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君玉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逐漸推廣到各個學段、各個學科、各個種類的學校教學中之后,素質教育理念就成為廣大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性綱領了。廣大教師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情況,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能力,更加重視學生通過教學獲得的綜合素養的提升。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在此,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實驗的開展策略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自主實驗教學;開展策略
科學是一門具有較強的科普性的學科,同實際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通過學習科學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準確、客觀地看待生活、分析生活、體驗生活,進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重視程度不高,更加重視教師自身的理論講解與實驗開展,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失去了科學應有的趣味性和科普性,對小學生的學習情緒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學生也就不會積極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了,更不要說自主進行實驗活動,并從中獲得更大程度的能力發展了。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小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的前提下,積極培養小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并采用多種策略激發小學生的自主實驗動力,保證小學生以更加自主、積極地投入到實驗教學活動中來。
一、創設多種情境,提高實驗熱情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注意力多為無意注意,對他們比較感興趣的事物就具有較強烈的探究欲望,對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探索的熱情也就降低了。對于小學生的這一特性,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并把小學生引導進入教師預設的環境之中,提高小學生自主實驗的熱情。例如在小學三年級《把固體放到水里》的教學中,教師就首先給學生播放了一個動畫片,動畫片的主角是一頭自作聰明的小毛驢。第一次小毛驢馱著一袋鹽過河,無意中掉進了河里,等它爬上來之后,發現背上輕了很多,于是第二次它馱著一袋海綿走在河邊的時候,故意掉進水里,但是它發現這次它錯了,背上的海綿重的都快要馱不動了。這時候小學生不僅陷入了沉思:為什么兩次結果截然不同呢?之后教師給小學生解釋是因為不同的固體在水中的變化不同,引起小學生的探究欲望。之后教師給小學生提供了蘋果、蠟燭、橡皮、曲別針、鹽、糖、面粉等不同實驗器材,組織小學生開展自主實驗活動,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小學生在情境的激勵下開展了深入的實驗探究活動,保證了自主實驗的高效開展。
二、激發學生興趣,保證實驗開展
有了足夠的興趣,小學生就會以積極、熱情、主動的態度參與到實驗教學中來,保證教學效率的提升;反之,小學生沒有了興趣的支持,就會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教學效果也就失去了保證。所以激發小學生的實驗興趣,成為保證自主實驗開展的重要措施。在《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教學中,教師就給學生表演了一個魔術:教師首先把一個雞蛋放到了一個燒杯里,雞蛋慢慢沉到了水底。之后教師慢慢向燒杯中加入鹽,并不斷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雞蛋慢慢從水底漂了上來。學生被教師的表演驚呆了,紛紛向教師詢問其中的原理。教師給學生講解了加鹽可以增加水的密度,增大浮力的原理,之后又給學生提供了水槽、橡皮泥、鹽、土豆、小藥瓶、可樂瓶等器材,讓小學生開展自主實驗,對如何使沉在水底的物體浮起來進行探究。有了教師表演的魔術的吸引,小學生的興趣高漲,所以自主實驗的熱情極高,教學效果自然有了充分的保證。
三、重視教師引導,提高實驗效率
畢竟小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水平不高,因此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跟蹤指導,保證小學生自主實驗活動的開展得以高效實施。例如在《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的教學中,因為這一節的內容涉及人體聽力系統的內部構造,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例如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給學生講解聲音經過耳廓到外耳道,到鼓膜,到聽小骨,到耳蝸,到聽神經的傳播途徑,之后再組織學生對耳廓的作用進行探究,例如把耳廓貼服到頭部,用手擴大耳廓的范圍等等,來探究耳廓大小對聲音的影響;之后再指導學生對美妙、愉快的聲音和煩悶的噪聲進行整理和分類,以此實現學生自主實驗活動的有效開展,實現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開展自主實驗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提高小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對教學方法進行大膽改革,為學生營造寬松、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小學生自主實驗的不斷前進,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新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我的雨量器”一課教學案例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8):160-161.
[2]顧曉軍.善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開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快樂閱讀,2015(24).
[3]李桂香.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3(2):4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