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
摘 要:體育游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學體育教學課堂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作為體育教學中的主導者、體育游戲的編排者,要對體育游戲的意義、特點及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將體育游戲科學地引入教學中來,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體育游戲;中學體育教育;利用
體育游戲現已成為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游戲是一種將體力與智力相融合的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在體育教學中適當階段插入體育游戲能夠提高體育教學的教學質量。主要對體育游戲的概念、特點、作用及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描寫,希望能為中學教師對體育游戲的運用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對體育游戲的認知
(一)體育游戲的概念
現階段我國教育工作者們對體育游戲的理論研究并不全面,體育游戲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大多數教育工作者認為,體育游戲仍屬于游戲的范疇,但是又不同于其他的游戲,體育游戲將體力與智力融為一體,同時體育游戲也是體育教學的一部分,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體育游戲由于其具有情節性和競賽因素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學生團結互助、遵守紀律、勇敢頑強、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體育游戲將走、跑、跳、投、攀登、平衡等基本運動方式編排在其中,能夠起到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身體素質的作用。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體育游戲是將體育理論與游戲理論相結合,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目的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娛樂身心,培養優良品德,同時又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活動。
(二)體育游戲的特點
體育游戲具有健身性、娛樂性、目的性、普及性、競爭性和規則性等特點。體育游戲的內容及形式繁多,使學生可以普遍地參與到其中。在體育教學中進行體育游戲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形式,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能夠使學生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體育游戲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將單調乏味的基礎技術動作編排成游戲可以讓學生反復進行練習也不會感到乏味,在學習中得到樂趣,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體育游戲的競爭性和規則性,促使學生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以獲勝為目的會竭盡自己全力進行運動,能夠促進學生勇敢頑強、團結協作、不畏艱難、機智果斷、遵守紀律、堅持原則、勇于拼搏等品質的培養。
(三)體育游戲的作用
體育游戲在鍛煉身體、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及教育功能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體育游戲可以促進學生進行全身的體育鍛煉,最大限度地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以游戲的形式進行體育鍛煉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了取得體育游戲當中的勝利,不僅要靠體力,智力水平的發揮也很重要,參加體育游戲這樣的集體游戲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競爭力及學生堅定的信念和堅強意志的培養,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集體戰術的配合是制勝的法寶,也是學生智慧的結晶。
二、體育游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利用
(一)課前準備階段的利用
在課堂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學生會受上節課課堂內容及課間情緒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注意力一時無法集中,此時教師可以采取體育游戲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消除學生的懶散情緒,同時這種做游戲的方式可以對稍后的教學內容起到熱身、鋪墊的作用。
(二)課堂教育進行中的利用
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教師會指導學生做一些指定的動作,進行反復練習以提高熟練度,但是在此過程中,學生易產生乏味厭倦的情緒,將大大降低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在教授具體動作的時候適當穿插一些與之相關的體育游戲,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去加強練習,以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束部分的利用
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的體力和智力都承載著一定的負荷,在下課前進行一些簡單的小型體育游戲可以起到緩解學生身心疲勞的效果,使學生能夠快速恢復活力,保持心情愉悅,在輕松快樂的情緒下結束一節課的學習。
將體育游戲利用到中學的體育教學中來,可以使單調乏味的體育教學變得生動而充滿活力。同時體育游戲所具有的競爭性、健身性、娛樂性和教育性能夠起到增強學生體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有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培養,同時能夠提高體育教學的教學質量。但是現階段教師對體育游戲的內在了解還不夠全面,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還不夠完善,利用體育游戲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建議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對體育游戲的研究,做到寓教育于游戲之中,以此來推動體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希俊.淺談中學體育游戲教學[J].當代體育科技,2017,7(5):125-126.
[2]劉佳,麗娜.體育游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科技展望,2017,27(8):187.
[3]金哲海.體育游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7(1):26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