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蘭
(鄭州博物館 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博物館事業的重要意義和切實價值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2008年以來,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活動全面啟動,之后每年由中央財政安排專項經費對博物館事業的支持和幫助。在國家和政府大力扶持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邁向一個新階段,博物館融入社會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博物館的文化輻射力和社會關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社會效益得到進一步增強,不僅是政府對博物館事業的支持和幫扶,而且民間團體在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上也發揮了自身作用,包括宣傳博物館的文化藝術價值、民間的私人博物館的建設、自發的文物保護等,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博物館事業的蒸蒸日上也是可以預見的。但是,博物館的發展也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模式,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為博物館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和動能,數字博物館、多功能主題博物館等新穎的方式出現在大眾的眼前,筆者在這里著重探討博物館文創方面的特點及其發展方向和其取得的良好結果來分析文創產業對博物館發展的裨益。
博物館是文化的載體,一個國家的博物館可以展現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而每一個地區的博物館也可以體現該地區的文化特色。所以博物館與地域文化是分不開的,博物館這種“器具”媒介,以及博物館展覽所使用的“裝置”媒介,異域交流的特展將其承載的地域文化進行廣泛傳播,這種方式隨著博物館的發展而受到關注[1]。地域文化需要依托博物館完成宣傳和發展,一個博物館只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性、地域性,才能打造自身特色,走出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而不是淪為同質化經濟產物。
據此,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也需要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河南省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擁有眾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文物,筆者所供職的鄭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約四萬件,其中珍品眾多,如饕餮紋銅方鼎、舉父丁銅鼎、提梁銅卣等珍貴藏品都生動再現了商周時期的歷史風貌和青銅器時代中原地區的文化特色。以上這些都可以是文創產品的取材之道,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文創產品的地域性及歷史性,也可以把當地的特色推向更廣闊的空間,對旅游業等相關的產業也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這樣的地域性文創,可以使博物館的發展不再僅僅局限于博物館內部,而是從更宏觀更全面的角度站在一城一地,從博物館的發展和進步進而推廣到整個城市整個地區的發展上來。
從博物館免費向大眾開放以來,政府對博物館事業的投入力度有所增加,但是作為博物館工作人員,不能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如要百分之百的完成好博物館的日常維護和文物的修復保護需要更好地運用市場作用,而且博物館坐擁大量的優質文化資源,卻不能創造其應有的價值,也是一個極大的浪費。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使原本只能觀賞的文物“進入”千家萬戶,既推廣了博物館的文物和文化,也為博物館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為文物的修復維護提供了資金。更深層次的是把博物館中遠離人們現實生活的奇珍異寶擺到了眼前,將原來束之高閣的傳統文化、傳統藝術帶入了人們的生活。
但是,博物館文創產品在體現了經濟性的同時,也存在同質化傾向和一些其他新出現的問題。如有一些文創產品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為了適應形勢、市場需求而忽略了文化背景、文明傳承,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博物館文創方面需要堅持一個態度,文化性不能低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正如故宮博物院前任館長單霽翔所言:“博物館要有尊嚴地進入市場。”這份尊嚴,其實就是對文化及歷史的深刻理解,把握住文物核心內涵,恰當地開發商品的文化屬性,才是博物館們應該走的道路[2]。可以說博物館的經濟效益也如同其文創產品的經濟效益一樣,需要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和理解,一方面,要符合消費者的心理,真正地進入市場,達到宣傳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則是要保持作為文化工作者的初心,尊重文物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核,不能只是簡單地依附于市場潮流。這樣的問題也是博物館自身發展在現在所面臨的,而尊重文化兼顧利益的發展方向也是應當作出的取舍。
博物館文創產品歸根到底是一件藝術品,這就要求我們的文創產品需要嚴格把關、嚴格質量,不能粗制濫造,依靠博物館的聲名來謀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我們的文創產品產生積極影響,最終讓博物館發展和文創產品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為表里。但是只強調文創的藝術性可能會導致最終產品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只是簡單的成為一種裝飾品而無法真正進入大眾的生活。為了應對這樣的問題,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都有著自己的解決辦法,故宮博物院則是其中翹楚,為了增強文創產品的實用性,故宮文創產品在品類和風格上不斷推陳出新,推出了如“回避肅靜”行李牌、“朕亦甚想你”折扇、“冷宮”“御膳房”冰箱貼等受年輕人喜愛的“故宮淘寶”產品,在實用性上除了傳統的帆布包、筆記本、馬克杯、文化衫,還開發了更具實用價值的食品、手機殼、文具、眼罩等,這些商品大多是使用頻率更高、面向人群更廣的日用品[3]。這樣的實用性結合藝術性的文創產品才真正可以走進人們的生活,將文物中蘊含的藝術細胞和生活所需的元素融為一體,不顯得突兀而透露出文化氣息的潤物無聲。
博物館的發展主要依托于文物之上,而這樣的傳統文化、文物往往顯得不那么“親民”,這些滲透人們生活的文創產品正是指出了一個發展的大方向,關注實用性,走入人們的現實生活。廣大的博物館工作者在堅守藝術性、文化性的基礎之上也要關注實際,讓博物館的藝術滲透到生活之中,才能更好的發展創新。
從博物館文創行業的興起和繁盛,我們可以看到大眾對博物館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是有著深厚感情的,以往看到很多人不熟悉不了解相關的信息也只是因為博物館的發展道路相對專業性更強,難以融入到廣大群眾的生活中去。在文創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大量的文化產品迸發出了以往所沒有的活力,創造了更大的經濟效益,拉動了地區旅游業、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和崛起,這樣的全產業鏈的發展是更加全面而深入的,可以使博物館行業的發展不再是局限于一隅,而是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可以和其它各個方面共同發展。在注重經濟協同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到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文化性,無論是博物館文創還是其他的發展途徑,其核心的文化內核是不可以改變的,承繼傳統,以史為鑒,博物館之所以可以跨越千年,不僅僅是因為器物的牢固,更是因為擁有著文化精神作為內在的底蘊,才能使得這些文物歷經千年依舊讓人動容,因而發展也要重視文化的價值意義。經濟效益和文化功用相結合,藝術觀賞和使用價值相輔益,協調統籌才是博物館及相關產業的正確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