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敏良 ,馬俊勇
(1.欽州學院,廣西欽州 535000;2.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部灣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廣西欽州 535000)
當前,一些“農村區域旅游業發展了,但大多數農村貧困人口卻并未因此真正受益[1]。”由此,以實現鄉村貧困人口增收、鄉村振興發展為目標;以整合區域貧困人口勞動力資源與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為切入點;以創新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為途徑,使其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是一項重要課題。
廣東、海南等沿海城市在開發海洋文化方面已經取得很大成績;它們“依海靠海”,進行開發海洋文化旅游、實施旅游與扶貧相結合、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廣西海域地區遼闊,自然景觀優美、田園風光奇異、鄉風民俗多樣性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海洋文化旅游開發和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資源。政府及相關部門應以全新理念打造旅游品牌,促進廣西海洋文化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但“依海靠海”并不等于可以無節制地開發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因為這種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只有科學合理、采取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才能實現沿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為實現區域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持久的資源保障。
區域產業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是貧困地區經濟落后的一個主要因素。廣西沿海貧困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但旅游產品開發相對單一、且產品附加值低,這是該區域貧困人口致貧一個主要原因。科學開發廣西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通過旅游開發吸引游客、擴大企業投資,可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從而帶動各行業的興起,如餐飲、養生、旅館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還會刺激城鄉之間經濟、文化等深化交流,為貧困地區的經濟、文化等產業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總之,科學開發廣西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是沿海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優化有效途徑。
因就業難、無業、失業是導致貧困人口致貧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生存技能欠缺又是貧困人口就業難、無業、失業的主要因素。他們從事勞動大都是勞動密集型類別,而旅游產業正是需要勞動密集型來支撐,這符合貧困人口就業的需要。廣西沿海貧困人口長期居住于海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海域地帶,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引導開發者進一步整合區域貧困人口勞動力與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實現精準扶貧與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協同發展,提高區域貧困人口就業率和受益度,實現貧困人口收入增加。
在前面,我們已經闡述海洋文化旅游是沿海經濟發展內在驅動力,通過科學開發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可以為精準扶貧助力,促進沿海鄉村振興發展。但是,廣西海洋文化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兩者之間的聯動模式體制尚未構建完善,制約區域經濟和鄉村振興發展。
廣西沿海區域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人口密集、多民族雜居、勞動力充足。但是,廣西沿海區域還存在一定數量的貧困人口,這種現狀不僅影響鄉村振興發展,還阻礙民族團結、進步、社會穩定。這種現象發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區域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一方面沿海區域充足的勞動力資源閑置;另一方面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又缺乏勞動力支撐,雙方之間出現脫軌現象。如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沒有充分挖掘地方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帶動區域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沒有充分發揮當地貧困人口勞動力富足優勢,推動經濟發展。
廣西海洋文化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實施之間缺乏聯動機制,表現在:一方面沿海區域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相對零散,規模小,沒有形成連片、大規模、大發展態勢,以致海洋文化旅游產業單一,后勁發展不足;另一方面精準扶貧在實施過程中呈單干狀態,沒有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的優勢作用、缺乏協同發展理念,甚是出現為追求政績盲目開發現象。這種盲干現象不僅浪費地方資源和破壞生態,還可能引起社會沖突。因此,廣西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精準扶貧兩者之間應加快構建聯動機制,實現各部門協調、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旅游資源開發以點帶片、以片帶區發展趨勢,讓旅游產業和扶貧工作得到雙贏。
一些地方在進行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實施精準扶的進程中存在急于求成心態,甚至出現竭澤而漁的現象。一方面海洋文化旅游開發項目缺乏長遠規劃、對海域地區貧困鄉村自然景觀的開發沒有做到科學保護,不僅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破壞,還無益于百姓;另一方面某些精準扶貧項目在沒有實地考察、調研基礎上就盲目開發、過度開發,沒有做到精準識別、精準立項、精準實施。以上反映了對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精準扶貧實施缺乏科學規劃、創新發展模式。
廣西海洋文化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都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主要途徑,但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引導。“通過政府的主導作用,規范市場運作,扶持當地貧困人口參與旅游經營活動,在旅游發展中獲益和增加發展機會。”[2]落后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百姓受益程低,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政府的監督和引導,單憑市場這雙無形手難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廣西海洋文化旅游產業屬于服務性、營利性產業;而精準扶貧國家、政府行為,需要全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若要實現協同發展,政府應充當監督員、指導員,不僅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還要引導產業之間的資源整合,才能實現協同、可持續發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貧困人口文化素質相對低;以及某些企業存在利益至上觀念,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大局意識,造成海洋文化資源過度開發,精準扶貧難以出現成效。因此,廣西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精準扶貧必須堅持政府指導。
廣西沿海區域經濟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精準扶貧難度大,但該區域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以弘揚海洋文化旅游為品牌主導、倡導海洋文化時代價值。由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強海洋文化旅游宣傳、支持旅游產業培訓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貧困人口勞動力綜合素質,為海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廣西海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是沿海區域鄉村振興的主要渠道,將對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開闊居民視野、提高貧困人口文化素質有極大的幫助,為精準扶貧助力。
廣西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多民族雜居;這里風土人情獨具特色、各民族傳統文化悠久;這里原始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優美,這就是廣西沿海區域發展海洋文化旅游業的優勢。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實施精準扶貧工作進程中,應立足于地方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打造海洋旅游產業品牌,進一步推進餐飲、旅館、農家樂等行業發展、實現“海洋旅游+”模式。同時,要注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留原始村落建筑、自然風貌,避免海洋文化旅游開發庸俗化,失去海洋性特征。
廣西海域遼闊、口岸眾多、邊貿經濟發展潛力大,這是位于東盟區位優越性所在。精準扶貧可以考慮通過發展邊境口岸貿易拉動沿海貧困鄉村經濟;以邊境口岸貿易促進船舶、漁業、餐飲、旅館、消閑、農家樂等。例如,在東興沿海地區,可以深化發展京族文化內涵、打造京族特色小鎮來推進區域經濟發展;還可以在客家人居住相對集中沿海地區,提升客家文化時代價值,吸引全國各地、海峽兩岸客家人來旅游、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因此,構建“以海興邊”模式應是廣西沿海沿邊地區優先考慮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綜上所述,廣西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精準扶貧難度大。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因地制宜、科學精準地發展海洋文化旅游產業,一定能夠為廣西沿海貧困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為貧困人口創造新的財富機會,拓寬增收渠道、加快區域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