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慧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作為我國法學教育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國際私法學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深入推進及“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的實施,國際私法在調整涉外民商事關系,解決涉外民商事爭議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1]。然而,晚近以來,國際私法學界對于國際私法學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效果多有批判(1)。國際私法學教學所培養的專業人才能否滿足我國涉外民商事司法實踐的需要,無疑值得反思。
客觀而言,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國際私法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國際私法理論體系,培養了大量涉外民商事方面的法律人才,并在國際私法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晚近以來,不少有識之士也提出,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強化在國際法領域的話語權[2]。這無疑對我國包括國際私法學在內的國際法學在教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表明,我國國際私法學教學在面臨著嚴峻挑戰的同時,也蘊含著改革和完善的契機。因此,如何改進國際私法學教學,提升涉外民商事法律人才的培養水平,已成為我國國際私法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和使命。
從教學活動的過程來看,教學理念的革新是整個教學改革的先導。而且,教學理念的革新應該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國際私法作為解決涉外民商事爭議的部門法,具有高度的實踐性。然而,目前我國國際私法學教學仍然偏重于理論知識的體系化傳授,實踐化的國際私法學教學理念的樹立仍面臨著不少障礙(2)。
其一,國際私法學具有高度的理論性和綜合性。長期以來,國際私法學以艱澀難懂的理論學說、抽象深奧的理論架構而著稱。反映在國際私法學教學上,國際私法理論知識的講授一直是國際私法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對于這些理論知識的講授稍有不當,就容易使得國際私法學陷入“空中樓閣”的困境。尤其是對于法學本科生而言,國際私法學還因其高度的綜合性具有難以為學生熟練掌握的特點。原因是,國際私法的理論問題涉及到法理學、國際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仲裁法學等多個部門法的知識,難以為學生通盤理解和掌握。
其二,主流國際私法學教學仍然堅持傳統的理論講授方式。鑒于目前大多數高校所制定的培養計劃中國際私法學課程的課時有限,為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得不主要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講授方式,而遠未形成“以教師為引導”的啟發式教學方式。在此情況下,學生較為依賴暫時性的強化記憶以實現對知識的占有,而難以透徹地理解和領悟國際私法知識。這種方式所獲取的國際私法知識,更難以被學生熟練、準確地用以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因此,傳統的理論講授方式與學生對國際私法知識的生疏必將形成惡性循環。
其三,國際私法的實踐價值仍未能得到充分重視。應該看到的是,相較于我國民法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國際私法的實踐價值和意義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突出表現在,國際私法學課程無論是課時數量還是配套實訓教學,均難以與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等部門法相比,更無法充分體現國際私法本身所具備的高度實踐性。這種落差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樹立實踐化的教學理念,并以培養和提升學生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
上述困境表明,我國國際私法學教學改革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教學理念的革新問題,進一步凸顯國際私法學教學的實踐化傾向,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能力。而且,國際私法學實踐化教學理念的樹立是一個長期過程。從革新教學理念的主動性而言,其主要掌握在教師手中。因此,國際私法學教學理念的革新,需要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樹立運用所學國際私法專業知識解決涉外民商事法律實務問題的意識。
基于以上,樹立實踐化的國際私法學教學理念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國際私法學教學所面臨的緊迫問題。這也為教師樹立實踐化的國際私法學教學理念提供了契機。
一是基于我國大量涉外民商事爭議解決的需要,在國際私法學教學中亟需樹立實踐化的教學理念。我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以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在全球經濟舞臺上占據重要地位。涉外民商事關系成為我國對外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此產生的民商事爭議日趨增多。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僅各級法院年均審結涉外民商事及海事案件近6萬件[3]。涉外民商事審判業務的繁多,無疑需要大量合格的國際私法實務人才。同時,伴隨著我國在全球和區域治理中作用的凸顯,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主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及“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的實施,由此可能產生的大量涉外民商事爭議,無疑也需要國際私法學教學培養實踐能力突出的國際私法人才。
二是基于我國參與國際民商事規則制定的需要,在國際私法學教學中亟需樹立實踐化的教學理念。長期以來,我國秉持有約必守原則,恪守國際法及相關國際組織的制度和規則。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和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我國多次強調應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以充分表達自身合理訴求和主張(3)。然而,客觀而言,我國目前在國際法律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與我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地位仍不相稱。在現行國際民商事秩序的框架內,通過我國法律人才參與國際民商事規則的制定,表達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并推動國際民商事秩序向更為公正合理的方向轉變,無疑需要國際私法學教學能夠培養大量高端的實踐性法律人才。
三是基于緩解高校法學專業學生就業困境的需要,在國際私法學教學中亟需樹立實踐化的教學理念。近年來,法學專業成為大學生就業率最低和失業率最高的大學專業[4]。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法科學生面臨就業難的困境源于人才的培養過剩[5]。但與此相反的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大法律人才培養開發力度[6]。顯然,目前法學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并非是人才培養的數量過多,而是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高,法學專業畢業生中高素質的法律人才奇缺。這種局面在國際私法人才培養中同樣存在。就此角度而言,只有樹立實踐化的教學理念,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法律實務工作的能力,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法律人才,緩解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困境。
總之,作為一個部門法,國際私法不僅具有濃厚的理論色彩,同時也具有高度的實踐性。國際私法學教學需要更為關注學生分析和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能力之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切實樹立以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為中心的實踐化教學理念。
在國際私法教學過程中常常面臨的問題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更為合理地安排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
應該說,國際私法學的教學體系和內容實際上與學術界對國際私法范圍的認識有關。由于我國國際私法學界在國際私法范圍問題上的主流認識是“大國際私法觀”。即國際私法的范圍包括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沖突規范、國際統一實體法規范、國際民事訴訟規范和國際商事仲裁規范(4)。此外,大多數國際私法學者認為,區際私法問題與國際私法存在密切關系亦應納入國際私法學的教學內容。如此,在國際私法學的教學體系上,大致可以分為總論編、沖突法編、國際統一實體法編、國際民事程序法編及區際私法編。依據國際私法學的教學體系所具體展開的教學內容包括國際私法的概念、國際私法的歷史、沖突規范與準據法的確定、國際私法的主體、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法律適用中的一般問題、民事身份和能力的法律適用、法律行為的法律適用、物權的法律適用、知識產權的法律適用、債權的法律適用(包括合同之債、非合同之債和主要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合同之債)、商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公司、破產、票據、海商、民用航空等法律關系)、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適用、繼承的法律適用、國際貨物買賣的統一實體法、國際貨物運輸保險的統一實體法、國際貿易支付的統一實體法、保護知識產權的統一實體法、國際民事訴訟中的一般問題、國際民事管轄權、國際民事訴訟中的期間和訴訟保全、國際民商事司法協助、國際商事仲裁、區際法律沖突與中國區際私法(5)。
不難看出,在上述國際私法學教學體系的指導下,國際私法學的教學內容甚為繁多,導致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而且,依據這種“大國際私法觀”而確立的教學體系,在一些教學內容上與其他的法學專業課程產生了重疊。例如,包括國際貨物買賣在內有關國際統一實體法,與法學專業所開設的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貿易法、海商法、國際金融法、知識產權法等課程的內容重合。因此,對于這些部分的內容,可以考慮排除在國際私法學的教學內容之外。而對于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交由學生在相應的其他專業課程上學習或自學。此外,對于國際商事仲裁法和區際私法而言,不少高校專門開設了國際商事仲裁法學及區際私法學的課程。對于這些部分的內容,基于有限課時的考量,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僅講授一般原理和制度,而不再涉及具體的法律規則和實踐。
基于以上,國際私法學龐大的教學體系和繁多的教學內容,使得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難以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更難以使學生具備熟練運用國際私法知識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既定的教學目標下,如何進一步對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精煉化成為國際私法學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一環。為此,在國際私法學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精煉化上應從如下方面著手。
其一,在國際私法的教學體系上,從實踐化的教學理念出發,應主要由管轄權、法律適用和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問題三部分構成。
如前所述,國際私法的教學體系與學術界對國際私法范圍問題的認識密切相關。從比較法上來看,普通法系國家國際私法學者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出發,以解決國際民商事爭議的邏輯為據,主張國際私法的范圍由管轄權規范、法律適用規范以及外國判決的承認與執行規范三部分構成[7]3。而大陸法系國家的國際私法學者則從涉外民商事關系的產生到涉外民商事爭議的解決之邏輯認為,外國人在內國的民商事法律地位規范,往往是涉外民商事關系產生的前提。而當事人在參與涉外民商事活動的過程中、或者在涉外民商事爭議產生后,若擬自行解決爭議,則可能會依據相關國家或地區的民商事法律來確定相應的權利義務關務。若當事人因自行解決不能而尋求司法救濟或者申請仲裁時,或爭議發生后一方當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時,法院或仲裁機構即面臨管轄權問題,以及與涉外訴訟或仲裁程序相關的諸如送達、取證等問題。此外,一國還會面臨外國民商事判決及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問題。因此,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主張,國際私法的范圍應當包括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沖突規范、國際民事訴訟與國際商事仲裁程序規范(6)。
不難看出,盡管兩大法系國家在國際私法范圍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是,國際民商事管轄權、法律適用以及外國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問題作為國際私法的核心問題,得到兩大法系國家的認同。換言之,國際私法的核心至少應該包括管轄權規范、法律適用規范以及外國判決的承認與執行規范。因此,從精煉國際私法學教學體系的角度而言,將之限定在國際私法的總論、管轄權問題、法律適用問題和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問題是適當的。
更為重要的是,就國際私法的實務流程而言,一旦涉外民商事爭議產生,法院及當事人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管轄權的確定而非準據法的選擇(7)。而且,管轄權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案件結果。在決定案件管轄權問題后,需要進一步通過沖突規范的指引,確定裁判案件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準據法。當然,法院在對案件的實體問題進行裁判后,如果判決債務人在法院地國家并無資產,就常常會面臨本國法院作出的判決在域外的承認與執行問題。上述三個環節緊密相關,完整地構成了高效解決涉外民商事爭議的內在邏輯。
就此意義而言,在國際私法學教學中,除了講授國際私法基礎理論知識和一般原理的國際私法總論部分外,將國際私法學的教學體系集中于管轄權問題、法律適用問題和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問題,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精煉國際私法學教學體系,而且有助于學生認識國際私法實務流程。
其二,在國際私法學的教學內容上,應在“大國際私法觀”的框架內作適當精簡。如前所述,在國際私法學的教學體系上剔除國際統一實體化,并簡化國際商事仲裁法和區際私法教學的基礎上,可將教學內容上限定在如下方面:一是國際私法的基礎理論,包括國際私法的概念、國際私法的歷史、國際私法的主體、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法律適用中的一般問題、國際民事訴訟法的一般問題、國際商事仲裁法和區際私法的一般原則;二是法律適用問題,包括民事身份與能力的法律適用、法律行為和代理的法律適用、物權的法律適用、知識產權的法律適用、債權的法律適用(合同與非合同之債)、商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主要是我國立法規定的票據、海商、民用航空關系)、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適用、繼承的法律適用;三是國際民事訴訟問題,包括國際民事管轄權、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包括域外送達和取證)。
應該說,對于國際私法學的教學內容作上述安排的情況下,有助于適當增加教學時間,這同時也就為適當強化國際私法方法的傳授提供了保障。特別是當前國際私法學在教學內容方面,亟需從以單純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向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并重轉變?;诖耍趪H私法學的教學內容上,適當增加國際私法方法的課時是必要的。該教學內容的加入,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思維,也有助于學生整體性地掌握國際私法的精髓和要義。
其三,在國際私法學的教學材料上,結合國際私法的學科特點,選擇性地為學生適度增加外文文獻(尤其是相關判決書)的閱讀。從學科特點來看,與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等部門法不同的是,國際私法學教學更為突出地要求學生從比較法角度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因此,適度增加外文閱讀材料,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專業外文閱讀能力,也便于學生直接學習和掌握外國國際私法的相關理論與實踐(7)。
基于以上,從有效完成國際私法學教學任務、實現國際私法學教學目標的角度而言,進一步對國際私法學的教學體系和內容進行精煉化是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在國際私法學教學中應進一步凸顯國際私法方法的教授和國際私法外文文獻的閱讀之重要性(8)。
一般而言,教學方法是師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的“學法”。
就當前我國國際私法學教學所采納的方法而言,大體采用的是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主要表現為講授法的授課方式(9)。這種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的“教法”、以學生的被動接受為對象的“學法”,盡管可以照顧絕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較為準確掌握大量的體系化國際私法知識,但其所導致的問題也是明顯的。
一是單一的講授法限制了學生研習國際私法的主動性。應該說,講授法的中心工作在于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國際私法知識。這種做法對于包含大量抽象概念和原理的國際私法學課程是較為適合的。但是,講授法作為一種“灌輸式教學”或“填鴨式教學”,過分地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10)。而且,講授法在本質上是一種演繹法,在教學環節上依賴于教師主導整個教學流程,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正因如此,講授法難以達成生動、形象的教學效果,更容易誘使學生形成依賴于教師進行學習的心理,也難以使學生主動發揮學習國際私法學課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是單一的講授法弱化了學生在法律職業方面的訓練??陀^而言,講授法側重于學生對國際私法學課程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原理的體系化掌握,為學生未來從事國際私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并不便于學生接受真正的法律職業訓練,也不利于學生建立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思維。尤其是,我國晚近以來在國際私法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相關的成文立法和實務案件客觀上為豐富國際私法學的教學方法提供了素材,也為學生接受國際私法的實務技能訓練創造了良好條件(11)。因此,對我國這些實踐素材的研習是強化學生法律職業技能訓練的重要內容,而講授法并非是學生研習這些實踐素材的最佳方法。
三是單一的講授法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現代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在國際私法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同樣應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意識的培養。然而,在依據講授法所展開的教學活動下,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認知、思考和運用主要被教師的展示、梳理和解讀所牽制,而缺乏懷疑、探究和反思的意識和舉動。國際私法作為源于西方的“舶來品”,無論是對國際私法學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本土化,還是國際私法學本身所具有的理論艱澀難懂、內容復雜繁多的特性而言,均需要學生富有創新精神。然而,講授法作為一種基于信息傳遞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難以實現上述目標。
上述表明,在國際私法學教學中采取單一的講授法無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基于此,有必要革新單一的講授法而采用一種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教學方法(12)。即,在教學活動中應將傳統的“以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這種做法可以稱之為復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在傳統講授法的基礎上,其要旨如下。
一是加強糾問式教學,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為確保學生在有限課時內透徹地掌握國際私法學的知識點,對于國際私法學上的基礎性知識,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教學活動的過程外先行閱讀掌握,以適當減少由教師單純講授的時間。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上應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關系,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糾問,激發學生主動積極思考教學內容的意識和行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避免將國際私法知識直接告知學生,而應通過具體國際私法實務問題指引學生主動思考,并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二是強化案例教學,增強學生運用法律規范和進行法律邏輯推理的能力。案例教學的精髓在于,通過對國際私法典型案件、疑難案件和爭議性案件的具體事實、裁判依據、裁判說理和判決結果的研討,啟發學生的法律思維,培育學生理解分析、論證推理、價值判斷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扎實掌握法律實務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因此,案例教學有助于強化學生運用國際私法理論,借助規范分析方法處理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能力。同時,案例教學除了有助于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之外,還能夠有效地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于案件爭點問題上建立一種雙向的思辨流程。
三是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學生處理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之外國際私法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從實踐教學中獲得法律工作經驗,并檢驗課堂教學所獲取的國際私法知識。目前,國內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方式主要包括實習、模擬法庭和法律診所等形式。應該說,能夠使學生更為直接地接觸涉外民商事法律實務工作的,還是組織學生赴涉外律所、法院的涉外民商事審判庭及海事法院進行集中實習。但是,要求所有學生均能夠通過實習的方式直接接觸涉外民商事爭議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目前廣受關注的“學生為主、教師指導”的診所教學可以作為實習活動的重要補充,即通過適當處理后的法律援助案件或精心選擇的真實案件,在適當修改的基礎上交由學生演練,在模擬場景中通過扮演法官、當事人、律師等角色的方式獲得相關實踐經驗。
總之,轉變以單一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強化糾問式教學、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教學方法是國際私法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這種轉變的本質是加強對學生學習國際私法知識的引導。進行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教學評價是指對教學活動的價值進行判斷的一種教研活動,也是檢驗教學效果和質量的一種重要方式。當前多數高校國際私法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依賴于期末的一次閉卷考試。這種僵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因其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多為人所詬病(13)。
其一,評價的主體與方式單一。采取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檢驗教學效果的方法,評價的主體為教師,評價的對象為學生完成的考試試卷。這種做法的弊端在于,教師大多關注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實現,而忽視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和效果。也正因如此,在教師給出最終成績后,常常會出現學生質疑教師做出的評價結果之現象。同時,僅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使得評價的方式過于單一,容易誘使學生借助短期突擊記憶的方式通過考試,而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私法學課程學習的過程。
其二,評價目標的單一。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檢驗教學效果的方法,在設置評價目標時側重單維度的目標,即主要強調學生對國際私法課程中教師所講授的體系化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對于學生學習國際私法的情意目標,如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注意力等方面均缺乏評價的目標。這就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國際私法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研習國際私法學的創造性和創新性。
其三,評價手段的單一。僅依賴于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檢驗教學效果的方法,使得教學評價的手段集中在單一的知識測試,而缺乏非測試性手段的運用。這種做法的弊端在于,將教學評價在本質上混同于教學測量。實際上,兩者屬于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而且,評價手段的單一所導致的問題是,既難以檢驗學生對國際私法知識掌握的真實情況,也難以核查教師教授國際私法學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換言之,采取單一的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作為評價手段,難以真正實現教學評價的目的。
基于以上,有必要對國際私法學課程中傳統的期末閉卷考試的教學評價方法進行革新,以更好地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出準確評價。從閉卷考試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的缺陷看,確有必要確立一種形成性的評價方式。即,在教學過程中隨時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為教師調整教學措施提供決策依據。而且,這種評價方式要求教師對平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及其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進行評價。其最終目的是,鼓勵并幫助學生有效管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并獲得精神層面的成就感。
因此,盡管閉卷考試是考察和檢驗國際私法學課程“教”與“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是,為克服這種僵化的終結性教學評價之缺陷,應倡導一種相對靈活的、多維的形成性教學評價(14)。這種教學評價方式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強化學生的自我評價。改變傳統的由教師充任單一的評價主體之做法,吸納學生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和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更為重要的是,學生也應對其學習國際私法學課程的情況和表現進行自我評價。這種自我評價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監控機制,由學生對國際私法學課程學習情況進行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實際上,學生的自我評價也為教師提供了教學活動中的有用信息,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調整教學決策和教學目標。
二是評價目標的多元化,增加學生解決實務問題及學生主觀情感的評價。鑒于終結性教學評價重視學生對體系化知識掌握的單一目標所導致之缺陷,應將學生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的能力和學生學習國際私法的情意目標納入到教學評價之中。一方面,在衡量和考察學生學習國際私法體系化理論知識的情況下,更應突出對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分析與解決國際私法實務問題能力的檢測。這可通過增加開放式的案例分析題及討論課的形式完成;另一方面,對于學生平時在學習國際私法學課程中所表現的參與度、積極性、興趣感及成就感等情感表現予以記錄,作為評價學生情意目標的重要依據,并反映到最終的教學評價之中。如此方能更為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
三是評價手段的多元化,凸顯非測試性評價手段的作用。國際私法教學中所堅持的傳統的測試性評價手段并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教學情況,故有必要增加非測試性評價予以彌補。這種非測試性評價的依據主要來源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的記錄、教師的教學日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談話記錄、學生成績檔案的跟蹤記錄等。另外,在對學生實務能力越發重視的今天,實踐能力考察也應該成為測評的重要依據,如實務部門對學生表現的反饋(既包括學生實習經歷,也包括模擬實訓),從而形成多維的非測試性評價。這不僅能夠更為全面地反映國際私法學教學活動的完整過程和具體情況,也有助于準確地反映學生掌握和運用國際私法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形成性教學評價代替終結性教學評價,有助于全面、準確地評價國際私法學課程“教”與“學”的實際效果,也有助于培養具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
晚近以來,我國積極深入地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進程,涉外民商事關系的產生和流轉無論是在范圍上,還是在數量上均顯現出繁榮景象。由此產生的大量的涉外民商事爭議亟需大量合格的國際私法專業人才予以解決。伴隨著我國在國際和區域民商事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在參與國際或區域民商事秩序構建的過程中,如何在國際民商事游戲規則的制定中享有更大的話語權,以便更好地表達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維護中國利益,無疑需要大量國際私法方面的高端法律人才發揮其專業技能和智慧。上述情勢既對我國國際私法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印證了對當前我國國際私法學的教學工作進行改革是必要的。
就目前我國國際私法學教學所采取的做法及由此引發的諸多問題而言,一種面向實踐的國際私法學應當得到更為充分的認識和更為廣泛的接受。其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在教學理念上,應該由強調體系化知識的傳授到凸顯學生實務技能的強化;在教學體系與內容上,應精簡“大國際私法”體系下的教學內容,轉而采用以實踐導向的英美國際私法的體系和內容;在教學方法上,傳統上所采取的單一講授法應增補糾問式教學、案例教學及實踐教學而成為一種復合的啟發法;在教學評價上,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代表的終結性評價方式應為一種評價主體多元、評價目標多元及評價手段多元的形成性評價方式所替代。
應該指出的是,面向實踐的國際私法學教學并非是拒絕傳統的以傳授體系化國際私法知識為中心的講授法,而是要在講授法的基礎上,更為強調國際私法作為解決涉外民商事爭議的部門法本身所具有的實踐性,更為凸顯國際私法為我國涉外民商事法治建設服務的功能,更為突出國際私法為我國參與國際民商事游戲規則制定所應發揮的作用。21世紀各國法治力量的競爭說到底是法律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又取決于法律人才的國際化程度[8]。基于此,面向實踐的國際私法學教學不僅應成為未來我國國際私法學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應是國際私法服務于我國對外民商事交往及我國參與國際民商事規則制定的重要保障。
[注釋]
(1) 詳細觀點參見宋連斌.中國國際私法的實踐困境及出路.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21;宋連斌.再論中國國際私法的實踐困境及出路.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9 -110;徐妮娜.關于中國國際私法實踐困境之反思[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6):186-192.
(2) 我國在法律教育培養理念上主要存在著“五重五輕”的觀念,即重課堂,輕實踐;重理論,輕實務;重講授,輕操作;重成績,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訓。參見張楊.創新與重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3(6):67.
(3) 中國在嚴格遵循現有的合理的國際經濟和法律秩序的同時,也應努力推動國際經濟和國際規則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轉變。參見劉仁山.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人才的培養問題[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2):198.
(4) 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性教材如韓德培先生主編的《國際私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 國內代表性的教材包括韓德培教授主編的《國際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劉仁山教授主編的《國際私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6) 還有學者從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及解決涉外民商事關系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角度出發,認為國際私法還應包括國際統一實體法規范(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甚至還包括國家直接適用于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參見韓德培.國際私法新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7.
(7) 管轄權問題是一國法院受理涉外民事案件所必須先行解決的問題。參見劉仁山.國際私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380。
(8) 針對國際私法學的特征,很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上采雙語教學模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即是如此。當然,對中國國際私法的教學研究者而言,促成中國國際私法學的養成意識培育之也是教學內容的應有之義。參見劉仁山.中國國際私法學養成意識之培育[J].法學研究,2011(6):54.
(9) 講授法也稱為系統教學、主動教學、直接教學。講授法強調課堂結構的重要性,在學生的練習和教師的反饋中習得新知識。參見[美]大衛·薩德克、卡倫·齊托曼著.孫振東譯.教師·學?!ど鐣何覀冊撛鯓铀伎己驼務摻逃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346.
(10) 灌輸式教學,是指把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并不含有“不顧他們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用強制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并要求他們呆讀死記”的意思。參見孫紹榮.教育信息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5.
(11) 近年來,我國國際私法學者每年均會對我國國際私法的實踐進行系統梳理。截至目前,一共完成了15次年度評述。相關論文載于中國國際私法學會主辦的《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
(12)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強大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參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
(13) 終結性評價著眼與某門課程或某個教學階段結束后學生學業成績的全面評定。參見陳怡.劉凌.尹秀云.教學方法論[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7:167.
(14)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進行過程中,為引導該項教學前進或使教學更為完善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確定。各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單元測驗和課堂測試均屬于形成性教學評價。參見陳怡.劉凌.尹秀云.教學方法論[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7:165.
[參考文獻]
[1]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14900.html,2017-10-28.
[2] 曾令良.中國國際法學話語體系的當代構建[J].中國社會科學,2011(2):41.
[3] 袁定波.全國法院近5年審結涉外海商事案件28萬余件[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4-11/18/content_5849092.htm?node=20908,2017-10-28.
[4] 2015-2016年十大就業率最好和最差專業[EB/OL].http://www.sohu.com/a/126445310_578019,2017-10-28.
[5] 劉姝宏.法律人才培養過剩是表面現象[N].法制日報,2010-06-10(7).
[6]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發〔2010〕6號。
[7] Peter North & J.J.Fawceet.Cheshire & North’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M].Butterworths,1999.
[8] 馮玉軍.我國法學教育的現狀與面臨的挑戰芻議[J].中國大學教育,2013(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