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 要:語文教學,基本作用在于加強學生的母語基礎教育,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口語交際與寫作能力。例如,在語文教學中積極結合高科技開展語文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選用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的優秀案例,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在閱讀中增強學生對母語的理解能力,有益于學生在文本閱讀過程中主動鑒賞并靈活運用到口語交際與寫作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手段;創新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編等眾多文字知識與語言表達能力、文化知識的總稱;語文是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總稱,也是運用語言規律形成的言語活動過程與言語作品的總稱。語文在我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社會人文學科。語文教學增強了人們的思想交流,這也是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體現,語文學習能力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是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之一。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筆者在教學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很多教師能夠正確關注語文學習的特點,能給學生創造較為豐富的語文實踐機會,并選擇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但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小學語文閱讀習作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在小學生的閱讀習作過程中,為了順應習作流程,小學生必須按照一定的套路進行閱讀寫作,使用死板的修辭,進行觀點陳述,教師的教學理念較落后,課堂上難以有效開展互聯網技術教學。
二、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1.開展體驗式閱讀的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的兒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冒險心理,在接觸新鮮事物時會感到十分有趣。但是,很多小學生面臨習作時 “啞口無言”,原因主要是缺乏正確運用素材的方法。
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地震過后,父親堅定不移地在廢墟中尋找自己的孩子,那種堅定的眼神與品質值得學生學習,同時也彰顯了父愛的偉大。學習這一篇文章時可以針對這一主題進行習作練習,積極運用多媒體設備,例如希沃白板、微課等,進行體驗式閱讀教學。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各自眼中的父愛,這樣既培養了觀察能力,也加強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2.舉辦讀書報告會
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網絡信息交流,讓學生交流讀書所獲得的人文精神。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并且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陳述己見,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作品真諦。在討論會中,教師應當盡可能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通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實現共鳴,從而深化學生對人文精神的領悟,也是一個驗證人文精神內化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師應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摻雜部分生活素材、實例,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觀察生活,通過多種方式搜集生活中的素材。
3.改變教學方式
教師應當密切注意小學生讀后感筆記中的出發點和關注點,并引導學生增強人文思想意識,提高閱讀水平與思辨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安排學生將所背的名言警句與即興發揮內容進行筆記整理,要求學生對課前活動進行反思與總結。以“哪句名言你覺得最激勵自己?”“你對哪位同學的講話內容印象最深刻?”“你認為自己在即興發揮過程中有哪些不足?”等問題來引發小學生進行周記寫作,將自己在活動中的所感所想,人和事進行記錄,促使學生養成整理格言的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提倡師生互動的探究式教學
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夠將語文教學的學術性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相結合,進而提高教學質量。而傳統的語文教學多以教師講授、問答為主,現階段互動探究式學習方法的應用較小學階段而言更常見。同時,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較奇特,不同個體的思維方式不同,常常會形成多種見解,教師也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將文學作品泛讀或精讀,相互補充,結合理論與實踐,豐富教學方法,多角度引導學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
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語文教學的方法最貼近生活實踐,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實現知識的學習與思想道德的傳播。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中,教師與學生能夠更好地交流與溝通,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也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增長的速度正在趨向幾何式發展。在如今的中小學課堂上,稀缺的不再是信息資源,而是學生們寶貴的注意力。作為“爭奪”學生注意力的一方,課堂外的世界愈發精彩,老師們便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與之抗衡,竭盡全力打造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運用微課等高科技技術,開展創新性教學,改變封閉式、被動式的學習方式,解除傳統語文教學的束縛,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質疑所學,真正融入語文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沙德勝.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