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與社會保障法”作為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模式單一、課程內容多而課時少,導致課程教學與社會需求相脫節,但因其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所以高校法學教師亟需轉變教學理念,改變過去那種以“知識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根據課程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巧妙設計,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獲得該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務技能。
關鍵詞: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應用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D91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2-0051-02
作者簡介:郭麗(1985-),女,漢族,四川九龍人,法律碩士(法學),四川民族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婚姻法、教育法、安全生產法。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急需精通“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專業知識的人才。為了適應這一需求,高校法學教師應思考如何建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高效課堂,筆者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探討在民族地區的高校法學教學中如何建立該課程的高效課堂。一、“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堂教學現狀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雖然作為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踐中卻不被重視,面對社會對職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教學上又難以突破“學”與“用”的矛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學模式相對單一,課堂以講授式為主
現階段,“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課堂教學主要采用的是“老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聽”的教學模式。但該課程內容多課時少,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最多是進行了普法教育。學生也習慣被動學習,課堂上記記筆記,考前背背重點。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交流和互動,課堂效果欠佳。
(二)教學內容呆板,缺少應用性、時效性
目前,“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教學案例要么源于教材,要么是任課教師網上搜索而來,教師在課堂上較少引導學生將法條和鮮活的現實生活進行有效銜接,最終導致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較弱,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
(三)課程缺乏實踐教學環節,重理論輕操作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而在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卻是作為一門選修課,僅有36個學時,沒有模擬仲裁、法庭旁聽、法律診所等實踐教學環節,甚至案例、新聞的引入都因課時少而受限,學習成為紙上談兵,學生進入社會后還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重新學習和鍛煉實踐技能。
二、在應用型轉型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社會也急需融人文精神、職業素養和技能為一體的高素質人才,作為高校法學專業的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思考對策,調整教學方式,努力解決”供“與”求“之間的矛盾。(一)轉變課程教學的理念,提升應用性
學校以課程為載體來完成對人才的培養,而課程的質量一方面取決于其內容,另一方面與教學模式緊密相關。要實現“勞動與社會保障法”高校課堂的建設,關鍵在于構建怎樣的模式。
所以,“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用“三方合作”模式,即社會、學校、學生三方的有機結合和作用互動,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素質培養和職業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
(二)構建課程體系,協調兩法之間的關系
目前,在使用的教材上兩部法律通常被合在一起,分為上、下兩編,對此,如何理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在教學內容上的關系就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現行的立法框架下,社會保險法律制度被編入社會保障法部分,但是同時把社會保險法作為勞動法的重要內容;在爭議處理上,我國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條規定勞動爭議的范圍為“(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可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無論是在實體上還是在程序上都是分不開的,將其合成一門課是有道理的。(三)增加教學實踐,建立高效課堂
在“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靈活采用理論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專題研討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
比如,筆者在勞動爭議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模擬仲裁的教學方式。首先,筆者提前告知學生將組織一次模擬仲裁的實踐課程,初步談了一些構想后,學生都非常感興趣。接著,筆者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選取了一個具有普遍性和具有一定爭辯性的案例,學生自愿選擇角色。在接下來的一周里,學生根據自己選定的角色開始分析案情、搜集資料、整理證據,草擬申請書、代理詞、裁決書等文書。在開庭之前,筆者對每個小組的準備的材料進行了檢查,并給予了適當的指導。筆者借用模擬法庭,按照仲裁庭的布局進行了布置,并安排了攝像人員全程進行錄像。模擬仲裁一開庭,氣氛就比較濃重,從書記員宣讀勞動仲裁紀律到仲裁庭調查再到雙方辯論,首席仲裁員宣布仲裁裁決,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特別是在仲裁庭辯論階段,雙方代理人的精彩辯論讓旁聽的同學聽得入神,筆者也不禁驚訝于學生的表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評價。首先讓參與模擬仲裁的學生自評,然后旁聽的學生點評,最后由筆者進行總結,對表現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并讓學生進行記錄、總結。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是參與者、實踐者,而筆者只是一個組織者、協調者、指導者,通過這個演練,他們的潛力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而此次模擬仲裁所形成的文書、視頻資料亦可作為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素材。三、總結
在高校應用型轉型背景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對“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組建一支富有實踐經驗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通過到企業、到法院等單位掛職學習,更新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建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高效課堂,實現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為培養出民族地區應用型法學專業人才提供有益借鑒。[參考文獻]
[1]竹文君.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教學問題探討[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6(4).
[2]曹艷.“多元化梯級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學中的構建與運用—《勞動法學與社會保障法學》[J].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例析課程建設.
[3]趙新龍,王書嫻.《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學中“多元化梯級型”模式的構建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32(4).
[4]程雨竹.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視角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高效課堂建立探析[J].科技經濟市場科教平臺,2016(6).
[5]張琳.項目式教育在法學本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勞動法學和社會保障法學》教學改革實例[J].陜西教育.高教,2011(11).
[6]徐素萍,李文全.互動式教學法在“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