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菊
據說,世界上最好的相機來自德國,最好的手表來自瑞士,最昂貴的鋼筆來自法國的私人作坊,最價值連城的珠寶出自比利時的家庭工匠。而若論音質好、制作精密的三弦,則來自中國的“宋廣寧制作”。
今年83歲高齡的宋廣寧從事樂器制作已68年,從當初那個孤身闖北京謀生學藝的毛頭小伙兒,到現在頂尖的三弦制作大師,“宋廣寧制作”這個老字號見證了他68年的歲月滄桑。這68年,應該就是“垂名入甲成龍去”的步步足跡。
機緣巧合,學做民族樂器
宋廣寧的家,在滄州肅寧縣西宋莊村。他幼年喪父,從小和母親一起背負著家庭的重擔,養育幼小的弟弟。家里只有幾畝鹽堿地,孤兒寡母辛苦勞作,才能勉強果腹。1949年的一場冰雹,一下子將這個貧困農家推向了絕境。眼看著在家沒有活路,宋廣寧決定出去闖闖。
他只身步行至保定,再搭車奔赴北京。原本只求有口飯吃有個活路,卻機緣巧合地拜了“義和齋”掌柜為師,從此與民族樂器制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新中國文藝全面復蘇,帶來的是民族樂器的無限商機。掌柜的是這行的能工巧匠,看準時機開了自己的店鋪“義和齋”,宋廣寧是他開門收的第一個徒弟。
一開始,宋廣寧學做京胡,因為做京胡相對來說容易點。他從基本功練起,一個竹板,一個竹筒,兩根軸,插在一起。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真難,桿子是紫竹的,筒子是毛竹的,得上火烤,用火煨直了,再把鐵筷子燒紅了在上面燙琴孔,一開始自己不敢燙,都是掌柜的燙,他在邊上看,后來慢慢地學著自己燙,再用銼刀銼平滑,用手鋸把幾公分厚的木頭鋸成相應的尺寸。這一道道工序學做起來,完全用手,那時候僅有的電器就是電燈,一點機器也沒有。一個手不順出了不合格的次品,掌柜的臉色立刻就黑下來,也不打罵,直接拿起來猛地摔下去,摔爛了。宋廣寧戰戰兢兢,又是心疼,又是愧疚,覺得沒臉,暗恨自己手笨學得慢……即使這樣,他也沒有覺得委屈過,自己從家里出來是找活路來了,找個吃飽飯又能學手藝的地方是多不容易啊,師傅打也行、罵也行,千萬別趕自己走。
就這么勤勤懇懇,宋廣寧苦練基本功。烤擔子,烙琴孔,從學徒到自己能出一件像樣的成品,用了整整一年。
學藝雖苦,卻能出息人才。別看當時義和齋店鋪小,京胡、二胡、琵琶、阮咸、柳琴等樂器都做,宋廣寧涉獵的工藝也很寬泛。待“三年零一節”學徒期滿的時候,他已經是很熟練的樂器制作技師了。掌柜的待他也還不錯,賞給了他五十塊錢的學徒工資,這是他離家掙的第一筆“巨款”啊,趕緊寄給了遠在家鄉的老母和幼弟,告訴他們我在外面能掙到錢了,也學會手藝了,咱家有希望了。
攻克難關,研改三弦琴
1956年公私合營成立北京民族樂器廠,宋廣寧作為個體作坊人員,受邀任京胡組組長。1957年北京民族樂器廠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簽下一筆大單,3000把三弦的訂制,純手工,任務相當重,兩年才能完成,宋廣寧調入三弦組,完成訂單的同時他開始與著名音樂家蕭劍聲教授合作,研究改進傳統三弦。
三弦源于民間說唱藝術,北方大鼓、蘇州評彈等都是用三弦伴奏。但傳統的三弦頸長,把位寬,音域窄,彈曲藝可以,用來彈奏復雜多變的樂曲就不甚理想。上世紀60年代,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蕭劍聲提出了尺寸的改革建議,宋廣寧就反復地研究實驗,每款的設計定型都要經歷若干次試制才能完成,每個與發音相關的細節都達到極其嚴苛的程度,經過了數不清的失敗,最后才成功,改進后的60型三弦,山口下移,把位小,彈奏樂曲效果很好。大三弦用項廣泛,上世紀80年代他又全力配合蕭劍聲教授,研制改良了80型大三弦。隨著野生蟒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他們又實驗成功用仿生人造皮代替蟒皮,獲國家專利。
1988年,宋廣寧擔任組長的北京民族樂器廠三弦組獲集體改革獎,被評為“全面優勝先進小組”,宋廣寧、蕭劍聲研制的加強型三弦獲評文化部教育局“文化科學技術進步獎”,1992年二人研究改良的86型高音三弦獲文化部頒發的“促進文化科學技術進步重大貢獻四等獎”。經他倆改良制作的三弦,被刻以“蕭劍聲設計、宋廣寧制作”的題款,成為樂器制作界老字號的標志。宋廣寧也因此被冠以“三弦大師”的稱號。
“宋廣寧制作”成為藏品
三弦屬于彈撥樂器,一把好琴音質高低取決于面板皮子的原料、手工松緊、產地。每一張原皮展開在宋廣寧面前,僅憑目測他就能知道皮子出多少好料出多少次料,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原產地。面板上蒙皮子更是關鍵,勁大崩了,勁小又松了,聲音不脆。宋廣寧的習慣是一邊蒙一邊用鉛筆敲,皮子濕的時候敲著什么聲音,干了最后落個什么聲音,全憑耳朵聽。敲出一個調,教授說這個音質好,他就強記住那是個什么調,熟能生巧,他在鑒別音質方面有了自己獨特的技巧。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各地樂器廠生產的三弦沒有統一的標準,后來以宋廣寧制作的三弦為范本,統一了標準。但是標準統一,只是各部件尺寸的統一,內在的品質是沒有辦法統一的。宋廣寧制作的三弦,高音清脆,低音渾厚,反應靈敏,便于演奏,就連裝飾用的葫蘆頭雕花都是精工細作,在業內堪稱金牌。當時推廣三弦琴的大型演奏會上,全部都是用“宋廣寧制作”來演奏,得到了時任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的肯定,中央電視臺、《中國音樂報》都有過相關報道。國外像美國、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國家,都只認宋廣寧三個字。“宋廣寧制作”三弦已經成為專業三弦演奏家必備的樂器,蕭劍聲、張興華、魏巍、劉德海、趙承偉、徐陽、吳強、魏喜奎、馬增蕙、宋飛、呼倫亞齊等諸多國家級知名演奏家、音樂家,以及很多民間老藝人都對“宋廣寧制作”青睞有加,都習慣使用并收藏“宋廣寧制作”,很多音樂人以擁有一把題款“宋廣寧制作”的三弦為榮。不久前蒙古族歌唱家騰格爾偶得兩把“宋廣寧制作”的三弦,喜愛至極,因無緣謀面宋老深感遺憾,托人輾轉贈送宋老兩張自己的新專輯。蕭劍聲教授親筆題贊宋老的制作技藝“三尺檀龍貫四海”。
這期間,一位日本樂界人士偶然見到了一把刻有“宋廣寧制作”的三弦,驚為上品。彈奏起來得心應手,便去民族樂器廠尋根,得知宋老已然退休離廠,便四下打探,幾經周折輾轉才得以面見宋老,又推薦樂界友人紛紛訂購宋老制作的樂器,“宋廣寧制作”一時享譽海外。
不忘傳承,堅持手工制作
1994年,退休后的宋老閑不住,更放不下幾十年的手藝,他注冊了“京藝樂器制作修理”公司,主要給樂器廠做加工活,有人拿著用壞的琴來找他修,他也不推辭。
除了自己對民族樂器的傳承和發展外,宋廣寧還把家鄉的兄弟子侄帶出幾個,傳授技藝。歲月久了,有幾個徒弟、子侄也出去自己闖市場,并都在樂器制造業創出各自的成績。
思鄉是一種最美麗的情感。在外謀生的這些年,故鄉肅寧常常在宋廣寧心中縈繞,加之近幾年肅寧各方面的發展都蓬勃向上,于是宋老把事業轉移到老家,于2003年成立“肅寧京藝樂器廠”,后更名為“廣寧樂器有限公司”,兒子宋從建遵父命辭去工作幫他管理公司,宋老則專心致力于樂器制作。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宋老多年的專注下,廣寧樂器有限公司申請了自己的“宋廣寧”“廣寧樂器”兩個注冊商標,“宋廣寧制作”還被認定為滄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宋老的大徒弟郭占杰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如今,宋老年高,他告誡徒弟們一定不要丟了手藝,不要過分依賴現代化工藝,不要過分依賴機器,那樣雖然產量高,不出次品,但是也很難出精品、絕品。他始終認為每一個部件經過了手的搓摸,有了人與琴的心靈對話,琴才有了靈氣,有了生命,手工制作的每一把琴,都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絕品。
編輯:安春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