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茖W編制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愛國主義題材、青少年題材等專項創作規劃,提高創作生產組織化程度,彰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審美風范。加強對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曲藝雜技和歷史文化紀錄片、動畫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做好戲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推進數字化保存和傳播。實施網絡文藝創作傳播計劃,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中華文化電視傳播工程,組織創作生產一批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具有大眾親和力的動畫片、紀錄片和節目欄目。大力加強文藝評論,改革完善文藝評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研究評論體系,倡導中華美學精神,推動美學、美德、美文相結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于今年年初正式公布。
優秀的作品和出色的藝術家絕不依賴大嗓門,把握適度、忌諱夸張,恰恰體現的是表演的內在功力和藝術分量。最精彩的幽默完全可以不露聲色,悲慟的情緒在抑制中更具感染力,而通過言辭的撼人心魄也足以將情緒傳遞給觀眾。
——《人民日報》評論,藝高不在聲高。
對一個外國人而言,漢語和漢字也許是永遠學不好的語言文字,而這正是我融入這一文化的根本動機。我一直認為,中國語言文字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
——法國國民教育部漢學總督學、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白樂桑獲第三屆會林文化獎的獲獎感言。
書信在走向消亡,但是書信里所承載的文化不會消亡,只是轉移到新的媒體上而已。
——近來.一些文化節目被網友稱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激發了眾多觀眾重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如是說。小說語言強作典雅,好像用典雅的語言寫出來的小說就一定是高級的小說似的,殊不知雅也許只是孱弱、干枯和隔靴搔癢,俗有時候反而是潑辣的,一鞭子就是一道血痕,更何況小說原本只有好壞之分,哪有高級、低級之別。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翟業軍談到當下小說語言時說,“聲音不殊,文體何立。”
不能把并非影評的影評所產生的問題,與影評聯系起來。那么,如何區分“影評”與“非影評”呢?我的理解是:影評首先是一種“寫作”,因此要看是不是持有“寫作”的態度。
——電影史學家@活著的時光如是說。
兒童詩是最精練、最集中的一個品種,在構思、想象、抒情、設喻、形象、語言等方面,兒童詩都應當有其自身的特點,而不是做作的、成人化的。
——兒童文學作家樊發稼認為,好的兒童詩具有認識、教育和審美三方面的功能。
“雞湯”文所含的文化養分不多,“喝”多了容易影響“胃腸”對經典之作的消化吸收。
——有一種聲音視“自媒體出書熱”為洪水猛獸。還有另一種聲音認為,自媒體牽手出版業是市場和讀者的雙重選擇,內容豐富,品類全面,雞湯只是其中一部分,自媒體圖書并不等于朋友圈雞湯,其內容也可以在生動接地氣的同時具有深度和廣度。
小說的第一句話,就好比一個人剛從子宮里出來,要是腦袋擠扁了,這個人就不會聰明。
——作家余華如此推敲小說的第一句話。
每一位書法家的創造活動,都無一例外是個體創造活動,但又無一例外不完全是個體創造活動。我們的創新其實是一種率性中的不率性,個體中的非個體,傳統中的非傳統,這樣一種精神活動。
——書法家肖云儒認為,中國書法程式美與個體生命創造并行不悖。
截至去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3.33億,其中移動端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3.04億,中國最大的閱讀移動應用“QQ閱讀”活躍用戶年增幅超100%,市場份額占比超31%。整體上來說,移動端閱讀已成網絡文學主流。
——結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業內領先的數字閱讀平臺閱文集團《2016網絡文學報告》結果顯示。
作品必須要尊重市場,如果你的作品真正融入了情感,人們自然會走進劇場。并不是說做藝術就不能有商業,商業的就沒有文化。
——對舞蹈家楊麗萍來說,她的目標是表達藝術,是為了慶祝豐收在打谷場上跳舞。
文藝作品要深扎,畫家畫普通人,作家寫普通人,藝術家演繹普通人,以普通民眾的眼光去觀察、體驗、表現,而不是以精神說教去俯視民眾?!吧钊肷?、扎根人民”的理念,就是要先寫真正的人,才能領會人的精神。
——戲劇人@羊馳如是說。
作為編劇,我們有責任創作適合年輕人觀看、有中國傳統內容和形式的作品,讓他們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傳承還是靠他們。
——編劇何冀平認為,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寶,青年人不喜歡國寶,是教育和引導出了問題。
與其說短篇小說有技術,不如說作家對待自己的感情有技術,如何在作品里處置自己的情感,你對自己的情感是否依賴,或者是否回避,是否縱容,是否遏制,這是一個問題,是需要探索的。
——作家蘇童近日發表創作談《我為什么寫小說》。
編輯/耿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