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信陽師范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社會結構也發生著很大變化。近幾年,改革開放發展步伐越來越快使得社會中各種矛盾開始顯現出來,弱勢群體問題逐漸開始成為一個突出性問題,我國政府已經開始把弱勢群體問題納入到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內容中。體育對廣大民眾產生的積極影響非常廣泛,有助于提升廣大弱勢群體身心健康發展水平,進而能夠有效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減輕心理方面帶來的壓力、弱化社會排斥,并且能夠加深社會變革中其他問題與矛盾的理解,對促進弱勢群體進入社會主流生活將會產生很大作用。
弱勢群體一般是指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由于群體力量與權力比較弱,在分配社會財富時獲取很少一部分的社會群體。例如,農民工、殘疾人,弱勢群體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況與非生理特征與體能狀態來進行界定,弱勢群體在名義上一般是指被邊緣化、受社會排斥的一群人的概稱。弱勢群體一般具有以下5種重要特征:(1)當下弱勢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原來體制下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尤其一些早年退休者與國有企業失業的下崗職工、社會方面應該對其進行補償;(2)弱勢群體一般是指在社會分化逐漸加劇的情況下產生的,很多人具有非常強的剝奪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廣大社會民眾生活水平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發展臺階,但是部分地區之間、群體之間與個人之間存在很多不均衡的現象發生,我國已經開始從以往的平均主義轉變為一個收入分配差距大的社會,經濟分化造成社會分化越來越大,使得很多社會地位開始下降,進而引發更多嚴重的剝奪感,因此,工作人員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去關注弱勢群體;(3)全球化發展進程對國內弱勢群體將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使得弱勢群體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在全球化快速發展進程中,那些接近資本、權利或者受到良好教育的強勢群體會獲取更多利益,然而一些普通勞動者獲取的利潤卻非常少,很多福利也會得到降低,進而成為全球化成本的主要承擔著。在關注弱勢群體這個問題時,一定要全面分析全球化這一發展背景;(4)弱勢群體的主體一般是指社會性弱勢群體,很多學術界一般把弱勢群體劃分為兩類:生理性弱勢群體與社會性弱勢群體兩種,前者一般是指由于生理原因、年齡、疾病等因素,后者主要是指社會原因造成,例如下崗、失業、受排斥等。站在我國弱勢群體發展角度來看,主體主要是社會性弱勢群體、這主要是由于社會原因造成弱勢地位。
下崗失業人員在社會中屬于弱勢群體,這些人群從思想上對體育鍛煉還是比較認可的。然而,真正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卻不是很高,絕大多數參與體育鍛煉主要以調節心理與情感交流等為主要內容,對提升就業人員自身素質并沒有引起共識,絕大多數參與體育鍛煉主要以散步、跳舞等方式為主,體育消費水平并不是很高。在對全民健身進行普及過程中,廣大民眾一定要深入意識到經濟因素的存在。弱勢群體絕大多數生活都比較貧困,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要想在上流社會進行體育鍛煉并非容易的事情。因此他們的主要立足點一般都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抓好“扶貧攻堅”、“脫貧致富”的發展策略,進而再細化到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等切身利益方面。
殘疾人是一種特殊性人群,殘疾人一般是指心理、生理與人體結構等方面存在的部分缺陷,或者人體組織中某個功能不能夠正常進行活動,再者就是部分人群在某種方面喪失活動能力的人,通常情況下,可以分成:語言、肢體、智力、精神與綜合方面的殘疾等。當下我國殘疾人數大概在6200萬人左右,這些殘疾人由于自身某些方面存在的生理缺陷,使得他們在社會中長期處于一種不利的地位,這些弱勢群體由于經濟貧困、生活水平低下、文化活動內容不夠豐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脆弱。在社會競爭與交往過程中常常遭到不公平待遇,這屬于一種非常典型的弱勢群體,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這些弱勢群體逐漸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殘疾人由于自身某些組織缺失造成他們不能夠養成穩定的體育生活方式,這些殘疾人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并不是很強烈,在這些殘疾人中即使有一部分人已經意識到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進行體育鍛煉過程中卻不能夠有效完成體育鍛煉的教學任務。體育活動在這些弱勢群體中得不到大范圍普及。絕大多數殘疾人都喜歡慢跑、快走或者散步等一些消耗體能低的運動項目,關于花錢買健康的思想觀念難以真正接受,與此同時還缺乏科學、合理的鍛煉意識。為什么這些弱勢群體很少參加體育活動?通過全面分析可以總結出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缺乏經濟實力,很多弱勢群體自身經濟收入有限,絕大多數殘疾人經濟收入依靠政府相關部門的救濟,連最基礎的溫飽問題都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更不會有精力去進行體育鍛煉。其次,生理缺陷,很多殘疾人自身生活還照顧不好,讓他們去健身就會更加困難了。有很大一部分小區開始的健身項目并不適合這些弱勢群體來進行。一般情況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從宏觀角度分析來說,社會上存在的殘疾人觀念落后,社會上很多殘疾人對體育活動持有不同觀點與看法,進而給殘疾人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帶來了一種不良好的社會環境。從微觀角度分析來說,殘疾人自身對體育活動缺乏正確的思想觀念與認識。進而造成廣大民眾對健身計劃整體認識存在很大差異性,使得這些弱勢群體不能夠很好的接受身體力行等方面帶來的欠缺。
在對河南省城市居民進行調查過程中,一般都會設置問題的方式來對其進行調查“假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您是否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調查中發現將近有74.6%的人表示“愿意”參加體育活動,剩下將近有25.4%人表示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近幾年,廣大社會民眾參加體育活動次數越來越多,進而營造出來一種濃厚的體育運動鍛煉計劃。有很多弱勢群體表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愿意參加體育活動。這說明廣大弱勢群體對體育活動身心健康發展還是非常重視。在對已經參與過后的體育活動的效果滿意度調查時,將近有7.4%的人回答“非常滿意”,大概有23.6%民眾回答“滿意”另外還有一部分69%的人員回答“不滿意”,在回答“非常滿意”、“滿意”的人群中年齡大概在45歲以上,這說明很多弱勢群體年齡都比較大,還有一部分人表示即使在工作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還是愿意抽出來一部分時間來參與體育活動。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生活發展節奏越來越快。通常情況下,影響城市弱勢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重要方面內容:經濟實力、缺少運動時間、缺少運動興趣、家務繁重等幾項重要因素。弱勢群體過重的生活負擔與心理壓力使得他們把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放在了提升生活水平方面,并沒有太多時間與金錢應用到體育活動中。缺少運動場地設施與缺少運動興趣是造成弱勢群體中絕大多數人不能夠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缺少運動知識技能人數比例大概在(28.6%)、缺少體育運動指導的人數比例在16.3%,缺乏體育運動毅力的人數比例大概在8.9%,還有一些體弱不適宜進行體育運動的人數大概在(5.5%)。很多弱勢群體受教育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缺少體育運動知識技能,在進行體育運動過程中缺少正確的體育運動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嚴重影響廣大民眾參與體育活動。很多弱勢群體對體育運動理論知識理解不透徹,進而造成大部分人理解為身體健康與體育運動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很多體弱者一般不適合進行體育運動。
經濟條件對弱勢群體日常生活具有很大影響,很多低收入人群自身處于一種貧困狀態。整體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文化程度低與文化生活的匱乏使得很多弱勢群體不能夠享受到良好的體育活動,意識不到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性。體育這種精神文化生活是這些弱勢群體發展的實際需求,與此同時也是社會走向和諧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想從本質上改變這種狀況一般都是從改善經濟條件作為出發點,主要是因為經濟條件是社會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與此同時,也是體育活動進行普及與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與經濟基礎。弱勢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因此,政府部門相關管理人員必須重視弱勢群體體育活動,積極宣傳全民健身意識,關于下崗失業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基層社區組織來進行社區體育場地設備的建設,積極完備體育服務各項服務體系,以此來實現全民健身的目的。
弱勢群體主要是因為某些障礙、社會利益結構分化造成政治、經濟與社會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站在家庭發展的角度分析來說依靠個人力量不能夠保持個人與家庭成員最基本生活保障,需要社會給予更多支持與幫助的一群社會群體,弱勢群體通常包括生理性弱勢群體、社會性弱勢群體、自然性弱勢群體,我國弱勢群體在物質生活上的貧困性、社會資源占有上的稀缺性資源,政治文化生活層次性一般都比較低,社會競爭能力低下性、自身心理方面敏感性與脆弱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