業實習是高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對冶金專業實習的安排調查發現,畢業生認為實習分為2次,每次3個月較好,占45.4%;認為實習分為3次,每次2個月的占28.6%;認為實習連續6個月,一次完成的占24.4%。
(六)畢業生對高職專科有色冶金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幾個方面:一是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專業實習,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二是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專業理論、環境保護知識、電氣知識)的培養,適應社會和企業對人才能力需求;三是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以適應有色冶金技術較為艱苦的工作環境;四是希望在專業課上設置專業方向,使學習更有針對性地和適用性。
三、結論與建議
(一)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敢于擔當的優良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是德育的主陣地,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畢業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誠信友善、勇敢堅韌、敢于擔當的優良品質,積極的工作態度,團隊協作精神,遵紀守法、服從管理的工作原則,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項工作至關重要,對畢業生今后工作影響深遠,學校要加大力氣做好學生思政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工作。
(二)優化課程設置,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學生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要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的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和工作能力。高職專科人才培養應優化課程設置,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在基礎課方面,一是適當壓縮大學英語、文獻檢索等課程;二是適當增加對計算機基礎(辦公軟件)、工程制圖及CAD、物理化學、演講與口才等基礎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三是進一步整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職業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等課程。在專業課方面,一是重點加強對冶金原理、冶金設備、環境保護、金屬材料及加工技術等課程的教學;二是開設企業管理、輕金屬冶金技術、冶金過程檢測與自動化控制、冶金工廠設計基礎、資源綜合利用、重金屬冶金技術等課程的教學;三是要設置專業方向,使學生學習更具針對性,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需要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四是適當壓縮選礦概論、專業英語等課程內容。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實踐教學是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在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專業實驗操作及技能訓練、金工實習等實踐過程的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保證和明確實踐、實訓的時間和內容,確保學生累計至少有半年時間在企業生產實習(頂崗實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從事專業實際工作崗位的基本能力和專門技能。
(四)豐富和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上,盡量少用原來效果不好且最為常用的灌輸式教學法,要多采用以項目為導向的項目式教學法、實際案例進行剖析的案例式教學法、師生互動的啟發式教學法、網上學習+課堂教學的混合教學法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工作任務貫穿于項目教學的始終,以工作任務為基礎驅動項目教學的整個過程,利用工作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啟發式、案例式、項目式、混合式教學改革是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五)推進“雙證書”建設,提高職業能力。調查發現,高職專科有色冶金技術專業畢業生對計算機等級證書、英語等級證書不太重視,比較注重工業廢水處理工證、電工證、工業廢氣處理工證等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是反映勞動者具備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證明和體現。為此,學校要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培養“雙證書”畢業生為導向,以職業崗位技能培養為著力點,“課、證、崗、賽”相結合,推進“雙證書”建設,提高職業能力。
(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素質的同時,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成為一專多能、適應多崗位工作的能力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具有雄厚專業基礎、職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強健體魄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較強的執行能力等。
(七)加強校企合作,走產教融合的發展道路。產教融合是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學校要主動對接企業,了解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隋菱歌,殷樹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J].長春大學學報,2016(6)
[2]黎永鍵,關偉.產教融合下的高職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7(1)
【作者簡介】蔣學先(1972— ),男,廣西平樂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副教授,研究生班學歷,研究方向:冶金專業教學及濕法冶金研究。
(責編 盧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