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翰濤 王舟
摘要:在十八大后,黨和國家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農村貧困問題,使貧困地區村民集體脫貧,因此發展好農村經濟是重中之重的任務。我們調查了近些年來埭頭鎮的土地類型變化情況,盡管有一定的可喜之處,但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我們探索問題的原因,并探討未來進一步發展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
關鍵詞:埭頭鎮;土地類型變化;集體經濟
埭頭鎮位于溧陽市東北郊,北依長蕩湖,南枕蕪太運河,239省道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43.7平方公里,集鎮建成區達7.3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2.76萬。
近年來埭頭鎮認真抓住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現在已形成萬畝商品糧基地、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及水產養殖基地,全年糧食總產達17921噸。堅持多種經營模式,通過變革低產田,發展水產業,如今水產養殖已是埭頭鎮農業的一大特色,螃蟹養殖已初具規模。1999年全鎮水產口產量達1288噸。因此,研究埭頭鎮的農業土地類型調整,具有非常良好的現實意義。
一、埭頭鎮村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一)耕地變魚塘前后的經濟發展水平
埭頭鎮的土地結構未經改革前,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出售季節性蔬菜、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等等。其中,水稻一般在5、6月開始種植,10月份水稻成熟,農民開始收割,期間種植黃豆等旱地經濟作物。到11月初開始種植小麥以及油菜等耐寒性蔬菜,次年5月小麥成熟,農民開始收獲。這種傳統的農民耕地模式,如果沒有遭遇自然災害,凈收入是每畝400元,其收入是較低的。
在政府提倡土地結構改革后,農民積極響應,埭頭鎮原來有30100畝耕地,據統計如今改為魚塘的有15000畝。其中,后六村180多畝耕地有50多畝改為了魚塘,也有些許耕地改為種植樹木、建廠等。低產田改為魚塘后,農民從種植水稻、小麥、蔬菜等作物轉型到了飼養螃蟹、蝦等水產品上。農民一般在12月份撒下蟹苗,經過8、9個月的飼養,到第二年10月份螃蟹可以收獲。農民銷售到農村菜市場上,有些銷售到附近的鎮上以及縣城里。改為飼養螃蟹的魚塘后,農民凈收入是每畝700~800元,是原先收入的兩倍。
改地后,一方面由于部分耕地改為建廠,排放的有害氣體造成了空氣質量的下降,同時,工業垃圾污染、噪音污染也犧牲了農村環境和農民集體利益,折射出典型的“環境不公”。另一方面,耕地改為魚塘后。第一,養殖池塘常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積累,使整個池塘環境的水質惡化。第二,隨著養殖的池塘水環境惡化,魚病發生的頻率較高,需要施藥治病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而過多的施藥會破壞水環境和養殖對象體內的微生物生態平衡,從而引發更大的危害。第三,殘餌過多增加了水體有機物質的污染量,更進一步造成魚塘養殖污染。
(二)村級集體經濟資產狀況,農業產權狀況
據調查,村級集體魚塘發包業務收入50萬。其中經營性收入20萬,其他收入30萬。改為魚塘的耕地,土地所有權不變,仍屬于集體經濟,且使用權也屬于原來的農民。同時,鎮政府每年還要補貼給耕地原來屬于者每畝500元。大大提高了農民的主動性。
(三)耕地變魚塘后的農民收入變化及收入來源變化
后六村的耕地轉型為魚塘后,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水稻、飼養螃蟹、魚蝦等,農民的收入相較土地轉型前每畝提高400元。但是,不是所有農民贊成更改魚塘,部分仍舊傾向于種植水稻。同時,又因為農村年輕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且很多耕地改為魚塘以及其他用途,導致村莊里的許多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
(四)農民關于土地類型變化、集體經濟的具體想法
后六村原來的耕地都是農民自己人工種植,沒有運用機械化設施進行耕作。現在大多數耕地都流轉給家庭農場或合作社規模種植。極大地提高了效率,減少了勞動力投入,增加了產量。
此外,農民認為集體經濟應當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以及提高種植效率。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為了解放更多的勞動力,從而有更多的外出打工人員,擴展農民的收入來源以及增加農民的收入。高效種植,運用機械化設施種植高產作物,既提高了種植效率,又解放了勞動力。
二、埭頭鎮村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原因
(一)埭頭鎮政府農業投資良好,但經濟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埭頭鎮政府加大農業投資,以農業為經濟發展的根基,完善了渠道配套設施,標準化圩堤建設,泵站改造,農機機庫建設。力求提高農業生產力,完善農業扶持體系。其一,為了防止雨季連續暴雨天氣河水上漲溢出淹及耕地,極大破壞了農業成果,建設了標準化的圩堤。其二,在農業用水方面,在耕地附近完善渠道及配套設施、修建泵站,達到抽水的目的,從而方便農民灌溉莊稼。其三,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建設農機機庫,加快農業機械化速度,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投入可觀的資金支持。
但相矛盾的是,埭頭鎮的經濟體系十分不完善。埭頭鎮只有兩家金融機構,即有江南區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且全鎮只有四家銀行。在銀行經股份制改制后,非農業業務急劇增長,與農業相關的主營業務卻大幅度下降,農民、個體戶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農村經濟建設的融資渠道和手段依然單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對于迫切需要支持的農村經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二)埭頭鎮的教育體系較為落后
一方面,農村教育相對于城市較為落后,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師的素質同樣也比城市低,高水平的教師大多數也留在城市教書,因此農村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另一方面,受限于農村的教育經費且政府對發展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教育設施比如實驗器材、運動器材也不完善。教育農村處于一種教育步伐跟不上城市的情況,長期下去,與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農村經濟的發展潛力也將逐步消失。
(三)埭頭鎮的勞動力流失嚴重
在土地類型變化后,由于農業中許多勞動都轉化為機械化生產了,解放了一定的勞動力,這就使得當地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同時導致了勞動力流出程度變大。其中外出務工人員占70%,以及一部分農村的大學生等高素質人才,雖然靠機械化生產增加了產量,增加了農民的傳統收入,但同時也引起這樣一種現象:大量優質勞動力的轉移,使得農村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童。于是,人才流失導致農村的經濟建設缺乏壯年勞動力,因此農村的經濟建設速度一直處于緩慢甚至停滯的狀況,農村生產力也發展得極其緩慢。endprint
(四)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當地政府對農民的保障制度比較有限。雖然農民有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對農田上有耕地保護補貼115元/畝。60周歲以上老年人享受140元/月。80周歲以上在60周歲的基礎上再加50元/月。90周歲以上在80周歲的基礎上再加100元/月。但是福利并沒有城市高,這也是大量勞動力流出的原因之一。農民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更好的發展前景,更高的工作平臺,不得不外出務工,去城市和別人競爭,這就導致了人才的流失,城鄉之間的差距長此以往會越拉越大。
三、解決埭頭鎮村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的對策
(一)政府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和完善經濟體系
大幅提高政府財政支出用于農村建設的撥付比例,完善和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業生產的補貼,幫助農民購買先進的農業機械,改良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產量,最終實現農民的收入增長,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強農村水利設施、電力設施、公路硬化工程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的體系結構。加快改革不適應現實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體系,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扶持功能和作用。同時,給予農村及農民信貸更多地政策優惠,增加農村經濟建設融資渠道。
(二)健全工業污染、養殖污染的防治技術
關于治理鄉村污染的制度性對策,我們認為,首先需要加強鄉鎮環境保護制度和基礎體系建設,其次,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加強對鄉鎮地區環境污染的監管,最后,加強環保法制宣傳,提高鄉鎮地區的環保意識。此乃治本之策。
對于工業污染,應當有這些應對決策。第一,提高鄉鎮地區環保準入門檻,防止污染工業向鄉鎮地區轉移。第二,積極探索鄉鎮地區工業污染防治的新模式、新方法。第三,加強鄉鎮地區工業的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管理。第四,提升技術水平,撬動鄉鎮地區工業行業的產業升級。
對于魚塘養殖污染,我們認為應當有這些應對決策。第一,徹底清塘和消毒,是可持續發展水產養殖的前提。第二,提高水產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降解養殖水體的自身污染的程度。第三,采用生態養殖模式和自動投喂方式,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第四,改善水產品運輸技術,提高水箱里的供氧量,降低水產品在運輸途中的死亡率。
(三)大力發展農村教育
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增強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認識事務的水平,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因此提高村民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是關鍵的一步。政府要從農村教師、教育基礎設施等抓起,從根本做起,提高農民及新生代勞動力的綜合素質。
(四)挖掘新的勞動力,解放生產力
面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人才流失的狀況,政府首先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最大程度留住農村勞動力和高素質人才。政府可以通過提供一些優惠政策與獎勵激勵機制來邀請專業人才來農村工作。通過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為創造新的農村勞動力與人才提供了便利。
同時,在技術上采用現代的機械技術和生產技術裝備農業,建立起現代化的農業科技體系。當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既提高勞動生產率,又提高土地生產率,使農業真正走向現代化。
(五)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農業資源謀發展
因地制宜,培育穩定的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點。依托資源優勢,創新資本運營手段。以村集體現有土地、資金、資產入股或合資、采取“合作社(公司或農場)+村集體+農戶”合作興辦,共同發展。立足于埭頭鎮萬畝商品糧基地、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及水產養殖基地,建設糧食自給工程和黃淮海土地整治工程,最大限度發揮農業作為埭頭鎮基礎產業的生產力。
參考文獻:
[1]涂小云.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思考——基于南昌縣的調查[J].中國發展觀察,2013(02).
[2]劉家偉.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05).
[3]左停,齊顧波.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12.
[4]劉新宇,劉革,王桂芹.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對策[J].中國水產,2006(12).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