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代紅 包云龍 楊麗蓉 彭立康
(伏羲路逸夫小學 甘肅 天水 741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有助于培養于增強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主題:創設讀誦氛圍,培植優秀傳統文化;目標:多讀——每期50萬字;策略:創設閱讀氛圍,推薦閱讀書目,師生共同誦讀,開展誦讀活動。
圍繞“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根本任務,多形式多途徑開展經典閱讀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悄悄走進校園,在潛移默化中,讓師生受到熏陶,久久為功,內化為師生的文化修養。
1.鞏固教學,課堂內外相互補充
以學校為基礎的傳統文化課程由教師教授。學生在學校學習經典,學習歷史,討論哲學,在課堂上品嘗藝術。在教室外,每月進行一次閱讀活動,向學生推薦名著,并指定每個年級的閱讀項目。學校應不僅重視讀經學的課堂誦讀講說活動,還能以校或級為組織單元,開展閱讀節等國學經典特色教育活動,使課堂內和課堂外有機結合。以課堂為基礎,引導學生廣泛涉獵儒家經典,從文學作品到哲學歷史作品廣泛閱讀,為其培植優良的文化基因[1]。
2.加強閱讀,組織活動
注意閱讀,將閱讀改為“月”讀。每日“上午背誦-下午閱讀-黃昏省”經典閱讀活動,每周一舉行“國旗經典閱讀”活動,雙管齊下,營造一個書香校園。著名教師工作室長期設立“推薦書”等欄目推薦中國傳統文化名著。校園廣播每兩周推出一次“書香生活”,講述經典背后的美妙。舉辦“經典詩讀比賽”“班讀比賽”“詩畫比賽”“古詩知識比賽”“師生詩比賽”“演講比賽”“作文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熱情。
主題:師生隨筆,歌詠中華文化;目標:多寫——每期50篇心得;策略:寫教育敘事、日記、隨筆。
1.師生共寫促成長
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進入校園,拓寬了師生視野,增加了思想語言的積累,提供了高質量、高效的讀寫結合。教師和學生共同記事,即寫教育隨筆、記錄教育故事、剖析案例等形式,及時總結經驗,正視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閱讀學習,搭建“悅讀”和“共享”的交流平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自主成長。
2.育德啟智創文明
寫日常體驗不僅是一種寫作實踐,還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更是一種道德教育和啟蒙的功能。教師和學生在寫散文(日記)的過程中,體驗傳統文化經典,進行道德長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主題:聆聽專家講座,了解中華文化;目標:多聽——每期5次講座;策略:名家講座、名師講座、師生報告會。
1.舉辦講座,分享感受
舉辦傳統文化講座,邀請名家暢談經典作品,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比如逸夫小學和伏羲中學聘請著名國學教授劉孝義先生為國學客座教師,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其他中國學者講授中國研究。每個講座都有100多人。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通過師生會議和公益活動,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2.利用資源,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聽專家講座,既要側耳傾聽,也要定睛靜“聽”。一本本經典讀本,為學子們打開了通向傳統文化的亮窗。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和資源富集的優勢,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有趣有效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茁壯成長。
主題:說好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化;目標:多說——每期10次活動;策略:講故事、演講、辯論、吟詩作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久不衰,在歷史的煙塵中迸發出持久的生命力。除了傳統的三百千、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經典名著,還有許多名家名篇、筆記雜記等,無不彰顯出古人睿智的光芒。講好中國故事,培養優秀的口才,是一個長久的夢想。
1.開展競賽,講好中國故事
堅持“課前五分鐘講”,開展“周論壇”活動,是學習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策略。具體做法是:每節課前,安排二至三名學生自由演講或寫詩。主題是自我決定的,但必須引用一個成語或一首古詩或典故。
2.演一演,做一做
學校利用世界閱讀日和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發揮閱讀經典、教授經典、表演經典和實踐經典的綜合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可以參加表演活動,如閱讀、戲劇、音樂、素描等。同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元素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主題:構建智慧課堂,融入傳統文化;目標:構建互聯網+智慧課堂;策略:課堂網絡。
1.打造經典特色課堂,寓教于樂
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精華、中國優秀傳統價值觀、中國傳統美德等融入思想課程。把成語、格言、神話傳說、中國古典詩詞和書法等融入漢語課堂,將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歷史課,將中國畫融入藝術課,并將傳統器樂融入音樂課程。
2.創建網絡學習平臺,提高傳統文化教育
開展網絡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研究,在各校開展空間教學,在校園網絡中建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欄目等傳統文化內涵載體。以及建設空間資源課程。
構建傳統文化教育的智慧學堂,一是搭信息技術的順風車,開展網上互動融通,資源共享。在新時代下,網絡已經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國學經典教學活動的重要平臺[2]。如果忽視智慧課堂,傳統文化教育永遠不會有生命力。
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注意激發學生對中華國學經典的喜愛之情,培養其了解和深入的興趣,樹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綱的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應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進校園、走進堂課、融入學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