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仕揚
摘要:拍賣設計不僅需要激勵相容,還需要符合對個人可行的原則。分布式記賬的實現,將為拍賣設計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數據來源,也將對次高價密封競拍中存在的跳拍、托拍、狙擊競價產生約束。分布式記賬方法也為密封拍賣的機制設計提供了洞察力以及政策遠見。
關鍵詞:區塊鏈;分布式記賬;拍賣設計
分布式記賬的興起,是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點對點(Peer-to-peer, P2P)形式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分布式記賬的重要特征。以往的拍賣實務之中,一對多的交易模式,造成的信息不對稱、信念異質和信息集的不完備,在這種新簿記系統中得到改善。對研究者而言,非重復實驗的數據也被保留在這套系統中,將大大提高拍賣領域實證研究的效率和精準度。
一、拍賣設計的現實與面臨的困境
(一)次高價密封拍賣的優勢及普遍應用
密封拍賣,長期以來是大多數國家政府公開拍賣的首選形式,例如新加坡政府的公共設施建設工程、香港3G網絡運營執照的拍賣(2001年)等。這種拍賣形式,與公開拍賣相比,在速度上略快于英式拍賣,在納稅人收益方面又優于荷蘭式拍賣。
次高價密封拍賣,亦稱次高價暗拍(下同),指的是多個競拍者通過密封報價的方式提交各自的報價,報價最高的競拍者勝出,并且支付所有報價中第二高的價格。加拿大數學家威廉·維克里(William Vickrey, 1961)證明了,次高價密封拍賣(second-price sealed bid)在數學上等價于公開拍賣中的英式拍賣。正是因為這種等價關系,用博弈論的方法,即保留占優的報價策略的方法,可以推導出真實報出心理底價是占有策略。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理論界對于拍賣設計的討論都放在私人心理底價的探討上。
但是,這種數學形式的等價卻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英式拍賣在形式上的信號傳遞機制。英國經濟學家賓默爾(Ken Binmore)觀察到,英式拍賣之中廣泛存在一種的現象,即壓低報價(shadingprice)。這一發現對英式拍賣其“理性說真話”的機制形成了挑戰。
(二)對次高價密封拍賣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的問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包括蘇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等大型拍賣行在內,產生了互聯網報價等在線登入系統。拍賣數據被記錄下來,拍賣的行為模式被廣泛跟蹤。一直借鑒次高價暗拍的電商巨頭,易貝(eBay)在記錄拍賣行為的過程中為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實驗數據。在這些數據中,我們發現了“跳拍”(jump bid)、托拍(shills)、狙擊競價等現象,導致電商網店出現過屢次的巨虧問題。
易貝(eBay)、雅虎(Yahoo)等網絡營銷平臺,所有商品都顯示一個標價。這個價格實際上是在線保密競拍過程中一定時間段內第二高的報價,而最高價被隱藏了。如果一定期限內,沒有競拍者高于最高報價,那么報最高價的競拍者將獲得商品,并以第二高的價格支付。
根據斯泰格利茨(Kenneth Steiglitz, 2007)從電商易貝(eBay)獲得的數據,托拍是一種普遍的競拍者共謀行為,也就是由競拍者中的“托”進行非公平報價最終拍得商品。
跳拍,是指競拍者不選擇循序漸進的競拍加價方式,而是故意高出上一報價好幾倍的水平,以期確保拿到期許的商品。在當代藝術品市場,跳拍現象非常嚴重,尤其是出現在來自亞洲的藝術品投資者。這一現象也誘發了“贏家詛咒”的問題,即勝出者以收益損失為代價在競拍中獲勝。
狙擊競拍,是一種短時間內連續標價行為。根據斯泰格利茨(2007)的數據(見附圖,圖中橫軸表示拍賣持續的時間、縱軸表示的是拍賣價格),第一位競拍者(圖中的1表示)提早標價,第二位競拍者(圖中2表示)在后期進行不斷狙擊,價格不斷抬高,最終使得第一位競拍者收益被稀釋。這也反映出狙擊行為對買家的風險。
競拍者的合謀還表現在:在線競拍的用戶可能存在多個郵箱賬戶,而不同的郵箱賬戶可以注冊不同的競拍身份。這時,多個身份可能出現合謀,彼此壓低報價然后在競拍截止前狙擊報價,以百倍于之前合謀價的報價勝出,而嚇退其他競拍者,最后實際只需要支付第二高的價格。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賣家蒙受巨大損失。
我國電商方興未艾,賣家的虧損也會對國內工商業生產、知識產權保護產生惡劣影響。本文針對拍賣實踐中的以上現象,放在次高價暗拍的分析框架中進行探討。
二、分布式記賬技術對拍賣設計的影響
(一)分布式記賬的系統特征
分布式記賬法,相比于傳統的電子賬簿系統,是一種革命性的創新。然而,目前的財經研究領域對這一領域的洞察,并非自發的,而是通過借鑒隨機密碼學、信息工程等其他學科的研究展開的。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支撐了新的信息系統;這即是分布式賬簿的信息系統。日本經濟學家神取道宏(KandoriMichihiro)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的英式拍賣研究,使用到分布式電子賬簿;其實證研究可以實現英式拍賣與次高價暗拍相同的效果。2009年,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首次將分布式賬簿技術廣泛應用到比特幣支付系統,新信息系統才初具雛形。
從系統層面看,分布式記賬方法,有別于單線(線性)聯系。其主要區別在于,每一張憑證在加碼前一個憑證的過程中被生產出來。所以,系統中每一張憑證都承擔了記錄的功能,信息不隨電子憑證的隨機生滅過程消失。而且,其記錄內容的對稱性,本質是一種信息缺失,卻克服了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鑲嵌結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information asymmetry)。
(二)分布式記賬對次高價密封拍賣的潛在影響endprint
嚴格競爭的拍賣市場中,其嚴格的競爭性表現在買賣博弈的零和性(zero-sum)。帕累托均衡的市場條件下,一方想要增進福利,就必須通過減少其他參與方的福利。Bergman(2000)指出,在這種嚴格競爭的拍賣環境下,個體收益最大化的策略,也就等價于讓其他人收益最小化。于是,個體的策略就會異化為偏執(paranoid),不是通過個體的收益最大化,而是通過其他人福利的惡化。蘇富比拍賣行上市以后,甚至還在拍賣環節引入嫉妒(envy),以避免公開競拍環節因為風險厭惡而導致的流動性風險。
針對這一悖論,拍賣設計工程(auction design engineering)也就成為機制良性循環的內在要求。將分布式記賬引入拍賣設計之中,可以實現制度設計的兩個訴求:第一,激勵相容;第二,個人可行。
激勵相容是從系統的角度而言,保證買賣雙方的收益不被侵蝕。繼易貝和亞馬遜,雅虎日本的網站也都設置了交易的提前出清(early close)這一功能。這一功能,是以郵件系統為基礎的,區塊鏈的碼段直接與每一封郵件對接編碼,保證賣家能夠及時修改保護報價要約數據等情報。另一方面,區塊鏈未來還與貝寶(Paypal)的支付功能相連,歷史報價不僅與郵件賬號相關聯,還與個人的信用關聯。托拍的“托”也就很容易被查出來,從而分流而治。然而,要實現這一點,電商平臺也可能付出去中介化的代價,即買賣雙方有機會繞開電商。
對個人可行,是分布式信息系統的關鍵因素,也是拍賣設計的難點。區塊鏈技術出現以前,個體行為模式是黑箱問題,其影響因素紛繁復雜,所以難以找出線性的因果聯系,也就難以預計設計出的機制有何效果。次高價暗拍的特點也在于屬于密封拍賣,長期以來競拍者之間達不到價格發現的功能,甚至只有通過競拍機制來發現自己的心理底價。
分布式電子賬簿,由于信息共享、公開透明,成為個人行為的顯示器。個人的行為也因信息的反饋作用而得以及時糾正。狙擊的現象,本質上是沒有適應性調整造成的。“跳拍”則是由于傳統競拍的嚴格競爭性而異化信息反饋回路。在分布式電子賬簿中通過不同時間的價格信息打破這一困境,信息層次的高低也將由價格的高低來俘獲。在傳統競拍的機制中,走出競拍場的人,自動顯示了自己能接受的最高價格,即心理底價。場內剩下的競拍者掌握了這些離開者的底價信息,隨著競拍者逐漸離場,場內的最后留下的競拍者獲得的信息層次不斷增高,價格也不斷增高。然而,當分布式賬簿廣泛應用,這種底價信息則將公開透明,信息的層次也將平坦化。
參考文獻:
[1]Binmore K. The Biggest Auction Ever: The Sale of the British 3G Telecom Licences[C]//C.E.P.R. Discussion Papers, 2002.
[2]Kandori M(神取道宏), Obara I. Efficiency in Repeated Games Revisited: The Role of Private Strategies*[C]// UCL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2003.
[3]Vickrey W. Counterspeculation,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Sealed Tender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61(01).
[4]張剛,孫涌,鄧子艷,等.基于MongoDB的BESIII分布式計算記賬系統的研究與實現[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5(09).
[5]劉志新,申妍燕,關新平.一種基于VCG拍賣的分布式網絡資源分配機制[J].電子學報,2010(08).
[6]Bergman N, Bergman Y. Ecologies of Preferences with Envy as an Antidote to Risk-Aversion in Bargaining[J].Discussion Paper,2000.
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社科規劃專項課題“四川重大行政決策實施后評估研究”( SC17FZ0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金融學教研室、互聯網金融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