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崔雅琴
(河套學院,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對大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就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內容之一,也是高校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本質要求之一。
每個學生從接受學校教育到最終走向社會的各個教育階段中,大學時期是對其進行戀愛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機。首先,大學階段在教育時間上最吻合。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期間,學生們從生理和心理角度而言均未達到成年人的狀態,這時和他們講戀愛與相關的道德教育為時過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學生、家長和社會造成一種學校提倡“早戀”的錯誤現象。而來到大學階段,從生理角度講他們都以成年,開始產生對愛情的向往之情,此時對他們進行戀愛道德教育可以說恰逢其時。其次,大學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和鞏固的最佳時期。戀愛道德觀是每個人建立在自身價值觀念上的對戀愛道德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綜合體現。因此在大學學習和生活中對其進行戀愛道德教育可以說比其他階段更有成效。最后,大學期間是他們最容易與愛情不期而遇的時間段。從緊張的高中生活走向相對寬松而自由的大學生活,從心理角度而言,他們希望排解來自陌生環境中的孤獨,渴望建立新的友誼更期待愛情,并希望這種情感可以得到抒發和寄托,這時青年男女大學生比其他時間段更容易接近愛情和遇到心儀對象,基于他們可能比其他時期更容易參與到戀愛的實踐中,使得大學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期。
大學生隨著知識儲備的不斷積淀,學習課程的專業與精深,學習內容和達到目的的不同,對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更加靈活多樣的要求。這對戀愛道德教育同樣可用。例如,使用課堂主題教學的方式,也可將戀愛道德教育滲透到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心理課和德育課程中;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針對大學生開展相關的有目的性的教育,使得學生在靈活多樣的顯性或隱性教育中學到相關的戀愛道德規則與藝術。
所謂系統化就是從事物的整體出發,對要素的各個層面進行研究。高校對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的系統化是指高校以戀愛道德教育為主題,對其主體、內容、方法和實效性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教育研究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不是一個應急性問題,而是一項必須長期做好的工作,為此,高校必須針對大學生主體的特點與差異分類分層開展戀愛道德觀教育,充分考慮學生教育背景、生理特點、價值取向和心理需求,形成的一系列核心觀點,以此增強教育的實效性。這體現了高校教育系統化、計劃性和目的性。
在高校對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時機最佳、效果最好,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上存在不少問題。
目前縱觀各大高校它們普遍針對學生開展了相關的道德教育,但是對戀愛方面的價值觀教育卻普遍不夠重視,甚至缺位。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方面,在社會整體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高度下,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道德觀點不斷涌入,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道德觀中依然存在,此時不可避免使社會和學生針對道德觀念形成一種相對主義和文化多元化的思想。表現為在戀愛和愛情中,他們往往知道高尚的大道理,卻在實際行動中徘徊于功利的“小道理”中。而愛情戀愛已經是不可避免成為高校校園的一道風景線,對此,只要學生沒有因為愛情或戀愛產生相關的違紀違規行為,大部分院校都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他們沒有積極主動地針對校園戀愛采取調查研究與分析,從而開展相關的教育課程,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文明、高雅的戀愛道德觀,防患于未然,事先對學生進行戀愛道德觀的教育。從而失去了對大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機。另外,高校長期以來更重視對學生學習成績和技能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對德育尤其是戀愛道德方面的教育涉足少太!例如涉及到如何“愛與被愛”以及“性教育”方面的問題很多老師只是匆匆帶過,未能針對學生實際進行恰當的講解。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7%的同學表示他們的性知識主要來自于“教材及老師和父母的講述”,由此可見,高校在學生戀愛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勤度”。
2018年3月21日澎湃新聞報道黑龍江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對男女生交往不當違反“大學生行為準則”的行為做出會被錄像、警告、通報、扣學分乃至開除學籍的處分;山東某職業技術學院甚至成立“不文明行為”糾察隊,從現場“執法”圖片中看,他們頭戴白盔、身著迷彩服,陣容不小!類似的現象并不少見,它們或遭到學生和輿論的嘩然、吐槽,或引發眾人的爭議和反對。對于高校這種簡單粗暴單方面強制性處理和干預問題的非藝術化手段我們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高校必須承認當前在校大學生都已經是成年人了,他們理應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及后果產生相應的預判并承擔責任,為此,學校在這方面應摒棄消極回避、寬容默認的態度,以教育、引導等溫和化雨的方式處理問題。高校對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和管理的藝術化,要求其在處理問題時對學生戀愛方面的范疇、界限、方式和尺度進行規范和適當性的研究,不能過于簡單暴力或隨意無章,不然可能同樣會導致秩序失范。在大學遇到愛情本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高校不必把它當做洪水猛獸。通過藝術化的手段教育、管理、解決戀愛中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的事件,將戀愛約束在公共文明的尺度內,免遭不適當甚至粗暴的干擾,是社會秩序和實現教育公平的一致要求。
體系是“泛指在一定范圍內或同類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要素組成的一個系統。戀愛道德教育的體系化是指高校以戀愛道德為核心 ,圍繞其教育內容、方式、手段、主客體等不同要素所組成的一個系統。它內在包含著如何將戀愛道德教育由理論角度變為客觀實際的主線。例如,針對戀愛道德教育內容,目前并未有專業性、指導性的書籍,我們應該把它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列為一支,獨立開課,還是“見縫穿針”式的插到德育、心理學、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課程中,目前尚未有統一的看法;已有的德育教材在戀愛道德知識中又存在著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單一、缺乏與時俱進、有針對性的指導。戀愛道德教育中需不需要加入實踐課程,加入什么,怎樣加入,也是尚未探索過的領域。總之,當前高校對戀愛道德教育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未成體系化、規模化的狀態之前,必定嚴重制約著高校對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的成效。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是學校師生精神面貌、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它對深處其中的學生有很大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例如,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社團活動。校園社團活動具有開闊學生思維、豐富校園生活同時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交流藝術的重要方式,是大學生形成健康高尚友情和愛情的重要載體。但現在部分高校尤其是辦學歷史不長的新建本專科院校不重視甚至缺乏必要的校園社團文化活動;有的院校雖然定期的舉辦文化活動,但不是質量不高難以吸引大部分同學的興趣,就是活動種類不豐富,在這種狀況下學生缺乏一定的人際交流載體,或將校園生活更多寄托于尋找愛情中,或在戀愛中不懂得兩性相處藝術,造成戀愛失敗。再比如校園文化中的校風校習,它如同班風系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和選擇。某些高校校風不淳樸,學習氛圍不濃厚,有些院系學生打扮地開放前衛等,這都可能改其他學生造成一種效仿、攀比的不良指示,這就需要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時要充分注意校園亞文化的配合。
高校應積極主動、坦然面對校園愛情的到來,從思想觀念和主觀意識上做到接受這件事實,這是高校重視大學生戀愛道德的前提。只有在充分的重視和思想準備下,高校才能從戀愛道德課程內容、教育方式方法、校園文化建設、教學實效等方面進行足夠的探索,以此對大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奠定必要的基礎。
高校加強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必須以課程建設的主要抓手,只有形成相對成熟和完善的課程教育體系才能從根本上將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落到實處。這里的課程建設探索要從如下三個方面考慮。首先是關于戀愛道德教育課程內容的建設。圍繞著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道德觀,教育者必須將教育大學生在戀愛開始前要自由、謹慎的選擇戀人;一旦建立戀愛關系,戀人之間彼此尊重,忠貞真誠,對自己、對方、他人承擔相應的責任;若雙方發生分歧、矛盾,彼此要冷靜協商解決問題;一旦戀愛關系不幸結束了,也要做到失戀不失志、不失學、不失德。其次,是關于戀愛道德教育的途徑問題。對大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是應該單獨拿出課時以選修課或相關教育課程為主,還是應該將涉及到戀愛道德教育的相關知識點穿插在相應的德育內容中?例如,在倫理學中加入道德規范和人生幸福的內容;在心理學教育中加入大學生心理和戀愛動機的相關內容;在美育教育中加入關于真善美的教育內容;在性教育中加入大學生性生理、性心理、性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對大學生正確戀愛觀的教育。總之高校是“計劃單列”還是“融合穿插”,這是做好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課程探索和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最后,是通過何種手段實現相關課程建設。對大學生進行戀愛道德教育主要是以理論授課的方式來實現,除此之外,要不要加入實踐課,怎么加入,加入什么形式的內容,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員必須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與課程教育的顯性作用相比,高校中還有其他一些隱性教育方式可以投入到學生的戀愛道德教育中。首先,關于校園環境硬件建設方面。高校應保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鍛煉身心的場所、場地,確保學生可以通過運動健身實現身心的健康。另外,高校行政管理層應致力于探索和完善藝術化的教育、管理規章制度,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對涉及學生戀愛道德行為方面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前最好廣泛聽取學生的想法,開展意見征求,力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贏得大部分學生理解和支持,以確保將執行中的阻力降到最低。其次,高校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作為靜態校園文化的校風校習應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視。高校應致力于營造一個熱愛學習的氛圍,一個純潔樸實的校風,以保證大部分學生可以將學業作為主要目的,正確處理學業與戀愛關系。另外,屬于動態校園文化的活動也應該積極開展。以學校、院系、社團和班級牽頭,積極開展相關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走下網絡、走向現實,提升人際關系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能豐富拓展課外時間,分散學生注意力,減少他們在愛情上的寄托,將時間更多放在學業和個人能力的提升上。最后,還應該巧用圖書館資源。書籍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對人的思想活動、交往方式和道德情操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因此,高校必須注意和巧用圖書資源發揮書籍對人的教育功能。除學生自行借閱外,各職能單位還可以通過定期組織讀書節、讀書沙龍、朗誦比賽、讀書研討交流會、書法比賽、唱詩會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感受經典名家在作品中傳遞的高尚思想情操,以幫助自己升華道德情感和行為。
在實際戀愛生活中,當學生在高尚的大道理和功利的小道理之間徘徊時,就表明他們只是將道德價值觀相對化和實用化了,足見我們在大學生戀愛道德教育中缺乏針對實際的道德教育。高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是正面性的、有計劃、有目的,而朋輩群體彼此間的影響則是無計劃、無組織的,而效果有時反倒是最佳的。所以高校要注意利用這種影響發揮“典型示范積極引導”的作用。對在學生群體中有影響力、有帶動作用的社團組織或學生代表進行戀愛道德主題教育。通過組織觀看和閱讀相關影視和書籍作品,討論分析其中所傳遞的戀愛婚姻價值觀,形成關于戀愛道德情操的是非標準,以實現對其他學生的積極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