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敏
摘 要: 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怎樣在文言文教學中兼顧“文學與文字”。基于以上兩點考慮,結合蘇教版必修三《鴻門宴》一文的文本特點,作者在教學中抓住“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中的“因”字的兩種不同理解,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揣摩項羽的人物形象,在論辯中串聯起對全文的理解,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趣教 生本
一、案例背景
《鴻門宴》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尋覓文言津梁”專題中的一篇課文。文章記載了楚漢相爭初期劉邦和項羽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堪稱《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按照課程的安排,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面對剛從初中進入高中學習的孩子,一些教師往往把授課重點放在各種文言現象的教授上,當然這是合理的,但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此精彩的選文,如果僅僅“盯住”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那么未免太煞風景,而且會讓學生感覺“倦怠”,長此以往,易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能否在“文字與文學”間找到一個較好的結合點,成了我備課時重點思考的問題。
本文主要塑造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以下案例(節選)為重點突破這一教學任務而設計。
二、案例描述
《鴻門宴》的故事學生并不陌生,上課后,師生首先一起通讀全文;接著疏通文本大意;此時,我抓住一個字請學生討論,即文本第三節中的“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中的“因”字。關于“因”這個字的解釋此處應為“于是、就”,作連詞。但是“因”這個字的釋義中也有解釋為“趁機、趁著”這個意向的,作介詞;本文中“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中的“因”就是介詞“趁機”之意。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我在此布下疑陣,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一句中的“因”的理解是“于是”還是“趁機”?一個詞義理解的差別,帶來的是“西楚霸王”當時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動:“于是”顯現的是隨意的客套,“趁機”流露的則是謀劃已久的殺機。
學生顯然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認真思考后,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討論前教師提出一個要求,無論持何種看法,一是必須能自圓其說;二是必須在文中找到依據。
生1:我覺得解釋為“趁機”比較合適。此時的項羽是想要殺劉邦的,第一節曹無傷告密后“項王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饗,犒勞;為,替)如此勃然大怒,難道僅憑后來項伯和劉邦的三言兩語就算了嗎?“擊破”是何等的自信,兵四十萬對十萬,實力如此懸殊,為何不殺,難道放虎歸山?
生2:我同意,此時秦軍的主力已經基本被項羽消滅,如果再干掉劉邦,對項羽成就霸業有百利而無一害,項羽一定是想殺了劉邦的。
生3:我不同意,如果想殺劉邦,以如此懸殊的實力直接派兵攻打不是更好?干嗎要設宴殺之,可見項羽當時并沒有把劉邦看成對手。也許他根本看不起這個“市井無賴”。他的大怒只是因為劉邦冒犯了他的尊嚴,這一點由曹無傷告密的話就能看出“沛公欲王關中……珍寶盡有之”。(王,稱王),可見項羽在此之前沒有想到要殺劉邦,倒是他的謀臣范增認為“此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生4:我也認為項羽不是蓄意要殺劉邦。要不然“大怒”之后僅憑項伯的一句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出入,偏義復詞,此處偏指“入”;倍,同背;蚤,同早;具,詳細;因,趁機;遇,對待),就讓“項王許諾”了,這轉變也太快了吧。
生5:對,還有第二天劉邦親自來請罪,一番巧舌如簧,(戮力,合力;意,料想;郄,嫌隙)項羽不僅怒氣全消,還直接出賣了自己的“線人——曹無傷”,這哪是要殺劉邦,分明是要和解嗎,正如后文范增對項莊說的“君王為人不忍”,我覺得項羽就是“不忍”。
師:何為“不忍”?
生5:就是“下不了狠心,不夠狠,不像個男人”。(學生笑)
師:能否用一個成語表述這個意思?
生5:“婦人之仁”。(學生鼓掌)
生6:我覺得你們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還是覺得因應解釋為“趁機”,項羽還是想殺劉邦的,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連項伯都看出來了,“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難道項王看不出?若是不想殺劉邦,為何不斥退項莊?這不正可以看出項羽就想借宴會除去這個讓他“大怒”的人。而且他的亞父范增之前也說“急擊勿失”,現在又安排項莊舞劍,對此,項羽也都是默認的態度,那還是想殺的。
生7:他是沒有斥退項莊,但他也沒有阻止項伯啊。有想法和下定決心是兩回事。我覺得這正好印證了剛才同學說的“項王為人不忍”。他也不是完全不想殺,只不過沒有徹底下定決心要殺,優柔寡斷,所以范增暗示他時,(數,多次;目,名作動,示意;以,連詞,來;三,虛指,多次)“項王默然不應”。當然此時如果有人能殺了劉邦,他也不反對吧。(生笑)
師:同學們能從項羽的性格特點揣摩人物的心理,很好。
生8:我覺得此時項羽不殺劉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根本看不起劉邦,他不認為這個人是他的對手,當時他有四十萬軍隊,而劉邦只有十萬兵,相去甚遠,上節課背景中提到的秦軍的主力大都被他消滅了,其他諸侯也聽命于他,遵他為“老大”,他此時一定很得意,覺得劉邦就是“小角色”,掀不起大風浪。說得夸張一點,殺劉邦就跟踩死小螞蟻似的,隨時都可以,不著急。所以他才會一而再地不聽范增的建議。
師:這種心理也反映了項羽性格中的什么特點?
生8:狂妄,剛愎自用。
師:看來經過同學們一番討論,大家基本上認為此時項羽心理上多半是不想殺劉邦的,或是不屑。其實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在整個鴻門宴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起了關鍵作用。(生小聲說是樊噲)endprint
師:那同學們怎么看“樊噲闖帳”這一段?
生9:樊噲本沒有資格參加宴會,但是護主心切,不顧一切闖進去,(迫,緊急;內,納;仆,倒;上,名作狀語,向上)原本應該被驅趕,項羽卻賜給他美酒、好肉,這里可以看出項羽的英雄本色,他愛惜英雄,才會對樊噲如此“寬容”。所以我喜歡項羽,我覺得他才是英雄,他不會用“詭計”殺劉邦,要殺就戰場上見吧。(生鼓掌)
生10:我也覺得項羽不殺劉邦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極其要面子,這個通過與樊噲的對話就能看出來,樊噲把項羽抬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也在替劉邦“表明衷心”。還替劉邦“求賞賜”,(且,尚且;舉、勝,盡;細說,小人之言;竊,私下里)這給了項羽極大的面子,充分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所以他才會不聽范增之言,最終放走了劉邦。要面子害死人呢。(生笑)
……
師:感謝所有認真參與討論的同學,無論持何種觀點,大家都能自圓其說,而且都沒有脫離文本,在太史公的語言文字間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值得表揚。經過同學們激烈的討論,我們現在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此時的項羽還沒有真正想要殺劉邦,所以“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中的“因”解釋為“于是、就”更符合此時人物的心理,也和人物形象更吻合。
2.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羽確實是一個大英雄,不過是個悲劇英雄,因為在他身上,有“豪放、霸氣”的一面,又不能回避他的“暴躁、狂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這些足以致命,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如是評價“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本文雖然只寫出人物的一個側面,卻未嘗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三、案例反思
1.以生為本,盡力打造“生本課堂”。
具有“生本教育”思想的課堂即為“生本”課堂。在我國,“生本教育”思想首先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科所所長郭思樂教授提出的。他倡導“把學習還給學生,讓教育回家——教育的家是人,而不是分數”[1]的生本教育理念。特點是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學。教師要轉換角色,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文言文課堂教學現狀是部分教師執著于“串講”,無論文本篇幅長短一律逐字逐句地講解,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系統地解釋所有的語法知識。講臺上教師“興致盎然”,課桌旁學生“昏昏欲睡”。《鴻門宴》是《史記》中的著名篇章,太史公以獨特的文字魅力再現了那個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場面,怎能被我們淹沒在枯燥的“串講”中?而且以高一下學期學生的文言知識能力來看,大部分文字學生是能讀懂的。既然如此,那么為何不把課堂還給學生呢?于是就想到了借助對一個文言虛詞“因”的釋義辨析,布下疑陣,激發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讓他們主動“發現、討論、辨析、獲得”。討論中看似只圍繞“因”一字,卻“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對全文的分析。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討論中他們圍繞自己的觀點,在文本中發掘探究,有理有據地展開分析。有協作,也有爭論,在協作中互相幫助,在爭論中互相啟發。闡述理由時立足原文語句,不脫離文本,教師僅對學生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語法現象適時加以啟發、點撥和引導。這樣在不削弱學生文字功夫的同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真正做到“以生為本”。
2.激發興趣,努力追求趣味教學。
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校教育更是如此,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必將成為驅使他深入學習的內在動力。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育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興趣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目的。”現代教育思想及新課程倡導的理念精髓是關注人的發展。尊重理解學生,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使之樂學會學。這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一個詞義理解的差別會讓我們看到完全不同的項羽,這一點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整節課學生參與度很高,討論熱烈,互相質疑也互相啟發,課堂中不時充滿掌聲和笑聲,課堂氛圍自然、寬松、和諧,師生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在合作中完成對文言知識的構架,在交流中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
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應成為每一位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才是快樂的,才有可能是高效的。
3.發掘文本,充分利用文本特點。
除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文本特點為本文教學提供了合適的契機。本文雖為節選,但情節相對完整,故事首尾呼應,波瀾橫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主要特點有:(1)本文在文字理解上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識基本可以了解文本大意,為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了可能性。(2)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形象。作者塑造項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個矛盾,其中核心矛盾就是“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在這些矛盾糾葛中項羽的人物形象慢慢凸顯。筆者正是抓住這一核心矛盾設計了關于“因”字釋義的辨析,實現了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這一教學目標。(3)語言精練生動、繪聲繪色。項羽的話,驕橫氣盛;劉邦的話,禮儀備至;范增的話,老謀深算;樊噲的話,豪壯威嚴。描寫場景猶如目睹,很多場面的描繪讓讀者身臨其境。這樣的“故事性”文本很能吸引學生,時而風平浪靜、時而劍拔弩張,波瀾起伏的矛盾沖突極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枯燥”的文言文課堂生動起來。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理論中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課堂教學亦是如此,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得到成長,課堂才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