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趣味田徑項目考慮了小學生特別的身心要求,同時還具有靈活、有趣的特點,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克服部分學校田徑場地配置不足的困境。將趣味田徑運動項目應用于小學體育課教學中,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體育課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小學生參與到體育課各項活動中來。
關鍵詞:趣味田徑項目;小學體育課;應用;推廣
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及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足,過度追求升學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學生實際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加之部分學校體育設施配置欠缺,使小學體育課的開展難以保證。尤其是傳統田徑運動項目的難度高、參與門檻高,使得很多小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畏難情緒普遍。而趣味田徑項目具有靈活、有趣的特征,將其應用在小學體育課當中,有助于吸引學生參與體育課的各項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和鍛煉。因此,本文在探討趣味田徑項目的優越性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趣味田徑項目在小學體育課中的實踐應用,并且還思考了趣味田徑項目在小學體育課中推廣的可行性。
一、趣味田徑項目的優越性
與傳統的田徑項目相比,趣味田徑項目具有更多的優越性。在組織形式方面,傳統的田徑項目突出的是個體對田徑基本技能的單獨練習,趣味田徑項目更加注重學生的集體參與;在器材使用方面,傳統的田徑項目使用的標準器材,任務完成較困難,對學生身心發展不利,而趣味田徑項目通過對簡易器材的使用,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和樂趣的體驗;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傳統田徑項目注重的是個人田徑技術的掌握和提升,而趣味田徑項目注重的是學生身心協調發展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二、趣味田徑項目在小學體育課中的實踐應用
1.在體育課準備部分的應用
體育課準備部分,主要是動員學生心血管系統的工作能力,活動關節,提升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在準備部分通過拉網捕魚、繞八字形跑、貼膏藥、老鷹捉小雞等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由于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大腦皮層興奮性提高和反應快,很多體育老師青睞于跑步類田徑運動項目。在實際教學中,應當科學地對運動的項目、強度、時間間隔等進行控制,避免學生過于勞累,使得其對運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大大降低。
2.在體育課基本部分的應用
趣味田徑項目,有助于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對學生身心發展大有裨益,有助于避免學生產生厭倦感。需要注意的是,運動負荷較大,而學生參與的情緒又很高,但是過于興奮容易出現傷害事故。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安全教學措施,及時調節運動負荷。例如,可以在每節課中選取投擲類(投沙包、實心球、鉛球)、跑步類(短跑、多人接力跑、繞桿接力等)中各一個項目,在跳躍類(蛙跳、跳繩、摸高、單足跳等)中選擇兩個項目,遵循順序選用的原則,循環選用每個項目,進而確保每個趣味項目運用的次數比較均勻。
3.在體育課結束部分的應用
在每一次體育課結束的時候,讓學生的身體肌肉進行放松和恢復,使學生的心率恢復到正常情況,減少對其他科目學習的影響。通過采用趣味放松練習,有助于消除學生機體和心理的緊張狀態。具體而言,可以通過轉圈慢跳、原地慢跳等趣味放松練習項目,轉移學生大腦運動神經的興奮,同時,放松學生的身體肌肉,使其心理狀態盡快恢復。
三、趣味田徑項目在小學體育課中推廣的可行性
其一,參與對象的針對性強。小學生正處于骨骼肌肉、心肺功能快速生長的關鍵時期,但小學生在理解力、注意力等方面不足,易受到外界干擾。而趣味田徑項目多且有趣,能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使其體驗到田徑運動的樂趣。尤其是少兒趣味田徑運動項目,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課活動中來。
其二,參與群眾的廣泛性。開展趣味田徑運動,有利于學生敢于拼搏、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面向所有學生,特別是能更好地吸引學困生積極參與,使其體驗運動的成就感,使其在心理層面獲得積極的反饋,進而促進其更好地學習。
其三,對場地要求低,便于推廣。趣味田徑運動項目所使用的器材比較簡單,方便拆卸,便于運動項目的開展。特別是部分學校存在田徑場地器材配置不足的情況,也不影響趣味田徑運動項目的開展,有利于推廣,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體育活動中,熱愛體育運動。
體育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趣味田徑運動項目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校在積極開展趣味田徑運動項目,受到很多學生的青睞。將趣味田徑運動項目應用于小學體育課教學中,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體育課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小學生參與到體育課各項活動中來,提升體育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小勇.在小學體育課上開展趣味田徑教學的探討[J].北方文學(下旬),2017(2):175.
[2]張厚喜.趣味田徑在田徑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S1):112-114.
[3]劉小斌.趣味田徑在田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28):110-111.
[4]張小潔.趣味田徑教學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S2):103-10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