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香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表現形式,以及其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展開論述,旨在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應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確實,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它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進而創建高效務實的語文課堂。
一、運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聲音、視頻、文字、圖片于一體,能夠直觀呈現教學內容,能夠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教學情境,以便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學習和生活。
例如《觀潮》,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色。教學時,我們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潮來前人山人海的圖片,直觀呈現潮來時萬馬奔騰的圖片或者詩篇,直觀呈現潮過后風平浪靜的圖片。通過生動、逼真的情境圖片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盛況有全面的感知,讓學生如臨其境,深刻感受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還例如《火燒云》,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體會火燒云現象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旨在引導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更加熱愛生活。教學時,我們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火燒云的情境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火燒云顏色的多和美。很多時候,情境視頻和圖片帶給學生的感受要遠遠大于單一文字帶給學生的感受。信息技術背景下,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能夠給學生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和感官刺激,能夠促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展開群文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對學生的閱讀量做了具體的規定,學生要在對教材文章進行深入閱讀的基礎上,展開課外閱讀,這樣才能落實新課標對學生閱讀量的要求。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文章,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與教材文章相關的若干篇文章,即呈現與教材文章相關聯的若干篇文章,讓學生展開群文閱讀,在提升學生閱讀速度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例如《球王貝利》,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貝利小時候的故事,通過貝利小時候的故事,證實愛好出勤奮,勤奮出人才的道理。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有關貝利的其他事件,如貝利曾四次代表巴西國家隊出戰世界杯,共打進12球;如貝利在1980年被歐美20多家媒體記者評為20世紀最杰出的運動員之首;如貝利父親撞上貝利抽煙,用幾句溫暖的話語和一個大大的擁抱,把貝利從誤入歧途的邊緣拉了回來,等等。
三、運用信息技術展開分層教學,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學生是坐在同一間教室里,由相同的教師授課,但是學生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課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我們教師要因材施教地展開分層教學。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在實施分層教學時總是因為課堂時間和自己精力的限制而無法將其有效落實。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并制作層次性的微課件,然后將其循序漸進地呈現在班級學生面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的能力展開知識的構建。
例如《滿山的燈籠火把》,在這一節的字詞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兩個層次的微課件。其一是針對班級中等水平以下學生的,在該微課件中,教師可以呈現“婆、雜、幕、溜、虧、瘦、恰、卡、盲、肢”等字體的拼音、筆順和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況,并且在每一個田字格旁邊,呈現這個生字的形近字和詞語,讓學生從學習生字的筆順、理解生字的字義入手,展開生字的學習。其二是針對班級中等水平以上的學生的,在該微課件中,教師可以呈現各個生字可以組成的詞語(可以讓學生先自主組詞,然后再集中呈現),并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詞語進行解釋和造句。如“盲”,可以組成盲人、盲目、盲從等,每一個詞語又可以出現在相應的句子中。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應,先呈現簡單的課件,在保證學生完全掌握的基礎上再呈現復雜的課件。課下,學生還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反復觀看微課件,展開自主學習。
總而言之,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展開分層教學和群文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牧海友,王文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基礎教育參考,2018(14).
[2]朱麗秀.淺談信息技術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8(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