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智 于佳璇
摘要:任何經濟政策都存在隨經濟發展狀況而調整與轉變的過程,與此同時,經濟政策也影響經濟總體發展和走勢。從我國四萬億投資計劃的實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這個變化中存在著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的復雜作用過程。文章以分析總結四萬億投資的歷史經驗教訓為切入點,研究分析四萬億投資政策中與供給側改革相同或相似的問題,有助于更深入理解當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與內涵,最后從“三去一降一補”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關于供給側改革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四萬億投資;供給側改革;對比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局面、新形式、新階段,為了實現新常態所要求的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的目標,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我國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了從需求側到供給側的重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彪S后,中央明確了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任何經濟政策都源于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勢,而促使我國做出供給側改革的經濟狀況,筆者認為,與前幾年進行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在發展條件、面臨問題、政策重點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聯系。
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于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觀點,資本主義在經濟發展中需要經歷“危機—蕭條—復蘇—繁榮”如此反復的經濟周期,后來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也很好的驗證了這一理論。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使得全球性經濟危機再次爆發,隨后世界多數國家再次進入了經濟衰退期,經濟危機對我國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同年9月,為了減少危機帶來的消費與投資需求的下降,緩解利率上升的壓力,避免經濟進入蕭條階段,我國政府出臺了“四萬億投資計劃”?!八娜f億投資計劃”不僅僅是簡單的投資增量,而是為了防止經濟硬著陸的一系列刺激和激勵政策,在這一攬子計劃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普遍先入衰退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高速穩定的增長。但是,由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自主創新的政策在四萬億計劃過程中實施的不夠到位,造成了之后的產能過剩、結構發展緩慢、杠桿作用過大、政府地方債務等問題。
作為兩個時期的政策熱點,我國學者對于“四萬億投資計劃”與供給側的改革都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關于“四萬億投資計劃”的科學評價方面,我國學者分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對政策效果進行了分析評價。宏觀經濟層面,郭熙保、桂麗、陳志剛(2015)分析了“四萬億”對于減少貧困人口的積極作用,肯定了四萬億投資增量起到了預期的社會效益;王曦、陸榮比較了“四萬億”的短期影響與長期影響,認為短期內四萬億起到了提振經濟,防止經濟崩潰的作用,但是長期來看,這一模式犧牲了中國經濟經濟轉型的機會并造成了市場觀念退化的可能。微觀上黃海杰等(2016)學者認為政府的“四萬億”投資對企業的投資計劃產生了外部沖擊,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效率等。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問題,我國學者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從經濟發展的整體角度,對供給側改革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探索。劉志國、李丹(2016)認為在當前人口紅利消失、經濟增長放緩等情況下,供給側改革是實現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朱富強通過比較當前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流行觀點,提出這些觀點都有把供給側改革“簡單化”的趨勢,需要認識的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龔剛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目的是科技與自主創新,認為供給側改革應包括企業、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等多方面的聯動等。另一方面,我國學者關注將供給側改革與具體地區、具體行業、具體領域的結合與應用。王立宏(2016)以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為突破口,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微觀層面的理論分析,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機制構建設想;涂丹(2016)對文化產業在新業態下的供給側改革進行研究,提出了文化產業應進行“文化+”的發展戰略改革;徐光遠、陸平、王旭海提出了對要在新常態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重視實體經濟工業化的重要作用;賈康、張斌(2016)通過對國際經驗的借鑒與比較,提出供給側改革應該采取簡政放權、統籌城鄉、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等一系列措施。
基于對文獻的整理與對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們發現對“四萬億投資”計劃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以及其應用的研究已經十分具體,但是經濟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任何經濟政策都不是孤立的,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作用機制。要實現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就必須從之前的經濟政策中尋找問題,分析兩者之間內在的作用機理與相互聯系。本文將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對相關問題進行說明:首先,整理與問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并說明選題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第二,對比分析“四萬億投資”與供給側改革,提出供給側改革中同樣應該注意的問題。最后,結合以上分析所帶來的其實,針對性的提出了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對策建議。
二、供給側改革與“四萬億”投資政策的對比研究
本節將“四萬億投資”與供給側改革兩項政策進行對比研究,從政策背景、政策目標、作用機制三個角度進行分析,探尋共性問題,剖析個性差異。通過這種對比來說明“四萬億投資”的問題該給供給側改革帶來怎樣的經驗教訓,并為之后的啟示與建議奠定分析基礎。
(一)政策背景共性與個性
共性方面,與“四萬億投資”政策出臺的背景相似,供給側改革同樣面臨的是實體經濟不景氣、制造業振興乏力、轉型升級壓力明顯的經濟背景。在這種背景下,投資極容易流入虛擬經濟部門成為杠桿資金而非實體,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往往會造成市場錯誤的供求信號,造成市場激勵的扭曲。在東部的很多地區,尤其是發達省份,基礎設施在上一輪建設中已經趨于完善,因此供給側改革也不會再面臨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市場,若盲目擴張基建項目,最終會導致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
個性方面,“四萬億投資”的背景是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經濟的外部環境極其不穩定,外貿出口乏力;而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卻是在世界經濟平穩復蘇的背景下,經濟的外部環境明顯要好于2008年左右。這種世界經濟復蘇的態勢使得我國在進行供給側改革能夠有以下幾點優勢:第一,政策以較為穩定的外部環境作為判斷依據,大大增強了規劃的可預期程度;第二,從而能夠從更為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使得政策的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第三,改革政策也能更為溫和、漸進,這無疑為政策的可塑性、延展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endprint
(二)政策目標共性與個性
政策目標的共同點上,“四萬億投資”與供給側改革兩項政策中,都涵蓋著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自主創新、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目標。但是上文中已經指出,“四萬億投資”用于調節產業結構的資金卻因為大量的基礎設施錯配至需要去庫存的傳統行業;需要用于技術研發的資金卻在利潤的驅使下被企業投入到保護和擴大低端產能;本應用于化解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的資金反而投資于存貨,造成了更多的過剩產能。供給側改革同樣面臨著上述的政策目標,所以更應準確與慎重的使用資金,充分考慮到可能導致政府失敗或者市場失靈的諸多因素,不再造成資金流向的錯配。
政策目標的相異之處,“四萬億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世界金融危機對于我國經濟的沖擊,緩解實體經濟的壓力風險,防止出現經濟的“斷崖式”下降與“硬著陸”,由此可見,政策的目標更多帶有短期調控的特征。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在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中國經濟需要轉型升級的特征,而做出的深層次的、長期性的、寬領域的改革,政策的目標是為了經濟的長期發展與穩定。這種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差異,要求供給側改革從縱向上必須更多的考慮經濟發展的細節,避免出現決策微小失誤在長期經濟發展中被放大的“蝴蝶效應”;同時從橫向上協調各個產業部門,防止出現要素分配不均、行業發展嚴重失衡、貧富差距繼續被拉大等問題。
(三)作用機制共性與個性
作用機制的共性主要體現在作用對象與作用重點上,兩項政策同樣是通過對企業,尤其是通過以制造業企業的改革為突破口,以科學技術的進步實現中高端制造業、中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政策的作用重點都在創新上,即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與市場創新。吸取與借鑒“四萬億投資”中的經驗教訓,供給側改革政策尤其要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向制造業企業投入資金時,要充分注意資金的流向,確保資金涌入技術研發與平臺構建上,而非盲目的擴大產能,避免陷入文章第二部分所述的惡性循環中。
作用機制的個性體現在作用手段上,“四萬億投資”是圍繞著投資計劃而制定的一攬子計劃,作用的基本點是投資需求,歸根結底還是需求側的改革;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對供給側的調整,供給端的調整主要針對土地、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最終的目標是實現供給能力與質量的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需求呈現出不斷升級的良性態勢,但是供給側卻明顯的與這種日益高級的需求呈現出不匹配的態勢,影響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以供給側為出發點,供給側帶動需求側,這種手段更為時候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要求,更有助于實現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同步。
三、啟示與建議
在總結“四萬億投資”的經驗教訓,對比分析其與供給側改革的共性個性的基礎上,筆者針對供給側改革中所明確的“三區一降一補”提出一些細化具體的啟示與建議,從這一角度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一)合理設計資金使用流向
合理設計資金使用流向,實現資金投入的精準化。這一建議是針對“去產能”、“去庫存”所提出的。上文中已經提到,“四萬億投資”的政策目標中也有化解過剩產能,消除過度庫存的內涵,但是由于資金使用的粗放,資金只是廣泛的用于購買低端產能產品與庫存,如此反而刺激企業繼續生產這些產品。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中,一定保證資金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不新增落后產能、低端產品,使得增量改革能夠對存量改革發揮更大的效果。具體來說,政府在向具體行業、具體企業進行投資或者貸款時,要事先與企業約定,以落后產能的淘汰為獲取資金的前提,避免落后企業借政策紅利死灰復燃。
(二)實現要素的合理流動
這一啟示與“去杠桿”、“降成本”政策密切相關。資金若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優良的實體投資渠道,就會投資于虛擬經濟領域,成為杠桿資金。杠桿資金若大量涌入某一行業,會使得該行業愿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要素,形成要素的“虹吸效應”,在提升要素價格的同時,擠占了其他行業的正常生產要素,要素價格的提升與相對吸取必然會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提高?!叭ジ軛U”與“降成本”兩者之間存在著互相影響的聯動關系,要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一方面就要為資金創造更多的投資渠道,同時合理管控金融資本的規模,尤其是打壓杠桿資金造成的經濟泡沫,這對維護金融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要提升要素的質量,以技術含量更高的要素作為擴大再生產的基礎,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動企業成本的下降,最終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與經濟的增長。
在具體政策方面,為了創造更多的實體投資計劃,筆者建議大力發展公私合作(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有效的融資渠道,是指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合作提供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模式。該模式在“去杠桿”“降成本”方面具有以下優點:去杠桿方面,公私合營模式開放了很多以前民間資本不能進入的領域,打破了行業原有的壁壘,為資金尋求了更多的投資渠道,避免了資金過度的杠桿化;降成本方面,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引入民間資本,有利于項目在多方的監督上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三)統籌協調不同產業部門
統籌協調不同產業部門這一啟示針對的是“補短板”這一過程,“補短板”的目標是為了協調各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彌補生產中的薄如環節與不足之處,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完善,最終形成良性的產業生態系統。進行供給側改革時,尤其是要注意處理“朝陽產業”與“夕陽產業”之間的關系,注重對新興產業的良性引導。
對于“朝陽產業”,筆者主張采取更多的非平衡性的政策給予支持,加速新興產業的成長速度,同時結合頂層設計與實際經驗給予指導。筆者建議對重點的新興產業,建立專業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的多層智庫,以人才與知識為突破口,實現新興產業的合理方向引導。而對于“夕陽產業”,應充分肯定其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歷史作用,避免全盤打破與全盤否定的做法,讓其在市場競爭中自然淘汰,同時政府要做好轉型與善后工作,避免落后傳統行業在這一過程中發生大規模、集中的失業問題,實現“夕陽產業”的軟著陸。同時,傳統的夕陽產業在其歷史的經營中積累了大量的產能與資本,要充分認識到這種資本的價值,合理保護和利用,為產業的轉型與新生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915.htm,2015-11-10.
[2]郭熙保,桂麗,陳志剛.四萬億投資的增長與減貧效益的估算[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7).
[3]王曦,陸榮.危機下四萬億投資計劃的短期作用與長期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4]黃海杰,呂長江,Edward Lee.“四萬億投資”政策對企業效率的影響[J].會計研究,2016(02).
[5]劉志國,李丹.供給側改革與我國經濟的有效增長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03).
[6]朱富強.謹防將“供給側改革”簡單化:幾個流行主張的審視[J].貴州社會科學,2016(07).
[7]龔剛.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8]王立宏.供給側改革的微觀層面理論解析與機制構建——兼論東北國有企業振興策略[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9).
[9]徐光遠,陸平,王旭海.論實體經濟工業化對新常態的推動[J].學術探索,2016(07).
[10]涂丹.新業態下文化產業的供給側改革與調整[J].學習與實踐,2016(05).
[11]賈康,張斌.供給側改革:現實挑戰、國際經驗與路徑選擇[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06).
[12]蘇水東.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3]和軍,戴錦.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PP)研究的新進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5).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