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霞
摘 要:語文教學務必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務必統一起來,這才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動之以情”,用情來打動學生,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使他們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進而培養他們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審美教育
語文是一門富有情感性的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是語文教學的命脈。白居易曾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打開學生的心扉,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與文本達成情感的共鳴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情源來自生活,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語文老師應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把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向廣闊的生活世界。在引導的過程中應該激發和凈化學生的情感,陶冶其思想情操,提高他們的生活情趣,使得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相互滲透,通過情感教學提高審美能力,最終使得兩者之間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情感教育滲透審美教育,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進而提高學生自主的審美能力,通過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來鑄造其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情感教育滲透審美教育呢?
一、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感知及想象能力
情感升華是語文教學的脈搏,而情感升華最終要靠語文的美感來實現。審美活動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級復雜的心理活動。審美教育的過程是一種綜合復雜的動態的心理過程,所謂審美感知就是審美主體在一定的特境與心境條件下通過審美感官接受來自審美客體的信息后,形成既有感知又有想象,既有情感,又有理解、認識、評價等多種心理功能積極參與的綜合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美感是情感教育的產物,要進行審美教育,就必須在這一心理過程中培養一定的審美和感知能力,這是成功的從事審美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征。
語文教學中的美感得以實現,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無不包含著作者濃烈的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閱讀學習優美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給他們以美的享受,還能夠培養學生積極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當中有作者感受美的內心;有表現美的真切語言;有追求美的純真心靈。這些對于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學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要進行審美教育滲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其情感熏陶,這就要求對學生做到“感動”,把情感教育融入于課文教學中。
情感審美教育不能簡單地向學生渲染最美的情景,悲情不是審美,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情感灌輸不斷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感悟。語文的人文性,就是通過作品從而更廣闊,更深刻地揭露出人類最本質的東西。例如《老人與海鷗》一課的學習,我預設了這樣的想象說話:“太陽偏西了,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群鷗,眼睛里帶著企盼。他想……”要求同學通過想象說話再次體會老人愛海鷗的情感,要同學通過對老人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老人深愛海鷗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場景,學生通過對老人心情的體會,感悟到了老人對海鷗的愛及其折射出特有的感受:老人很孤獨,老人截然把海鷗當成了親人……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能力,就叫審美欣賞力,他是通過學生的審美感受,審美情趣,審美經驗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察、體驗、品位、判斷和評價的一種能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呢?
1.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領略千姿百態的自然美
鮮花的艷麗,山峰的峭拔,蟲鳥的歡暢,泉水的潺潺……可以說大自然是進行美育最慷慨的良師益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用春游,采風等方式讓學生接近大自然,觀察大自然,通過美的風光開啟美的心靈,進而感知美好的生活。
2.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體驗雜彩紛呈的社會生活美
學生定要融入社會生活,觀察周圍的人、事、景物,借助審美感知,讓學生深入到現代社會中去尋求審美感知與感受。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美反映了生活本質的真善美,具有完善學生心理結構的作用,在司空見慣的平凡生活中發現引人入勝的美,會使學生與美的事物達到心靈共鳴。
3.抓住課堂教育,放眼作文訓練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是統一而又復雜的工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創造能力之間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緊密關聯的,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情感的巔峰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使學生在美的事物,美的對象面前受到直觀熏陶感染,使得情感的波濤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受到美的感化、美的陶冶,進而促使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心靈美的人,做行為美的事兒,以實際行動,弘揚美的風尚,譜寫美的篇章,創造美的生活。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