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峰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國力強盛,對外交流十分廣泛,文化不斷相互滲透融合。具有青春活力的追求和想象,構成唐代玉器豪邁、浪漫的藝術風格,創造了許多五彩繽紛、生機盎然的圖案畫面和藝術形象,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時代風格。明人高濂曾如此評論唐代玉器:“自唐以下,所制不一……碾法如刻,細如絲發,無隙敗矩,工致極矣盡矣。”由此可見當時玉作之精巧。
唐代玉器材料優良,工藝精湛,數量日漸增多。其主要特點是:一、面向自然,取材于生活。飛禽走獸、自然風光、行云流水、奇花異草等,均在圖案中再現,充分體現了唐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蓬勃奮發的精神面貌。自唐代始,玉器徹底改變了漢代以前以動物、神獸紋為主體的藝術風格,花鳥圖案占據了玉器畫面的主導地位。人們不再盲目地乞求和尊崇那些看不見的神靈、神仙,而是充滿了自信,盡量反映自己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并以自然界中美麗的景物作為欣賞對象和裝飾題材。二、喜用短小的纖細陰線作裝飾。無論是人物的衣褶、植物的花心葉脈、動物的皮毛、禽鳥的羽翅等,均善用大量舒展流暢或密集短小纖細的陰線加以裝飾,每件作品都能較好地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極力突出個性,強調生活性,使唐代玉器既具造型美,又具工藝美,更富神態美。三、琢磨細致,質感強烈。唐代玉器特別注重制作工藝的表現,既大刀闊斧又精雕細刻,如對動物的雕琢,五官刻畫細致,體態豐滿圓潤,肌肉發達,尾部與身上的皮毛,皆用細密短陰線排列表示,有條不紊,質感極強,形神畢肖,反映了唐代玉器碾琢技藝的卓越成就。
唐代玉器的社會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裝飾用玉和生活用玉大量出現,傳統的禮儀玉僅僅成為了一種象征物而已。玉帶銙成為唐代禮儀用玉的代表。至唐顯慶元年(公元650年),帶銙配置日趨制度化,玉帶銙大量出現。“欲知官高卑,玉帶懸金魚”。玉帶遂成為王公貴臣們身份的標志,并以玉銙的多少及質料的優劣,來區別他們之間地位的尊卑,品級的高低。《新唐書·輿服志》載:“其后(指高宗顯慶以后),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銙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皆綸石帶,銙八;黃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銅鐵帶,銙七。”這種玉帶制度,從一開始,就備受朝廷的重視,并為歷代相沿襲。
根據定制,除了帶銙的數量之外,銙面上的紋飾也別有含義,不同級別的官位,所用的圖紋也不盡相同。高官禮服所佩飾的玉帶銙,除了龍紋仍作為帝王的象征以外,其他的花草、禽鳥、人物等,均為生活中所實有。特別是玉銙上樂舞宴飲生活場面的出現,說明了唐代禮儀玉已逐漸走向了生活化和世俗化的軌道,與早期的禮儀用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總之,唐代是中國玉器由抽象向寫實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它以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的形式,推陳出新、兼收并蓄的融會精神,對唐代以后玉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人物紋玉帶鑄長4.1厘米,寬4厘米,厚1.2厘米。玉色白,微泛青,玉質瑩潤。整體呈正方形,四邊略呈斜坡狀,器表用陰線刻畫一胡人盤腿端坐于地毯上,一手扶膝,一手執碗,頭部用短小的陰線刻畫出五官,肩披飄帶。四周輪廓邊緣去地斜挖,只留下斜挖后的一條窄邊,以突出人物形象的立體感。背面光素,四角均有對穿孔。唐時,中亞地區的波斯人大量進入內地,把中亞的宗教及生活習俗帶入我國。此件帶板上的圖案表現了當時大唐帝國與異域文化的交融。
玉帶是封建社會后期官場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靼(皮革帶)、銙(帶上鑲嵌之物)、鉈尾(嵌在皮帶革的尾端)三部分組成。用玉制作的銙為玉帶銙,俗稱帶板。造型基本為扁平體,是綴在革帶上的玉質飾物。唐代,玉帶已成為官級尊卑的象征物。宋元明各朝玉帶依然流行,同樣也是佩帶者身份地位的標志。尤其是明代更加重視古禮,同時也是使用玉銙數量最多的時代。清朝恢復了滿族的生活習俗和服飾,不再使用玉帶。
唐浮雕獅紋玉帶銙 長3.2厘米,寬2.3厘米,厚0.9厘米。玉色白中偏黃,溫潤細膩。該帶銙采用淺浮雕工藝,獅子呈靜臥狀,五官用陰線刻畫,頭部用排列整齊而又比較稠密的纖細短陰線表現毛發,四肢渾圓粗短,體態豐滿圓潤。整個帶銙的地子部分完全磨去,邊沿無裝飾,使獅子圖案明顯突出。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