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
摘 要: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征程中的強大動力,涵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高職教育的應有之義。目前,受外部環境和內部特征等因素影響,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呈現出情感認同高、理性認知低、踐行滯后的現狀,需要從多方面努力提升教育實效。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高職院校 文化自信現狀 文化自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c)-0222-02
1 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現狀
本研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學生開展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583份。經統計分析發現,當代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呈現出理性與情感沖突,認知與行為相悖的狀況。
1.1 高度的情感認同
調查顯示:90.74%的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很有傳承和弘揚的必要,70.15%的學生認為革命英雄的光輝事跡和可貴品質值得弘揚。身為中華兒女,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著天然情感,感性驅動與所學所知相結合,為文化自信的建立打下情感基礎。
1.2 欠缺的理性認知
相比于感性上的高認同,高職學生對文化的理性認知缺乏熱情和動力,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積極性不高,對當代主流文化的興趣不濃,相反狂熱追尋并盲目追捧西方文化、日韓文化。66.90%的學生表示對《中國詩詞大會》或《朗讀者》等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興趣不大,84.22%的學生表示喜歡看好萊塢大片和日韓偶像劇。
1.3 滯后的實踐行動
高職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身負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艱巨使命,雖然大多數學生為中華文化而自豪,93.31%的學生認為文化自信的提高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但是由思想認識到實際行動的轉化率并不高,64.29%的學生不愿意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認為文化傳承與弘揚這項宏大工程與自己關系不大。
2 導致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現狀的原因分析
2.1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消極價值傾向,對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青年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例如伴隨市場經濟逐利性而來的利己主義、實用主義等價值觀,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無私奉獻、集體主義背道而馳。在市場經濟中必須遵循的等價交換原則被一些大學生貫徹至人際交往、學業發展等方面,對于回報和利益的強調既不利于文化的繁榮發展,也不利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與養成。
2.2 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借由文化產品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滲透,例如影視作品、網絡聊天表情包等。在網絡信息海洋各類文化泥沙俱下,去標準化引領浪潮阻礙大學生正確文化行為的踐行,大學生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等西化思潮的侵蝕,430名同學認為對外國文化的盲目追逐也是致使文化自信缺乏的重要原因。
2.3 高職教育的價值取向
我國在教育價值取向上一直深受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強調的是教育為文化服務。高職教育旨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為崗位需求注重“實干”,所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調知識的“實用”、技能的“實在”,難免重知識傳授、技能養成,而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相對薄弱。調查顯示,45.64%的學生表示學校組織的各類文化活動形式不夠新穎,內容沒有吸引力。
2.4 高職學生的成長特征
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思想行為特點、社會認知水平等與本科學生存在差距,文化基礎較弱,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不足,在缺乏有效引導的前提下容易導致文化盲從。而且,他們不論是對學校還是對自身發展都展現出信心不足。“中國制造”呼喚“大國工匠”輩出,增強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并引導其切實踐行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匠心,促進其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
3 提升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對策
3.1 加強理論教育
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涵養與樹立根本還是在于接受高質量的文化教育,重理輕文,重專業教學輕通識教育,重“匠技”輕“匠心”的價值取向應該有所轉變。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文化教育上應該首當其沖。課程內容要盡可能挖掘新鮮元素,課程講授要注意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革命文化賦予時代精神,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讓學生愿意聽,學得進,在思想源頭上正心修身。
3.2 建構支持系統
65.35%的學生認為對中國文化的認可以及文化自信影響較大的是社會因素。對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高職學生而言,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家庭氛圍,是于潛移默化中影響其文化認知的主導因素。學校應和社會、家庭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對內要注重內涵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外始終要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強化責任擔當,為社會氛圍的良性循環作出應有貢獻。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的溝通,比如可以通過組織“一封家書”“談家教、議家風”等主題教育活動聯通家校,讓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禮”等元素根植于學生的心中。
3.3 拓寬實踐渠道
在理論教育、氛圍營造的基礎上再整合涵養文化自信的實踐途徑,將有利于推動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由認知向踐行轉化。在校內,要調動起一切可調動的元素,切實做到文化自信教育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例如專業教師指導專業學習型社團利用所知所學深入社區開展科普宣講、志愿服務活動。在校外,既可挖掘地域或行業優勢資源,打造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又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創新頂崗實習教學管理模式,提取文化精華凝煉為企業精神、匠人情懷,并采取聘用企業輔導員等形式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讓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既有“師傅”教技能,又有“導師”育心靈。
3.4 搭建新型平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很大沖擊。70.15%的同學表示通過新媒體接收信息更為便捷,20.58%的同學認為在新媒體上呈現的教育內容和形式都更為豐富新穎。因此,高職院校要想牢牢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勢必要將工作陣地擴展至網絡,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網絡業務精的學生信息員隊伍,將其納入學校網絡宣傳員序列,以朋輩的視角,借鮮活的思路制造富有吸引力的內容,通過微信、微博、直播等網絡平臺定期推送,在內容、形式、渠道上都因勢而新。
參考文獻
[1] 郝桂榮,賈博.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覺缺失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3(2):98-100.
[2] 陳沉.論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困境及培育路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36(1):77-81,92.
[3] 韓路.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響因素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5(6):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