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摘 要:小學語文并非大家潛意識中那么簡單,實際上屬于一門基礎性和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推行的基礎。嚴格意義上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則屬于一個動態化的發展過程,這一點與其他學科有很大區別。在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再開發與合理利用很關鍵。準確地說,語文課堂教學就是一個矛盾統一體,既需要遵循課前“預設”,也不可忽略課中的“生成”。故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吃透教材、能入能出,增強對學生的關注,倡導老師、學生與教材文本彼此間的平等互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成性資源;預設;利用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樣的體驗。當我們拿著課前精心準備好的教學課件、方案的時候,雖然整節課堂的動態走勢并沒有發生偏離,但依然會與課前預設的范圍框架有所背離。比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者與老師互動的過程中,習慣性有意無意跳出老師的預設范圍。對于這種現象,也給了老師一些意外。如果回避此類現象不理會學生,那么也就意味著整節課堂非常不成功,因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就在于“傳道授業解惑”。但是,部分跳出預設框架的學生,顧左右而言他,遠離預設的重點,甚至一問到底,無形中消耗了大量課堂寶貴時間,阻礙了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甚至直接打亂全班學生的正常思路。
這就要求教師更應當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鉆研教材,而非簡單地備課、畫重點。課前預設終歸屬于一個計劃性的施教方案,而語文課堂的綜合性和生活化,其動態性更加顯現,即課中教學的不可預控性。故此,正式引出一個新概念,即“生成”。學生反饋的意見或提出的新問題與課前預設相背離,恰恰屬于生成性資源的范疇。
二、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就是動態資源,即在課堂上即時產生,它的形成是客觀的,不受課堂預設的制約與干涉,同時也是教師預想外的一類重要動態教學資源。之所以認為它很重要,主要在于生成性資源可以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體驗情況,讓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才能使得后續的教學進展更具針對意義。不過,生成性資源如果把握不好,往往也會轉瞬即逝。故此,合理開發利用,抓準時機,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很關鍵。
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生成性資源的特征。其一,人文性。人文性本身就是語文學科的最強屬性,因為語文就是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其教學在于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其他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學科。故此,課堂教學中主要看重對學生人文情感的塑造與養成。其二,開放性。由于語文教學內容不拘一格,即豐富多樣,所以能夠讓學生聯想的點線面層次也很廣。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面對同一個問題,會提出很多種不同的觀點,其實這恰恰是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但是,這類想法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三,生活審美性。陶行知曾說,語文教學就是生活教學,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語文的身影。與此同時,其也具有審美教育的功能。
三、增強全面預設能力,改善教學方式促進生成
在教學設計與課堂組織方面,在預設的基礎上,要求教師能夠對本章節的知識結構、內容特點、教學目的等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知,注重課文閱讀的整體性,包括重點、難點以及知識體系等,再者就是課文教材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刻堅持以學生為主,讓備課更具新思維、新方法。故此,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隨機應變,發生新問題或者潛在問題,在不偏離預設整體框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強調知識內容吸收與內化的引導作用。
轉變既往的教學方式,注意新舊方法的結合,促進生成。雖然學生是主體,但絲毫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整個課堂的方向性需要老師來全盤掌控。無論學生平常成績與表現得好與差,均需要尊重任何一名喜歡提出問題的學生,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與此同時,對于新資源的生成,更需要把握一個度,切不可為了生成而生成,否則毫無意義。資源的生成一切圍繞學生特點與實際,不要超越學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再者就是生成性資源捕捉的實時性,因為課堂上需要生成的內容很多,但并非都有教育價值。故此,教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于有價值的突發問題加以引導、巧妙利用,對于不好的內容或者無意義的內容,要秉持以傳道授業解惑的理念,“將錯就錯”,巧妙轉變,尋求教學中新的平衡。
例如,人教版的第二冊有一節為《識字4》,老師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學到的內容。這時,有的小學生會說“蜜蜂花間采蜜忙”,有的學生說道“小鳥空中飛得快”“魚兒水里游得歡”,然后又有學生說“蝸牛身上背著殼”。就在此時,有幾個學生迫不及待地搶著說道“蝸牛身上背的是它的家”。其實這里就屬于有價值的生成資源,并以此開展即時討論,學生各抒己見,而提出新問題的那幾個學生更有成就感,以此來鼓勵大家。再以五年級的一篇課文為例,在學習魯迅的文章中,有這么一句話,“魯迅以他的筆作武器,與反動派作斗爭”。一般這部分屬于一個重點討論的環節,當老師問學生“為什么筆可以當作武器”,此刻會有學生說到“筆頭是尖的,可以傷敵人”。然后惹來全班同學的笑聲,而老師可以將錯就錯,繼續問到,“筆的確可以殺傷敵人,但還有沒有別的用途呢?”如此一來,無論是提出問題的學生還是其他學生,均會集中注意力予以思考,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生成”是新課標以來倡導的重要教學理念,它是相對于課前預設而言的,即彼此間屬于矛盾統一體。嚴格意義上來講,生成性資源可遇不可求,如何合理利用、趨利避害,轉被動為主動,在實踐中科學而藝術地把握兩者的關系,才能為大家帶來不曾預約的精彩。對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以及對小學素質化、生活化教育的理解和認知,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可循策略。
參考文獻:
[1]林芳.探究小學語文課題動態生成資源利用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5(12):73-74.
[2]李尤廣.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運用策略[J].小作家選刊,2016(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