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黨安
(萬載縣三興鎮中心小學,江西宜春 336113)
從當前現狀上看,雖然新課改的推行已經獲得了本質上的成功,但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待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很多學校的課堂教學還沒有取得根本上的轉變,教師仍然是傳統的“滿堂灌”觀念,課堂內所有的內容都是“教學+知識點練習”這種普通的模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數學素養的養成毫無意義,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內的主體地位,導致了小學數學的課堂質量不高,所以筆者在此基礎上進行選題,深入的思考如何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內求質量。
數學是學生在接受教育階段中的關鍵學科,初級教育是培養學生學習根基養成的重要途徑,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提升課堂的質量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當前素質教育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課堂后不難發現,在很多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傳統不科學的教學方法仍然非常常見,教師仍然是為了完成知識的傳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中的主體和主導,將全部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學生是否學會了課本的知識,學生是否在考試時能夠應對考試的題目等,忽視了學生作為鮮活的個體,課堂成了教師“傳道”的地方,而沒有成為“傳道授業解惑”之處。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應該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從當前的課堂內容來講,則很難實現新課改的理念,因此,提升課堂的質量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必然要求。
自2001年新課程改革提出后,就掀起了國內教學改革的浪潮,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引發了國內各個階級的教育機構對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這些改革內容的根本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素質,最終增強人才對社會要求的適應性,課堂作為初級教育中學生參與教學的載體,課堂的質量對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提高課堂質量才是實現教學改革目標的重要保障。
“二胎政策”頒布后,我國未來的小學生源會逐漸增多,又因為“學區入學”的制度,所以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將眼光放在了學校的教學質量上,這也是“學區房”熱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課堂的質量就是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從而提高了學校的競爭力,在從實際的教學中看,當前,很多小學數學課堂內的教學行為都是無效的,教學往往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從而就造成了諸多教學資源浪費的問題,這種人、物、時間上的浪費無疑增加了學校的教學成本,而通過提升課堂的質量則能夠降低教學成本,減少教學資源浪費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競爭力。
2.1.1 選取有效教學的視角
有效教學是教學質量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教學質量提升的主流成分,從本質上來講,課堂質量追求的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性,只有課堂教學有效,才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最終提高課堂質量。從相互關系上看,有效教學會提升教學效率,教學效率會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最終提高課堂質量。從現狀上看,當前,有效教學已經成了教學質量及課堂質量提升的主流研究內容,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頗豐,也有大量的實踐案例作為參考,所以,提高課堂質量可以以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思路。
2.1.2 課堂觀察術和案例研究的結合
在課堂教學的研究中,課堂觀察術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課堂觀察術是指在課堂中,對教育的參與者進行觀察,觀察的目標包括了教師自身和學生,觀察的內容包括了教學參與者的全部活動形式,通過記錄等方法進行理性的認知和評價,最終不斷地改善教學參與者的教學參與行為,從教師的角度上看,課堂觀察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課堂觀察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在參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再來看案例研究,與普通的教學相比,案例研究更加具有說服力,能夠讓課堂理論和課堂實踐記性結合,教師通過課堂觀察與案例研究進行結合,可以從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個角度來綜合性地對課堂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教師和學生的不足,提高教師對課堂的認知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最終深化課堂的質量。
2.2.1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更是提高課堂質量的重要前提之一。這里的優化教學結構是指教師對一節課堂上教學結構的安排,主要課堂上各個結構安排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例如,學生學習知識和思維培養的時間不能用于舊課復習上,當課堂剛開始,教師導入課堂知識的時間段后,學生充滿了對新知識的渴望,這是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新知識的最佳時間,所以要在此時間段內進行新知識的傳授,但是新知識的傳授也不能占用課堂的大多數時間,否則會影響教學難點的重點突破,在此基礎上,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還需要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練習鞏固,這些都是課堂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2.2.2 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很多教師認為,小學數學的課堂中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分配了過多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提問。誠然,課堂提問確實能夠培養學生發展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但是如果提問時間過長或提問過程過于無效那么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讓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互動和交流,主要方法為:
第一,對提問的頻率進行設計。過于頻繁的提問、講解過細的提問等是不可取的,例如,過于頻繁的提問會造成學生“隨大流”的問題,讓提問變成討論,而講解過細的提問則會讓很多學生進入到“放羊”的狀態,所以,在對提問的頻率進行設計,在具體上,筆者認為,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思考,面對疑點較多的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二次思考,留到課后或復習課上進行解答。
第二,調控提問的等候時間。在很多小學課堂上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往往1~2秒后就要求學生舉手作答或點名作答,從小學生的思維角度來講,1~2秒的時間是顯然不夠的,學生思考不充分、緊張等原因,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都需要糾正或提示,這不僅提高了提問的時間成本,更不利于學生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可以將提問時間改為3~5秒為宜。
2.2.3 合理的利用教學方法
當前,有很多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供教師選擇,但是很多教師往往傾向于一種教學方法,但是一種教學方法很難在不同的知識上適用,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適用,例如,“三角形”“觀察物體”等課程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圖形的運動”“雞兔同籠”等課程可以使用情景教學法等,充分的利用不同教學方法中不同的優點,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最終提高課堂質量。
綜上所述,課堂質量的提升是貫徹教育改革、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向課堂四十分鐘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