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偉 張亞靖
摘要:人才一體化為京津冀協同向縱深推進提供智力支撐,為河北高層次人才建設帶來蓬勃發展的新機遇。文章以SWOT分析法為理論基礎,對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進行分析。按照“創新機制、優化保障、搭建平臺”的思路,提出人才一體化背景下高層次人才建設的“河北路徑”。
關鍵詞:京津冀人才一體化;高層次人才;河北省;SWOT分析
協同發展,人才先行,人才一體化為京津冀協同向縱深推進提供智力支撐。《河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河北省未來發展“關鍵在人才、根本靠人才”,為此,河北省已出臺系列引智政策,加大引智力度。較之于北京的人才聚集優勢、天津的歷史儲備優勢,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馬太效應明顯,在人才指標、區域環境等方面瓶頸凸顯。作為區域發展的一方,基于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的大背景,如何借勢而為,補齊人才短板,盡快打造成為“京津冀創新轉化人才發展極”,是當前河北省必須面對的重大而緊迫的現實課題。
一、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的現狀
京津冀是我國人才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擁有全國12.3%的人才資源、1/2的“兩院”院士、1/4的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1/3的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
(一)頂層設計逐步完善
2005年京津冀三地共同簽署《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合作協定書》,2011年又簽訂《京津冀區域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書》,2014年以來,人才一體化伴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而駛入快車道,在人才的政策、交流及保障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中2017年聯合發布《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標志著人才一體化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
(二)人才資質互認互準
京津冀三地人社部門打破區域限制共同簽署《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互認協議》、《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合作協議》等,已在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繼續教育證書、外國人工作證、人才中介機構四方面進行了人才資質的互認。
(三)人才交流持續深化
2014年京津冀三地建立引智合作機制以來,共同開展了一系列合作項目和交流活動。在延攬人才方面,共同舉辦“京津冀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劃新聞發布會”,加快推進人才一體化協調發展;在智庫交流平臺方面,三地共同開發了京津冀高級專家數據庫平臺,為共享高層次人才資源奠定基礎;在創新創業載體方面,中國(河北)博士后成果轉化基地、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等京津冀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的落戶,為河北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帶來更多機遇。
(四)社會保障有序銜接
京津冀加強人社一體化省級合作,京冀簽署《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深化合作協議》,互認9075家定點醫療機構;三地共同建立職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疑難問題的會商機制,簡化轉移、認定等手續,推動醫療保險統一結算、異地支付。
二、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的SWOT分析
第一,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的優勢分析。優勢一:交通便捷。交通作為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領域之一,已從宏觀規劃走向具體落實,建設成效顯著。當前,“一小時交通圈”已初步成形,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ETC等交通運輸一體化也取得積極進展;優勢二:要素稟賦豐裕。河北省擁有京津冀66.6%的人口和87.1%的土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充足而廉價的人力優勢為協同發展提供基本要素保障。
第二,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的劣勢分析。劣勢一:人才指標方面。首先,高層次人才體制機制不銜接。人才合作取得進展的主要是業務領域,而在人才政策協調、人才保障體系等“深水區”尚無實質性突破。其次,高層次人才智力匱乏且結構不合理。河北省研發人員占全省專業技術人員比僅為10.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而且,人才現狀與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京津冀創新轉化人才發展極”的目標不相匹配。再次,高層次人才載體吸納力較弱。從科研平臺看,河北省雖已建設了一系列科技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重點實驗室等,但數量少、規模小、水平低且功能尚不健全;從高等教育資源上看,河北高校數量略顯優勢,但名牌大學少,層次低,且總體上省內各高校排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最后,高層次人才研發投入偏低。2015年河北省R&D經費支出僅占京津冀的15.7%,全省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在全國排名第20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劣勢二:區域環境方面。首先,經濟吸引力較弱。較之于京津,河北省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乏力。2015年河北省66.6%的常住人口創造43%的GDP,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255元/人,尚不及京津的一半。其次,生活保障不足。河北省在用水、燃氣、交通等生活便利上與京津尚存一定差距,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落差過大,單從人均財政教育經費上看,京津約是河北的3倍。
第三,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的機遇分析。機遇一: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產業、教育等作為重要疏解要素進行有序轉移,河北省采取“主動承接”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教育跨越式發展,為高層次人才建設提供高規格載體;機遇二:設立雄安新區。雄安新區的設立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充分發揮雄安新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功能定位,盡快將雄安新區建成“高端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區”,為引才、育才搭建高端平臺。
第四,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的挑戰分析。京津是全國人才、教育、科技等資源寶庫,憑借其在政治、經濟、服務及發展環境等方面強大的競爭優勢,吸引周邊生產要素的大量聚集,對環抱京津的河北省產生“虹吸效應”。伴隨戶籍限制的放松、城際交通的完善,河北高層次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加劇。屆時,“虹吸效應”會遠遠大于“溢出效應”,拉大差距。
三、人才一體化背景下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的路徑選擇
河北省面對京津冀人才一體化之契機,按照“創新機制、優化保障、搭建平臺”的思路,圍繞建設“京津冀創新轉化人才發展極”的目標,打造與協同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雁陣”。endprint
(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
1. 完善人才一體化政策體系
一是建立貫通的人才政策體系。對省內現行的高層次人才政策進行梳理,同時從京津冀層面對存在差異的人才政策進行完善,實現互通互容,解決高層次人才政策“碎片化”“不銜接”等問題;二是提高人才政策的“含金量”。針對不同類別的高層次人才,細化強化政策支持,用實在的優惠政策,吸引、留住人才。
2. 完善人才一體化投入機制
一是提高教育、科技等支出的資金占比。調查顯示,“無論單位類別如何,高層次人才都特別重視科研經費”。因此,加大財政預算中對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資金占比,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尤其是對高層次人才科研經費的投入;二是健全利益回報機制。按收入與貢獻掛鉤的原則,形成憑技術技能得到使用提升,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分配的機制。
(二)優化聚才環境
1. 打造高質量的硬環境
環境是人才發展的基礎保障,河北省需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一是注重城市內的路網建設,根據城市布局和產業布局合理調整交通網絡,實現區域內海陸空交通一體化;二是高標準做優城市環境,完善聯防聯控機制,持續推進京津冀生態一體化。
2. 提升公共服務的軟環境
一是改善人才管理方式。河北省開設“一站式”服務窗口,推行一人一策、特事特辦,針對海外高層次人才打造個性化的人才服務體系;二是整合人才市場。逐步打破區域壁壘,在內容、程序及制度等方面統一人力資源服務標準,建立規范、互通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同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人才市場的聯網進程,推動人才市場聯合體的形成;三是做好教育、社保等人才保障工作。出臺高層次人才社保轉續實施辦法,簡化流程與手續,深入推動社保互通,同時繼續推進京津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
(三)推進產才融合
學者經過充分研究得出:人才與產業密不可分,區域產業集群將推動專業人才的聚集。一是建立產才工作協調機制,推進形成產業部門與人才部門密切合作的工作新態勢;二是河北省作為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及加工配套基地,適時調整人才發展規劃,加大相關人才的引進力度;三是注重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程度,將二者的偏離程度控制在較小范圍內,形成以產引才、產才融合、良性互動的態勢。
(四)加強載體建設
一是加強高水平科研機構的發展。建設或升級重點實驗室、科技園等高端研發平臺,高規格建成一批人才載體,為高層次人才開展科研活動提供物質基礎;二是服務“雙一流”建設。借京津教育資源轉移的機遇,加強與京津兩地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的聯系,通過合作、設立研究院所、辦分校等形式吸引高層次人才流入;三是以冬奧人才發展工程等13項重點工程為抓手,依托中國(河北)博士后成果轉化基地、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等創新創業載體,面向海內外開展學術研討、技術服務等交流活動,重點引導京津人才來冀進行科研項目合作和成果轉化。
參考文獻:
[1]薄建柱,司福利.河北省高層次人才建設調研及對策[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
[2]薛繼亮.產業結構轉型和勞動力市場調整的微觀機理研究:理論與實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3(01).
[3]安錦.基于產業視角的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轉移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02).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視域下河北省經濟開發區發展策略”(課題編號:HB17GL1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王偉偉,燕山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張亞靖,燕山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