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摘 要:縱觀近幾年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對文言文教學的方式也是幾乎照搬舊模式。那么文言文究竟是什么,教學上將何去何從呢?
關鍵詞:文言文;語感;有效課堂
文言文教學越來越受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尤其是新一輪教材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課內文言文的數量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增加,這是青少年學生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也是教材改革的初衷。那么文言文究竟是什么,教學上將何去何從呢?這是筆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文言文教學的核心
當前文言文教學存在支離破碎的教學現象,撇開文言文的整體課文,而把文章割裂得支離破碎。要知道文言文不是簡單的字詞的堆砌,不是句子的任意組合,而是有“文性”的。要從整體上去看一篇文言文,從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境遇等方面去理解。要知道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直通過去,同古人對話,同時代交流。引領學生去感悟那個時代的心聲,去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要讓學生學到能產生心靈共鳴的東西,我想這不是學單獨幾個詞語和句子的堆疊能夠達到的教育境地。
當然我不否定文言文教學重視字詞的翻譯、注重句子的解釋和運用,也不否定文言語法的講授,恰恰這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需要學生掌握的主要內容。我所強調的是要關注文言文文質的優美,關注的是教會學生去欣賞文言的美,畢竟解釋字詞和翻譯句子是學生依靠工具書就可以解決的,是不需要老師就可以做到的,那么這樣的環節為何屢屢要占據我們課堂教學的大量時間呢?
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引領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而不是讓孩子在繁瑣的文言文翻譯中,讓一篇美文變得索然無味。所以教者要知道文言文教學的核心所在,要明白文言文的價值所在,關注的層面高了,教學的境界自然變了,觀念變了,課堂教學自然就會推陳出新。
二、注重學生文言語感的生成
學生學習文言文常常讓人感覺生搬硬套,借助工具書,查閱資料,去疏通課文,整理重點字詞,了解作者背景。課堂上照本宣科,按事先準備的去回答老師的提問。往往一節課下來,冗長的字詞句翻譯讓學生眼花繚亂,倍感身心疲憊。而脫離筆記和書本后又會忘得一干二凈,只得不斷地去鞏固和復習,疲于對知識的反復記憶。學生為何常常陷于疲憊而無所得呢?我想關鍵的原因在于沒有一個良好的語感,沒有形成有效的學習氛圍。要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這點,一切都是虛的。
教學文言文就是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創設文言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氛圍形成了,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要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讀文言文,注重節奏、停頓、重音和情感,要常常帶領學生讀,采用不同的方式讀。試想一篇文質優美的文言文,學生讀起來是結結巴巴,又怎么能引起學習的興趣呢?又怎么去靈活理解和掌握詞句呢?郎朗有韻、優美動聽地朗讀,當學生達到這個效果時,又怎能不興趣盎然地去學習呢?
教師要創設情境。只有在融洽的環境中學習才是高效的。教師要善于造勢,要為學習的文言文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激發興趣,甚而急切想學,這樣教學才會事半功倍,達到教學的預期。
三、構建有效的文言課堂
文言文課堂教學不應是死板的,也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千篇一律只知道讓學生去解釋字詞、翻譯句子只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成為學習的機器。構建有效的課堂,要讓學生學得活起來,課堂動起來,形式多起來。學生通過工具書和查閱資料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上就不要重復,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師生互動,往往新知識的生成就是在師生有趣的互動中產生的。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引領學生去整體把握文言文,精心設計教學策略,聚焦學生感興趣的點,牽一發而動全身。
當然,具體文章具體設計。有的文言文是優美的寫景散文,這就需要帶領學生賞讀,讀出文質的優美;有的文言文內容淺顯,那就引導學生賞析文章的人文思想精髓;有些文言文情感真摯,敘事感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從情感入手,從自身說起,激發學生的情感波瀾;還有的課文文學色彩濃厚,教師就要順勢而為把重心放在帶領學生品析經典文學典故上,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會隨著老師創造的教學意境而提升,教學的效果就會有質的提升。教師不能辜負那一篇篇文質優美的美文,也不要不顧那些有濃厚文學色彩內涵的語段,要開辟文言教學的新途徑,構建有效的、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教學,真正把文言教學的精髓教給學生。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文言文學習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底蘊至關重要。我們要不斷探索文言文教學的新方法、新途徑,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多向課外拓展,拓寬文言文學習的途徑。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文言的方法,授之以漁。結合學生自身現狀開展有效教學,創新思路,讓文言文教學真正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李雨軒.文言文淺議[J].科學中國人,2017.
[2]朱曉琪.延邊二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延邊大學,2015.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