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2017年1月7日,美國好萊塢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上,來自中國的女孩劉冀蘋與眾多國際級電影新銳導演、演員一起走上熠熠生輝的紅毯,在國際電影節嶄露頭角。由劉冀蘋編劇、導演以及藝術指導的影片《She Gives Me Sight》(《她是我的眼》),目前已成功入圍十項國際電影節獎項,榮獲好萊塢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好萊塢大道電影節最佳劇情獎、網絡短片電影節最佳學生短片、最佳女導演獎等諸多獎項。該片題材特殊,為盲人群體,其主題深刻,表現手法細膩,不僅打動了數以萬計的觀眾,而且也打動了專業評審。那么,一個年僅25歲的90后,是怎樣成功步入電影界殿堂的?
追尋她成長的足跡,我們也許能尋找到答案。
生根于多彩世界的電影夢想,在美國紐約電影學院破繭而出
來自石家莊的女孩劉冀蘋,其實并沒有什么傲人的家庭背景。她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女孩。如果說有什么與眾不同的話,那就是她豐富的想象力,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將大海畫成五顏六色。對于她來說,多彩的世界里有許多需要探尋的秘密。初中畢業后,她說服媽媽,轉入美術學校,而這次轉學成就了她今后的電影之夢。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她以河北省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交通大學,選擇的是數字媒體(電影后期制作方向)專業。
在北京交通大學,她深深地被電影的神奇打動。在校期間,她每年都獲得獎學金,并以年級第二名的成績被保送本校讀研。然而,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劉冀蘋經過認真思考,放棄保研,選擇出國留學,去自己心儀的學校、選擇心儀的專業繼續深造。
24歲那年,劉冀蘋被紐約電影學院研究生院導演專業錄取。2014年12月28日,劉冀蘋告別親友,從北京飛往洛杉磯。好萊塢著名的電影制作人David A.Armstrong成為了她的導師之一。從編寫劇本到學習表演再到制片導演,整個在校期間,她參與的學生短片多次在各項國際電影節中嶄露頭角,并參與了意大利導演MauroBorrelli的商業短片制作。最近,由她編劇、導演以及藝術指導的影片《She Gives Me Sight》(《她是我的眼》),更是讓好萊塢認識了這個初出茅廬卻鋒芒畢露的華人女導演。
讀書獲得靈感,用鏡頭展現殘疾兒童的世界
《She Gives Me Sight》(《她是我的眼》)是一部非常勵志的敘事短片。故事中,小男孩塞西爾幼時不幸意外失明,與奶奶相依為命。黑暗與欺凌籠罩著塞西爾的童年,鄰居小孩們的嘲笑與捉弄早已成為家常便飯。塞西爾在外被欺負了從不與奶奶傾訴,只是默默忍受。但所有的一切奶奶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奇怪的是,奶奶并未因此而對塞西爾多一點溺愛,而是要求他更加獨立地去做事。直到有一天,塞西爾擦地時不小心打碎了身后的花瓶,卻仍被奶奶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擔”時,他才終于爆發,向奶奶怒吼出心中的委屈。就這樣,塞西爾慢慢長大,成為一位盲人作家,他把苦澀的童年以及成年之后慢慢對奶奶的理解與愛寫進了書里,名為《她是我的眼》。劉冀蘋說,通過這部片子,她想讓觀眾理解以及認識到,對待殘疾人最大的尊重就是不把他們當作殘疾人看待,尤其是殘疾兒童。
“一直想拍一部暖心的電影,要說靈感,或多或少源于海倫·凱勒的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劉冀蘋說,當年讀這本書,對她觸動很大,促使她下定決心要做一部關于殘疾人的影片。而能給觀眾帶來最大心靈震撼的,莫過于殘疾兒童苦澀的童年。劉冀蘋做了很多資料研究,并且專程去了洛杉磯當地的盲童教育學校。“忘不了有個叫Cecil的先天失明小男孩告訴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夠看到爸爸、媽媽、弟弟以及家里的小狗Camel的模樣。”與盲童的親密接觸,更堅定了劉冀蘋的初衷。“我要通過電影告訴人們,突如其來的不幸讓人措手不及,但是他人的同情與憐憫卻不會治愈傷痛。唯有自己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與美好,才會發現時間太過匆匆以至于根本來不及抱怨。”
從選角到獨立拍攝,“女漢子”勇敢闖關
“在籌劃這部片子時,本以為這將是自己導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因為獨立完成一部片子實在太不容易了。”劉冀蘋說,“比如,出于對兒童權益的重視,我需要專門找來studio teacher,就是照顧小演員人身安全等問題的人員,全程參與。”更加考驗她的是,由健康的小演員飾演影片中的盲人,劉冀蘋不僅要將故事背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小演員理解,并且還要從表演層面指導他模仿盲人,“例如我要反復告訴他,任何時候都不要看鏡頭。”并且,要讓他展現盲人眼神游離、空洞的狀態。劉冀蘋每一次拍攝之前,都要在鏡頭外找到一個點,讓小演員能夠被自然地吸引并關注。
這些技術指導絕非異想天開,劉冀蘋在拍攝前查閱了大量有關盲人尤其是盲童的文章,甚至研究了盲人是否會做夢。事實證明,先天性失明的盲人的夢,基本沒有具體畫面,并且是黑白色的,而后天失明的盲人的夢,多與失明前看到的畫面有關,并且有各種各樣的顏色,與現實無異。另外,在研究中劉冀蘋還發現一個細節,就是他們在喝水前習慣將手指放進杯子里去感受。這些前期充分的觀察和準備工作,加深了她對殘疾人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拍攝過程中,她還應對過種種突發狀況。其中一個場景是,需要讓成年后的男主人公站在海邊拍攝一組鏡頭,但當天刮起七八級大風,強勁的風力極容易損壞拍攝機器,無奈只能臨時改變思路,利用男主人公奶奶回憶的方式展現這一內容,并且在后期剪輯時配以畫外音將故事闡述完整。令劉冀蘋驚喜的是,無可奈何之舉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觀眾好評如潮,稱贊拍攝手段新穎、故事內涵深刻。“隨機應變”是劉冀蘋獨立拍攝中學到的重要一課。
到目前為止,《她是我的眼》成功入圍國際電影節,并斬獲多項大獎。“這些榮譽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劉冀蘋說,作為一名女導演,能在好萊塢得到肯定,這讓她覺得電影之路才剛剛開始。就像她在1月7日好萊塢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上發表獲獎感言時提到的:“本以為這是自己的最后一部片子,但我改變主意了,就在現在。明年的這個時候,我會帶著下一部影片再次來到這個舞臺。”
兼具導演與設計雙重身份,希望擁有自己的工作室
采訪中劉冀蘋不止一次提到,《她是我的眼》原本是她打算制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因為兼具藝術設計與電影制作兩個領域的學習背景,最艱難的事就是要在兩個熱愛的領域做取舍。但值得慶幸的是,在熱愛的電影領域發揮自己的藝術設計才能,比如海報、標題、演講設計,拍攝場景、道具、服裝設計,也可謂是兩全其美吧。影片《她是我的眼》,海報與服裝的設計就是她親力親為。所以,比單純設計師或者導演更具優勢的劉冀蘋,不想放棄她在這兩方面的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將電影制作與藝術設計融會貫通,制作出更具質感的作品。
談到對電影圈的認識,劉冀蘋十分謙虛,但話語間同樣體現了她對所熱愛行業的獨立思考。“好萊塢電影是商業電影成功的一個標簽,是許多國家推崇的電影模式,但這個模式如果反復套用,就很難再有上升空間。”劉冀蘋離開石家莊多年,但對本地電影圈也有自己的看法。說到這兒,她很推崇2016年年底上映的國產影片《驢得水》,這是一部根據舞臺劇改編的同名電影。她認為,中國國產電影要保持真實本色,保留文化底蘊。《驢得水》講述的故事,暴露出人性的脆弱、懦弱,警醒人們做人的信仰和底線。影片在風格上有著中國式的幽默,配樂也是中國風。
談到未來,劉冀蘋說,就像她喜歡的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李安和魏斯·安德森一樣,電影人的目標就是希望下一部影片可以超越上一部影片的成就。而她將繼續集編劇、導演和藝術設計指導于一身,希望能以自己不懈的努力,為中國電影事業增添一抹絢麗的色彩。
編輯:安春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