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偲嬋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76)
如今,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理解有諸多看法。很多人把人工智能等同于機器學習,然而這種觀點并不全面。事實上,人工智能并不是一門單純的學科,相反,人工智能從屬于交叉學科領域。人工智能不僅僅屬于計算機研究,從事人工智能的研究者還需要具備心理學、哲學、數學、以及高水平的計算機技術。總的來說,人工智能是通過研究人類活動規律,從而創造出能模仿人類活動的人工系統科學技術。人類研究人工智能的最終目的是開發出一種機器,這種機器能夠通過模仿人類某項或者多項有規律的活動,執行一種或者多種工作,從而代替人類活動。
人工智能雖然誕生于現代,但是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古代,人工智能就已經被提及。在諸多古神話傳說中,技藝高超的工匠可以制造出一種手工人,并賦予其一些人類活動的能力,幫助從事人類事業。這種手工人,就是現在意義上的人工智能。例如希臘神話中的托斯的黃金人、自動人偶,中世紀的巫術和煉金術賦予無生命物質的魔像,以及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大量涌現的人造人。
現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的誕生,歸功于計算機科學的重大發明和突破。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計算機技術有了重大發展,人們紛紛開始把目光投向與之相關的人工智能,從而推動了人工智能的誕生。
1956年夏天,達特茅斯學院舉行了一場長達2個月的學術研究討論會議,會議討論的主要內容為人工智能。這次會議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并確定了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領域,由此正式誕生了人工智能這個新的研究領域。而且參加這次會議的諸多人員也成為了日后人工智能領域的主要研究者和貢獻者,接下來10年中,均由他們引領人工智能研究走向繁榮。
這次會議以后,學界初步劃分了人工智能研究的3個領域,3大領軍派別分別帶著自己的研究者,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3種主流觀點即控制論、圖靈測試以及符號推理。1956年到1974年,堪稱人工智能的黃金年代,也可以稱之為大發展的時代。在其后數年,開發出諸多神奇的程序,計算機不僅可以用來學習數學幾何,還可以學習英語,也可以設定游戲系統。研究者們對此產生無比樂觀的期望,并認為在未來幾十年,將會出現完全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即完全智能的系統,許多國家和政府也相繼投入了大筆資金研究這一領域[1]。
但是,由于當時的部分研究者們過于樂觀,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研究領域的形勢以及難度未能作出正確判斷。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工智能開始遇到研究瓶頸,預期的研究成果大多數也并未完成。人工智能開始遭受人們的誤解,甚至出現了一批反人工智能的派別,其中以大學派為首。由于技術上的停滯不前,投資機構也紛紛開始撤回和停止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面對技術瓶頸、公眾激烈批評、質疑聲以及撤資的壓力,人工智能進入了長達10年的低谷。
經歷了長達數年的沒落,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遇到了一個新的契機。日本政府重新投資人工智能的研究,并且特意為此制訂了為期10年的研究計劃。在日本這一研究計劃的帶領下,人工智能領域重獲“新生”。知識處理成為了人工智能的研究熱點,人工智能再一次形成一股熱潮,專家學者也紛紛獲得了業界認可,人工智能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方向,知識革命時代到來了[2]。隨著日本為人工智能的專項計劃研究撥款8億5000萬日元,其他國家也紛紛做出回應。例如,美國、英國以及歐洲各國逐漸加大投資力度,這一時期一些國家的投資是之前的3倍。
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興衰與復興,業已實現了最初的許多規劃,其科技也被廣泛地應用于各項技術產業與領域之中。除了歸功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當然也離不開專家學者們孜孜不倦的研究。但是,目前距學界最初提出研究出達到人類智力水平的人工智能,這一目標始終未能完成。在一些商業領域,人工智能的聲譽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些許影響。
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中國的起步較晚,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直到這些國家研究人工智能長達20年后,中國才開始重視起人工智能領域。雖然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研究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覷,研發了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新科技,如訊飛翻譯機、人工智能音箱、全球首個AI視覺成像芯片以及自動駕駛“征程”處理器,這些都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扶持。尤其是近些年,國家越來越重視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研究,各項投資、教育技術以及各種研究會議的召開,無疑展示了國內人工智能發展領域取得的重大進步。盡管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水平暫時還無法與人工智能強國并駕齊驅,但發展速度無不顯示了所具有的的無限潛力,尤其是在仿生學這一研究領域,中國已取得重大進展[3]。
關于人工智能的前景,也并不是所有人一致看好,至今已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將繼續取得重大發展與突破,并引發第4次工業革命,該概念于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正式提出。另一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會對人類構成重大威脅,引起失業與恐慌,限制人類的生存空間,以致造成人類的生存危機。譬如,物理學權威斯蒂芬·威廉·霍金、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以及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均在公眾場合對人工智能提出過質疑[4]。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為人類創造出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做大量人類不想做、不能做的工作,而且人工智能的效率極高,能夠持續工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節約了大量的成本,未來的人工智能可能還會代替部分人類工作,代替人類做家務,幫助人類學習,甚至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實時監護人類的健康,生病了直接給人來治療,延長人類的壽命,讓人類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
任何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最大的威脅就是失去控制,人工智能亦是如此。無論人工智能將來會如何發展,都必須保證始終受人類控制、為人類服務,這樣人類才會更加容易地接受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