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楓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傳統的家校關系也在發生著適應性的變化,尤其是新課改以來,教育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家校合作共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將學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使教育目標相統一、教育內容相補充、教育方法相呼應,從而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結合時代發展潮流和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自身的教育管理特色、學生家長的具體需求以及小學生的具體個性,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大有可為。
關鍵詞:小學;家校共育;實踐探究;途徑
年青一代的家長文化素質普遍較高,他們也更加關注子女在校園內的學習狀況,更加注重子女的全面發展,對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較高。同時,新時代下的家庭多獨生子女,溺愛的現象實際上比較突出,又影響著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而經濟社會發展之下產生的留守學生、流動學生以及城鄉結合部的學生的教育,也為家校合作共育提出了挑戰。總之,在新時代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有機遇也有挑戰,小學教育管理的實踐證明,只要與時俱進、集思廣益地加以研究和創新,小學班主任便一定能夠找到科學合理的家校合作共育新途徑,并完美地落實到教育管理實踐之中。
一、增強家校合作共育的合作意識
家校合作共育的開展,首先要統一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觀念,增強家校合作共育的合作意識。如果家校方面三心二意,是無法形成共育的合力的,反而還會使小學生的心智發展變得更不穩定,南轅北轍。
增強家校合作共育的合作意識,一是要統一思想。教師一切為了學生和家長一切為了子女的思想是相通的,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共同思想,教師和家長要能夠在孩子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家庭作業、飲食起居、教育指導理念等很多方面有深入的溝通和密切的合作,始終如一,同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二是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在家校合作互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具體的狀況,教師和家長之間也可能發生一些分歧,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重視溝通的方式與技巧,善于調控雙方的情緒,講原則講和諧,推進和家長間的互相尊重與理解,實現雙方的密切配合。三是要明確責任。學校和家庭在智育、德育、禮育、體育、勞育等方面是各有側重的,但均不可偏頗。此外,學校教育重管理,有傳授知識、組織活動等的職責,相應的,家庭教育重情感和心理,也負有積極參與學校活動、配合學校管理和監督學校的職責。
二、拓寬家校合作共育的溝通渠道
家校合作共育的溝通渠道應當是通暢的,也應當是多核的。具體而言,有傳統的實體溝通渠道,如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培訓、家校聯合活動、家訪等;也有新興的虛擬溝通渠道,如校訊通系統、微博、微信客戶端等。
(一)充分利用實體溝通渠道
小學班主任在促進家校之間的實體溝通中處于主導的地位,應當賦予班級權利,集思廣益地創新組織的形式,充實活動的內涵。例如,可以組織起“問題交流會”“成長展示會”“才藝展示會”“經驗交流”“節假日感恩教育實踐活動”“家訪”等等。
(二)積極利用信息化溝通渠道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豐富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渠道和方式,最大程度上實現了無縫鏈接。各班主任、教師可以非常及時和便捷地在通訊群內發布教學公告、發布教學動態、共享教學視頻和教育理念等,并實時地實現教師與家長頭溝通和交流。通過校訊通系統,聯動手機、人人通等網絡平臺與家長共享教育動態,讓家長及時、方便、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并實現對小學校的有效監督和間接管理。
三、注重家長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
家長是一個龐大且重要的群體,家長對學校、對孩子以及對教師的要求多有不同,需求各異,為了使家校合作共育管理有序、高效順暢,班主任以及學校方面必然要采取措施,對家長群體進行規范和引導,注重發揮家長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的作用。家長委員會將家長有序地組織了起來,有利于推動家長對學校、教師的教學管理的監控和參與管理。此種方式以組織架構的形式體現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的每個環節,不受時空限制,非常適合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流動性較強、父母與子女容易分隔等情況的教育。
家長委員會應當組建有明確的組織架構,有合理的人事安排,有科學的溝通和反饋機制,但要避免層級過多、權力過大、活動過多等的問題,避免過于花費家長精力、時空紊亂、干涉校園教育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總的來說,家校合作共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教學工程,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身為小學班主任的我們,必須要腳踏實地地行走在家校教育之間,實事求是地探究和實踐多元有益的家校合作共育新途徑,解決家校之間的各種教學和生活問題,并善于開拓創新,以仰望星空的姿態引領家校合作共育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始終如一地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做好小學生的啟蒙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振龍.家校合作共育機制的實踐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73.
[2]冉艷.注重家校合作共育學生成長[J].軟件(電子版),2016(9):15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