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海
摘 要:體育是一門專業知識性極強、內涵極為豐富的學科。體育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組織教學和身體練習,增強學生的體質,傳授體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要完成這些任務,教師僅僅是思想上重視,做到熟悉教材和精心安排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現實的教學實際中,許多因素制約著體育課的開展。所以,要有效順利地開展體育課,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做足準備。
關鍵詞:專業素養;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師生關系
體育課堂教學影響到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為此,就如何順利地開展體育課堂,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要高,對技術動作的掌握要熟練
體育課堂與一般課堂的不同特征,就是教學行為的外顯性。通過外在的動作行為,教師能夠立即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學生也能知道教師的專業素養。
對于課堂上技術動作的教授,教師講解示范是主要途徑,動作示范能夠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動作結構及動作要領,同時青少年學生處在青春期,崇拜思想會無形中影響到學生的課堂表現,所以教師如果技術動作熟練,示范動作規范到位,無形中會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良好的專業素養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保證。由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參差不齊,對同一技術動作的學習以及練習效果、進度就會有差距,身體特別差的學生甚至不能完成某些練習,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具備較高專業素養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身體狀況,制定合適的練習計劃,使學生共同達到學會課堂內容的目的。
二、教學模式的合理性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這一事實,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并不高,課堂效果自然也不好。新課改施行后,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隨著“學—教—練”教學模式的引入和推行,我們把以往的教師一個人說學生照著做,變成了一起探索,一起學習,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改以往的“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四階段教學模式為“教師引導→激發興趣→學生自主探索練習→教師指導、學習技術→發展身體素質(滿足活動愿望)→放松與恢復”等六個階段。讓學生在探索、合作、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技術動作,鍛煉了身體,愉悅了身心,完成了學習目標。
三、課堂教學內容的合理性
體育課是身體活動課,而身體活動是以身體素質與思想素質作基礎的。學生的基礎不同,個人身體素質不同,要掌握的教學內容卻相同,所以,教學內容的選擇就成了體育教學的一大難點。
體育課的教學內容豐富多樣。而就課堂實踐表明,大部分學生對球類及技巧、舞蹈類教學內容比較感興趣,課堂氣氛一般都很活躍,參與度高。而跑、跳、投等田徑類內容學生相對不感興趣,不愿參與,而這些項目恰恰是最基礎的體育課堂內容,是一些地區體育中考的必考項目。所以,在課堂內容的選擇和搭配上教師要多斟酌,既要保證基礎內容的學習,又要讓學生感到樂趣。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一堂課的學習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上課的積極性。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能夠調動和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游戲法更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
游戲可以在簡單的規則中靈活地支配動作的難易與數量,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也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游戲的選擇要保證學生整體參與,有一定的練習密度與強度;要保證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要設置好游戲的難度,便于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成功的感受。
五、師生關系及教學態度的合理性
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既充滿好奇心、樂于做事情,又粗心大意、虎頭蛇尾;既活潑好動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既喜好競爭、樂于表現自己,又害怕失敗、容易自暴自棄;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學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利用學生這一時期的積極一面,高效開展教學。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一起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學任務與學生發展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組織好教學過程、體育活動,還要合理地評價學生的成績,積極地給學生以肯定和鼓勵,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同學生一起追求更深化的體育技能,提高自己自主鍛煉和相互幫助的能力。要充分尊重學生,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地發揮。
要順利地開展體育課堂教學,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實踐,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更完善、更“吸引人”。
參考文獻:
[1]高飛.在體育課堂中引入體育游戲,以提高教學效果[J].新課程(中),2011(9).
[2]岳寧.如何調動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J].職業,2008(5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