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珍貴的植物特性
突然懷念少年時赤足立于田野泥水里的感受。細軟的烏泥,從趾縫間擠出,溫柔而又涼涼地沒過了腳踝。大地在穩穩承托著一個孩子。
久違并且陌生了,人的肌膚與自然泥水的親密相接。
人,從何時起,開始愚蠢地隔絕大地仁慈的地氣滋養?
失去與大地直接接觸的人,是飄浮的,紊亂的。
這樣的人,他的身上,已經喪失了一種非常珍貴的植物特性:堅定,專一,以及生命的純樸、簡潔與蓬勃。
能量多大,故鄉多大
以火藥畫創作聞世的當代藝術家蔡國強(福建泉州人,1957年生)說:“我總是在自己的歷史中拿東西,幾個資源不斷地開發,像是泉州的資源,如帆船、中藥、風水和燈籠。故鄉就是我的倉庫。”
此段話語再一次證實,無論何種領域的藝術家,童年和故鄉永遠是能夠供他無盡挖掘的寶貴礦藏。童年無需討論,其中的故鄉,可以是一個人出生的村莊,也可以是鄉鎮、縣城,甚至可以擴大到他所在的省、所屬的國家,再甚至,可以是我們生活的星球。作為出生地的故鄉,人人都有;而逐漸擴展開去的故鄉,就關系到人的能量。就一個藝術家而言,他的能量有多大,故鄉就可以有多大。
不知情權
人類即時交流和獲取資訊的技術,在當代,正以令人驚訝的速度迅猛發展著。然而,遺憾的是,就思想、情感的深度與廣度而言,當代人類并沒有與技術同步。相反,技術時代人類的思想和情感,較之以往,正日益變得瑣碎、局促和浮淺。我們的心靈,是否真的迫切地需要時刻掛在QQ或MSN上?想到索爾仁尼琴的一段話:“除了知情權以外,人也應該擁有不知情權,后者的價值要大得多。它意味著高尚的靈魂不必被那些廢話和空談充斥。過度的信息對一個過著充實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想到老子的話:“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葉隱》與三島
《葉隱》一書,日本中世紀武士道的代表性原典,作者為山本常朝(1659年一1719年)。此書在三島由紀夫(1925年一1970年)的思想和生命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三島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書:“可以持續支撐我的,且成為我最重要也是最后憑靠的這一本書,應該是我道德上的基石并引領,我的也僅屬于我的獨自的青春可以給予全部而完整的理解,我的孤獨并且抗拒時代的思想予以強而有力的支持,且單單這些還不夠,它還必須是被戰后這個平庸的時代所拒絕的書。”而《葉隱》此書,“回應了這全部的要求”。
三島十分認同《葉隱》所崇尚的男性獨特美學:謙恭、持重、沉靜。三島闡釋此種男性美學:“男子有謙恭,則溫潤并廣大的質素令男子有可依靠信托之感;與之相反的持重,則不怒自威,讓人無從干犯;而涵詠這兩種氣質為一體的沉靜,便是泰山崩于前亦不驚的淡定還有從容。”讀三島解讀《葉隱》的《葉隱入門》一書,隱約自感:中國的《論語》,似有《葉隱》的聲音源頭存焉,譬如,“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憂不懼”“剛、毅、木、訥,近仁”。而從三島身上,又使我無端聯想到我所敬重的、中國當代作家張承志的依稀影子。
東坡的苦與樂
與家鄉江蘇宜興關系深厚的蘇東坡(我當年就讀的小學,即為設在東坡書院內的“東坡小學”),于1101年7月辭世。而他6月所寫的《乞致仕狀》,悲痛錐心,可見詩人真實生活之一面。其狀后半部為:“臣素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縣,粗了饘粥,所以崎嶇萬里,奔歸常州,以盡余年。而臣人微罪重,骨寒命薄,雖以授陛下再生之賜,于五月間至真州,瘴毒大作,乘船至潤州,昏不知人者累日。今已至常州,百病橫生,四肢腫滿,渴消吐血,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矣,自料必死。臣今年六十有六,死亦何恨,但草木昆蟲有生之意,尚復留戀圣世,以辭此寵祿,或可茍延歲月,欲望朝廷哀憐,特許臣守本官致仕。”
觀東坡一生之大局,其遷謫流離,顛危困厄,可謂“苦”;而坡翁本人,卻無視大局,獨獨注目并享受于困苦大局之間無數細小的、當下的“樂”,所謂“任性逍遙,隨緣放曠”(東坡《論修養帖寄子由》),所謂“雖當群口見嫉,投荒瀕死之日,而灑然有以自適其適”(趙用賢《刻東坡先生志林小序》)。正是由無數細小、當下的“自得其樂”,完成了東坡讓人親切、令人欽敬的一生。
東坡一則《記游松風亭》短札,可形象呈現其生活哲學與人生態度:“余嘗寓居惠州嘉祜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謹記。
漢字能量
漢字能量。意指兩個方面。
其一,漢字本身的能量。漢字,是日月山川人蟲草木之精華。漢字是中國人提煉、發明并運用于日常的微型圖騰。漢字隱具神性,所以,字成,“天雨粟,鬼夜哭”。漢字光明慈威。漢字正大避邪。
其二,運用漢字的能量。運用漢字的能量如何獲得?核心非常簡單:敬惜。只有洗凈心手,敬惜偉大的漢字,它們才會真正融入你的筆端,釋出本身深具的能量,為你再現已知,為你探索未知。
洞悉漢字本身之能量,并用敬惜之心手,來端正寫字。這,就是你要做的。
“無”中生“有”
龍應臺《大江大海1949》有一章節的標題,借用東坡《后赤壁賦》之句:“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目此八字,心中頓然有所感觸。
中國的君子,素有“欲說還休”“欲辯忘言”之傳統。為什么“還休”?為什么“忘言”?只是因為經歷至深、慨然至切、靈魂至痛。深、切、痛的結果,就是“無語”,或者就是排拒一切“情語”(太淺了!),而只留似乎不關痛癢的“景語”。由此,可以懂得蘇軾的“一樽還酹江月”;由此,我默默領會了張承志言其師翁獨健先生的“先生不著述”五言。
在東方中國,于人世深處得到證悟的高境界者,已經習慣將所有的“有”,凝寂為“無”。他們孤高獨寒,不與人語。所以,欲要真正理解他們非常不易,此種不易在于:破譯者必須“無”中生“有”——須從他們現在空凈的“無”中,尋找他們已經超越了往昔的繁復之“有”。endprint
幻感
讀何新“六十自述”,感慨最深者,是他年至晚境所具的“幻感”。
應該說,青年以來的何新,一直是壯懷激烈,以天下為個人抱負的。他曾明確表示:“我十多歲時已經知道此生的命運就是不斷學習與思考,為這個民族興一代之學。”“在精神上我所一直追求的就是明道與濟世,我畢生最大夢想的是華夏民族及其文明的復興。”
何新經歷之復雜繁復,亦非常人可比,他自訴:“計算起來,我平生數歷生死邊緣,幾次死里回生。多少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愛恨情仇,流水落花,往事不勝回首!其間生生死死的經歷和上天下地的閱歷與際遇,絕非一般文人書生、凡夫俗子所能想象,以至可以夢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個相當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為國家、民族效力。我目睹國家大局如何擺脫了一個至為艱難危險的時期,有幸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人,并曾在一定的意義和范圍內參與了這一段歷史。”
然而,穿越絢爛,何新人生晚境的生命“幻感”,是如此觸目驚心:
“其實我看人生,無論活得多么認真、在意、計較,不過都是規模、局面因人而異的一場大游戲。無論一時多么風光,總有一天會見終局。每個人到無常來時終會知道——人生是幻,諸境是幻,諸色是幻,諸情是幻。對逝者而言,生前一切努力、奮斗、掙扎,一切成敗得失,亦終皆是幻。以幻設幻,人生不過一場大游戲耳!”(參閱《奮斗與思考:何新人生自述》,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9月第1版)
人生意義究竟何在?此一千古難解之題,再一次懸于眼前、心中。
獨處
“在文學上,我永遠獨處。”葡萄牙作家若則·薩拉馬戈曾經如是表白。
獨處,我崇尚的一種精神姿態。
獨處,顯示著一個人內心的力量、自信以及不盲從于眾的自我判斷。
“地理感”
非常喜歡李白由三峽出川入楚時寫的那首《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時年李白約二十五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此句,寫盡了長江入楚后,告別群山,驟然開闊之特征,“地理感”十分強烈。
古人“地理感”強烈的詩句,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明明上天,爛然星陳”(《八伯歌》);“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屈原);等等。可惜,在當代作家身上,此種在大自然的容器與懷抱內的機會與對自然的感受力,正在嚴重弱化。
陸游(1125年-1210年)當年由浙入蜀,費時一百六十天,同樣路程在今而言,乘飛機兩小時左右足矣。一百六十天與兩個小時,這種快速便捷的代價,即是類似《入蜀記》這樣的好書在今天的徹底喪失。
江南的父性
江南這塊地域的大海元素,長久以來,被人嚴重忽略。人們見慣的,是其內部的杏花春雨和小橋流水;而那股不停地拍打、搖撼著江南東部邊緣的偉大、磅礴的大海力量,則被嚴重忽略。
他們看不見的,還有火,獨自映耀過黑夜、映耀過我,并源源誕生出南國洶涌陶器的灼燙火焰。
被遮蔽的,還有江南的質樸、堅毅與深邃,還有雖飽受磨難、歷盡滄桑卻始終呈現的生命的勃勃尊嚴。
江南的父性,或許,我正在寫出。
如何寫作一個中國城鎮
“無法分類的作家”(漢娜·阿倫特語)瓦爾特·本雅明(1892年-1940年)構想中的巴黎,由如下關鍵詞組成:
1.拱廊街,時新服飾商店,店員。2.時尚。3.古老的巴黎,地下墓穴,破壞,巴黎的衰落。4.沉悶,周而復始。5.奧斯曼化,街壘戰。6.鋼鐵建筑。7.各種展示,廣告,格蘭維爾。8.收藏家。9.居室,痕跡。10.波德萊爾。11.夢幻城市和夢幻住宅,未來之夢,人類虛無主義。12.夢幻住宅,展覽館,室內噴泉。13.游手好閑者。14.知識理論,進步理論。15.賣淫,賭博。16.巴黎的街道。17.回轉全景。18.鏡子。19.繪畫,青春藝術風格,創新。20.各種照明。21.圣西門,鐵路。22.密謀,手工業行會。23.傅立葉。24.馬克思。25.照相術。26.玩偶,機器人。27.社會運動。28.杜米埃。29.文學史,雨果。30.股票交易所,商業史。31.復制技術,石印術。32.公社。33.塞納河,老巴黎。34.閑散游惰。35.人類學唯物主義,宗派史。36.綜合工科學校。
敘寫或虛構一個中國本土的城或鎮,應該如何去做?本雅明的巴黎或可給予啟發。
南美作家伊莎貝爾·阿連德(1942年出生)曾說:“我構建我的祖國的形象時,就像人們玩智力拼圖,只擇取適合我設計的部分而忽略別的。”(節選自黑陶《燒制漢語》)
(黑陶,實名:曹建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個人作品有:散文集《夜晚灼燙》《泥與焰》《綠晝·黑陶散文》《漆藍書簡:被遮蔽的江南》《中國冊頁》,口述歷史《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回憶阿炳》,詩集《寂火》等。)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