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瀚萍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學習,使得學生的主動性不能發揮出來,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以小學生的自主發展為教學目標,更新教學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思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還是停留在以形象認知為主,所以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給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故事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具體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喜歡數學,樂于學習和善于思考數學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融入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進行形象、直觀的展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如在教學“商不變規律”時,教師可以結合當下流行的動畫片創設故事教學情境:“秋天到了,灰太狼想買幾個蘋果,于是準備去羊村轉轉。在路上,灰太狼發現了羊村的蘋果廣告:蘋果大豐收,為了回饋顧客,喜羊羊的蘋果價格為10元2斤,懶羊羊的蘋果價格為60元12斤,美羊羊的蘋果價格是45元9斤,暖羊羊的蘋果價格是20元4斤,沸羊羊的蘋果價格是35元7斤,灰太狼一時被搞糊涂了。大家想一想,灰太狼買哪家的蘋果最合適呢?”學生被灰太狼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積極地進行各家蘋果單價的計算,最后結果表明,所有的蘋果都是5元1斤,灰太狼買誰家的都是一樣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商不變規律,讓學生理解商不變規律的內容。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疑中促思,以思促學”的教學效果。
二、遵循學生認知,啟發學生質疑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對學生的思維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入手,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百分數”有關的知識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已知某校一個班級中的女生人數是該班男生人數的80%,該校一個班的學生人數不超過40人,那么這個班級中共有多少女生呢? ”有的學生經過思考認為,該試題的條件不全,不能進行解答;有的學生認為,題目沒有給出總人數,不能求出女生的人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該班的學生總數是多少呢?“學生普遍不能進行作答,但是對班級人數是整數都認可。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那么,根據女生人數是該班男生人數的80%這一條件,該班最少應該有多少人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思考,并互相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很快得出結論:“該班級最少應該有9人。”這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該校班級人數不超過40人,班級總數為36人,其中女生總人數為16人。
三、創設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已經涉及一些簡單的幾何知識,要求學生具有一定 的空間觀念。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感悟數學的空間觀念,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具體的事物,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意識。
四、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為教學目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擁有質疑的精神,并積極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數學思維,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