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得年
摘 要:構建高效課堂作為提升初中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以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開展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經驗,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構建高課堂進行分析,以期起到提升初中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高效課堂
基于課程教育改革發展背景,構建高效課堂已經成為提升語文課程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對于培養初中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結合當前語文課程教育發展需求,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必須要從“教與學”兩個角度入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指導作用,從而不斷提升課程教育有效性。
一、梳理教學關系
要想有效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師既要具備專業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表達能力與文學涵養。依據教材教育需求,精心設置課堂環境,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構建吸引性強的語文課堂。要想使語文課堂具備吸引力,教師需要梳理好以下幾種關系:其一,教師教學語言文化內涵與學生學科素養培養間的關系;其二,課堂教育感染力強弱與學生學習需求間的關系;其三,語言精準度與學生語文情感間的關系;其四,教師隨機應變能力與學生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核心素養發展間的關系[1]。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春》這一課時為例,我覺得編者應該把這篇課文安排在下學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真實感受春天的氣息,并鼓勵學生按照作者的寫景方法寫一篇作文,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轉換教育思想
基于新課改落實的背景,不論是語文教師還是初中生都需要具備深刻的文本意識。人教版語文教材是由教育專家依據學生發展需求,結合語文專業發展能力精心編著的課文,而不是隨意編著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選定教學中心,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間的關系。通過梳理結構或推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中。
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這一課時,教師需要事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置教育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解讀菊花的描寫,體驗作者母親主張的“好好兒活”的含義。隨機選擇幾名學生富有感情地閱讀文章,要求其他同學針對故事變化總結作者的情感變化。除此之外,教師在設計教育內容或活動時,需要有意識地滲透核心素養內容,既要做到教材知識了然于心,又要立足于教材挖掘隱含信息,選擇符合學生學習的內容,設計出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學習問題,從而保證課程教育效果[2]。
三、培養學習興趣
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從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入手,結合初中生思維認知特點,將語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喜好銜接在一起,從而全面保障課堂教育效果。
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這一課時,在開課前幾分鐘帶領學生玩摸鼻子的游戲,由教師發號施令學生在聽到指令后迅速做出反應,旨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接下來的課件展示做鋪墊。游戲結束后,利用課件展示經過3D復原后的圓明園被毀前的輝煌圖片,引導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的《圓明園的毀滅》課程。利用多媒體播放《火燒圓明園》的視頻,使學生置身于這段屈辱的歷史。在調動學生的愛國情緒后把握時機引入新課:“歷史中也有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他不畏強權、不懼恐嚇,勇敢站出來為我們講話,你猜他是采用哪一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呢?”教師需要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去閱讀文本信息,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世界與作者直接對話,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同時,便于學生尋找文本重點,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四、展現主體地位
在構建高效課堂過程中,學生作為核心主體,教師需要及時轉換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將教學重難點區分出來,制定啟發性的學習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借助閱讀了解事件的背景與原因,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鞏固教育效果。
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天上的街市》這一課時,文本取材于古代牛郎織女的傳說,憑借作者新奇的聯想刻畫出“天上街市”的綺麗多彩。在學生閱讀詩歌期間,教師需要板書經典句式,鼓勵學生按照句式造句,加深學生對景色的理解。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需要適時地提出問題:“詩中的‘牛郎織女與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有何不同?”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結合歷史背景分析事件,要求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析詩人創作時的真實情感,從而準確地把握詩歌主旨。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育活動中,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就需要從轉換教育理念的角度入手,創新課堂教育活動,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間學習差異,利用具備趣味性的教材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從而不斷地推動初中語文教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洪熙.淺談如何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14):5.
[2]朱新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44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