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鋒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變革的深入,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現實生活中職業學校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的行為習慣相對較差。揚州旅游商貿學校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持之以恒地踐行以“五有”“六位”“七抓”為主要內容的行為德育,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主要結合校本實踐,談談該校行為德育的實踐情況。
關鍵詞:中職學生 行為德育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b)-0240-02
1 行為德育的緣起
大多數中職學生都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考失利者,大多數學生都是被迫上了職業學校,他們普遍存在的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缺乏理想,目標不明確。還有部分中職學生日常行為不規范,紀律觀念淡薄,人生觀、價值觀不清晰,心理素質脆弱,意志力較差,社會責任感不強等,有些學生甚至表現出有暴力傾向,隨時可能爆發暴力事件,后果嚴重而學生自身認識不足,個人情緒自控能力差。
2014年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愛黨愛國、擁有夢想、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成為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部2016年9月4日發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也要求中職學生應該“講文明,重修養”“遵法紀,守規章”“辨美丑,立形象”。
可見,大多數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德育目標要求相差甚遠。
2 行為德育的概念
德育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這里的行為即行為德育。所謂行為德育即引導學生按照道德規范的要求,在行動上對人、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反應,以實現道德行為的培養。具體來說,行為德育是以學生的日常行為訓練為主,通過促進學生可視的外在行為良性養成帶動內在思想品德的發展,說到底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的德育模式。行為德育是啟動學生從不理想的現狀走向進取狀態的“引擎”,是引導學生從“自然人”向“職業人”“社會人”“高尚人”提升的“臺階”。
“知行合一”理論告訴我們:“知”只是對道德的認知,“行”才是道德實踐活動,光“知”不“行”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知”“行”合一才有價值。所以我們關注學生行為,踐行行為德育。
3 行為德育的校本實踐
精致的常規管理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該校充分認識到常規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反復抓、抓反復、重點抓、抓重點。學校行為德育的重點是關注學生的行為,主要內容可以概況為:以“有校服”“有胸牌”“有書包”“有形象”“有禮貌”等“五有”為基本要求,以“學位、餐位、車位、工位、崗位、床位”等“六位”為管理抓手,以抓新生入學、抓法治教育、抓精致打掃、抓激情早讀、抓中午靜校、抓陽光跑操、抓學生自省等“七抓”為管理特色。
3.1 “五有”基本要求
(1)有校服。在校上學期間,學校要求全體學生、全天、全身穿校服,簡稱“三全”,防止“二化”,即高年級學生不穿校服的“特殊化”,只穿校服上衣、不穿校服褲子的“簡單化”。
(2)有胸牌。從進入校園開始,按要求全身穿校服,正確地佩帶胸牌,團員佩帶團徽。胸牌、團徽丟失后要及時補辦,并保證胸牌上內容準確、照片規范。
(3)有書包。過去,有的學生上學不帶書包,甚至必要的文具也沒有,也就別談回家學習了。現在我們要求上學要有符合要求的書包,不是簡單的小包或拎包。同時要求班主任到班組織放學,在小結一天的情況后,提醒學生把書包和作業帶回去,確保學生上學有書包,回家也可以學習。
(4)有形象。學校明確要求:不染發、不燙發、不理奇異發型,男生做到:前不過眉,后不及領,側不蓋耳等;女生頭發,前面不過眉毛,不留披肩發,留長發者應扎起來,不佩戴首飾,不涂指甲油,不留長指甲,不化濃妝;在校穿校服,在外也應著裝得體,做到衣帽整潔大方,服飾樸素文明,不穿奇裝異服,確保我校學生像學生的樣子。
(5)有禮貌。學校結合“八禮四儀”的內容和學校實際情況,修訂了學生禮儀規范。并在平時的教育中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強化訓練,使要求落到實處,從而培養學生的禮儀禮貌習慣。比如,針對有的學生剛開始不能做到主動與老師打招呼,看到老師要么繞著走,要么低著頭快速走,要么聲音很小、老師聽不到等現象,提出了學生要“主動、微笑、聲音大小適中”地跟老師打招呼這個要求,同時要求班主任進行訓練。
3.2 “六位”管理抓手
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實施“6位”管理,強化崗位意識。“6位”管理,即座位管理、工位管理、車位管理、餐位管理、床位管理、崗位管理六項管理,由于每一項的第二字都是“位”,故簡稱為“6位”管理。
(1)“座位”管理。“座位”主要提出了教室的環境布置及衛生、書包及書本擺放、桌凳整齊等的要求,核心是干凈、整齊、有序。比如:學生離開座位時,活動桌椅的班級應將凳子放入桌肚,不在教室上課時應保持桌面無物品等。
(2)“車位”管理。“車位”主要提出了學生校內推車、車庫停車、車庫衛生等的要求。比如:學生一律在校門口下車,校內一律推行自行車、電動車,嚴禁校內騎車等。
(3)“餐位”管理。“餐位”主要提出了就餐排隊、安靜就餐、光盤行動等的要求。比如:愛惜糧食,不浪費飯菜,應盡量吃光所買飯菜,吃剩飯菜應倒到指定的泔水缸;用餐完畢后應將飯盆等送至指定收集處等。
(4)“床位”管理。“床位”主要提出了學生宿舍文化、宿舍衛生、物品擺放、床鋪整理等要求。比如:床下鞋的擺放全部上架,且整齊統一;床下無垃圾和灰塵,箱包應統一擺放在指定位置,視覺美觀等。
(5)“工位”管理。“工位”主要提出了學生在實習室的要求,不同實習室的具體要求不一樣。比如:學生進入實習室前必須集體整隊,統一左手拿書或者實習用具,右手自然下垂隨身體擺動,由專業老師帶領安靜有序進入實習室等。
(6)“崗位”管理。“崗位”的要求主要是學生在校外實習時的要求。比如:實習生要明確實習的目的、實習的任務、實習的意義,遵守職業道德和安全操作規程,注重安全防范,遵守學校實習制度,尊重師傅等。
3.3 “七抓”管理特色
(1)抓開學教育。每年新生入學報到后,學校都要舉行為期10天左右的“軍訓暨入學綜合教育”。除了基本的軍事訓練內容外,還要通過講座等形式開展入學教育,主要包括:“做最好的自己”講座、“法治知識”講座、“禮儀知識”講座、“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生涯規劃”講座等。另外每學期開學,各班級也在班主任的組織下,重溫“規范”內容,針對前學期的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并通過不斷督促落實到行動上。
(2)抓法紀教育。學校十分重視法治和紀律教育,2008年起就與揚州市人民檢察院進行檢校共建。利用這個平臺,定期開展法治講座和報告會、舉行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參觀看守所、戒毒所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知法、守法、用法、護法,同時也強化紀律、規范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多年來學校沒有發生違法犯罪的案例。
(3)抓精致打掃。職業學校的學生與大學生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吃苦。為了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學校包括校長在內的所有老師和學生,都有自己打掃衛生的包干區,稱為“一人一責”工作。我們認為,通過完成“一人一責”工作,至少有3個好處:第一,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干凈舒適的學習環境,并體會到了勞動的價值;第二,學生學會了打掃衛生;第三,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
(4)抓激情早讀。為了培養陽光、樂觀、向上的學生,學校在每天的早讀課時間進行激情早讀。并提出了激情早讀的口號:讀出精氣神,彰顯競爭力。制定了激情早讀的標準和規范,概括為:身體坐正、書本拿好、聲音洪亮。每學期都舉行激情誦讀比賽。通過激情早讀,學生讀出了自信、讀出了精氣神。
(5)抓中午靜校。住校生及中午不回家的走讀生嚴格實行中午靜校制度,不得出校門,一律在教室休息。每班安排一名責任心強的學生負責本班的靜校管理,靜校期間,教室及校園內應保持安靜,學生以休息為主,不得在校園內走動,可以看書、寫作業,但不能發出聲音影響他人休息。
(6)抓陽光跑操。學生通過一年四季的堅持跑操,鍛煉了身體,磨練了意志,提高了執行力,學校的跑操工作也一直受到廣泛好評,是校園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7)抓學生自省。以學校學生一日常規管理十八條例為依據,編制《每日一省素養成長手冊》,每生一本,每日一頁。反省項目涉及按時起床、準時到校、胸牌佩戴、激情早讀、陽光跑操、文明靜校等共計30項內容,學生自我反省,發現亮點,明確不足,以時時督促自己的言行要符合規范。學生在“每日一省”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每周自評”,書寫自評小結,自評提升了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讓行為走向規范,讓素養持續發展。
3.4 行為德育的管理成效
行為德育在筆者學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進了學風和校風的良性發展,畢業生因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高,深受用人單位歡迎,供不應求。
同時,筆者學校的德育工作,在省內外產生了較高的影響,受到了省市各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學校先后被評為“江蘇省職業教育德育特色學校”、江蘇省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先進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實踐證明:行為德育管理模式是幫助中職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有效途徑,破解了職業學校德育面臨的許多難題,對同類學校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劉九龍.完善運行機制 實行生本管理[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1(5):39-40.
[2] 楊英,朱艷會.我國中職德育模式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職業教育,2013(4):35-37.
[3] 馬斌.思想領航:做強江蘇職教的十大理念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06(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