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鋒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文明進步的同時更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領導班子提出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策略,其發展策略中就強調了對國家某些瀕臨失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保護內容。“貓頭獅”貴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但目前國家及地方對它的保護和傳承現狀卻不容樂觀,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我國小學的教育啟發方面遠遠不夠,因此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開展和實施“貓頭獅”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教學策略,結合多年的經驗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課堂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流傳年代久遠,是比較少見的地方傳統舞獅藝術形式,它流傳于客家文化體系中,所以被稱為客家獅,而因獅頭的形狀和貓非常相似,又叫“貓頭獅”。在地方民俗中,貓頭獅具有驅邪避鬼的功能,每逢集會慶典或者元宵佳節,地方民間就會以舞獅的方式進行慶祝。2011年,從化的貓頭獅入選廣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歸納分類為傳統舞獅。2015年,從化的貓頭獅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把從化區鰲頭鎮民樂小學作為“貓頭獅”傳承基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特征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團體、群體甚至是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技能、知識、表現形式、表演和各種實踐活動,同時也包括與此相關的工藝品、實物、工具和文化場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在代代相傳的背景下隨著歷史變化、所處環境的演變而尋求創新突破,豐富人類的創造力,同時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性和社會性兩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的前提條件。學術理論界曾經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進行了大量研究,龍先瓊認為,傳承性、整體性、民族性和本土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劉晶認為,動態性和非物質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筆者將其進行綜合,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傳承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都是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因此,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突出的一個特征。“貓頭獅”作為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被個人、群體以及人類集體傳承百年,并且還在一代代傳承和發揚。在這一點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來的特征非常相似,都具有可傳性,并且都以物質為傳承的載體進行傳承,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對遺產的固有特征進行了保留。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指“精神文化”的傳承。
2.社會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性表現在文化遺產的傳承對社會的依賴性比較強,是群體認同力、認知能力和人類創造力的集中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性是由文化的內容決定的,是人類實踐價值的充分體現。廣東的“貓頭獅”就是人類實踐價值的一種體現,是人類創造實踐和傳承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1]。
二、“貓頭獅”的保護現狀以及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現狀
(一)“貓頭獅”的保護現狀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貓頭獅”作為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1.文化生態環境的流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其傳播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生活,文化生態環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根本,如果文化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勢必也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貓頭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種,傳承方式主要為口傳身授,但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們都趨向于學習一些新鮮的事物,例如現代文化等等。加上“貓頭獅”的民間藝人群體年齡結構老化,導致“貓頭獅”這項傳統的舞蹈逐漸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2.經費投入力度不夠
雖然“貓頭獅”在2011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在“貓頭獅”的保護上依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困境。雖然廣州市每年都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大量資金,加強保護措施,但是這些資金都是由區文化館統籌,很少深入到一些當地的村鎮當中。當地政府和村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的傳承與發展也并不重視,這就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難以開展。
3.當地民眾對“貓頭獅”認識不足
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貓頭獅”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舞蹈多數存在于一些比較古老的村落,這些地區的村民都是客家人,客家人非常樸素,很少去主動學習吸收外界知識,導致觀念比較陳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程度不高,更不會為了使“貓頭獅”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揚去主動招收學徒。加上廣東當地的政府對于“貓頭獅”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夠,尤其是對一些基層地區幾乎很少進行宣傳,導致這些地區的村民消息閉塞,對于“貓頭獅”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舞蹈的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也缺少一個清楚的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滅絕速度[2]。
(二)“貓頭獅”的傳承和發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開展的現狀
“貓頭獅”是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校作為本地區唯一的傳承基地該如何將“貓頭獅”進行傳承和發展,筆者通過對本校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情況展開具體的研究,研究結果如下:
1.本校學生對“貓頭獅”的認知情況
筆者就本校學生對“貓頭獅”的認知情況展開調查得知,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貓頭獅”這個傳統舞蹈,而且都是通過學校從各方面的介紹知道的,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只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筆者進一步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大部分學生都表示不清楚,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知道“貓頭獅”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2.小學生對“貓頭獅”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
筆者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政策以及保護意義對小學生展開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之所以走進小學課堂是因為國家的要求,學校要遵守國家相關指示,幾乎沒有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重要意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更沒有清晰的認識。
3.小學生對于“貓頭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情感
筆者通過對了解“貓頭獅”傳統舞蹈的學生進行調查得知,這些學生大部分都很喜歡這項舞蹈,而大部分學生喜歡的原因是因為“貓頭獅”這個舞蹈非常有趣,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鑒于上述現狀,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就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談一談相關的教學策略。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傳承與發展的策略
(一)提高小學生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自知之明”,要想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順利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的傳承與發展,必須要讓學生對“貓頭獅”的發展歷程以及其重要性有一個清楚明確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換言之,就是要提高小學生的文化自覺,引導小學生自我創建、自我反省和自我覺醒的過程。讓小學生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并對其文化進行主動、深入的學習。相對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這種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的文化精髓,并主動在現實生活中進行運用。據相關資料顯示,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態度比人們預想的要高得多,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樸素的情感和朦朧的認識,如果加以正確的引導,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時喚醒他們的審美期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建立明確的認知體系,并發掘其中的美好本質。
(二)因地制宜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
小學生認知面狹窄,理解能力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做到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校邀請了從化“貓頭獅”的傳承人李水木老師走進校園帶進課堂,跟學校的老師在教學中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時要因地制宜開展教學活動:
1.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品德科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學習水平、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心理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等內容,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比如,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著重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自覺,引導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的概念、發展歷程以及重要意義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科任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在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的基礎上做到主動參與,即會唱、會說,掌握舞獅的技巧,不斷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同時也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繼承的基礎上還要不斷進行創新。
2.創新教學手段
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都有其固定的模式,比如模仿傳承、符號傳承、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和自然傳承等。但是在當前社會,這些傳統的傳承方式已經不適合課堂教學,科任教師必須要不斷加以改進。引導學生在“貓頭獅”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特點,令每一個學生所表演的“貓頭獅”舞蹈都各有風味。
(三)加大師資力量的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教師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最終效果和質量。通常來說,高校藝術教育專業肩負著培養小學藝術老師的責任,高校藝術教育專業教師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的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提高小學藝術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文化素質。除此之外,當地的文化部門也要對此加以重視,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的培訓工作中,比如建立傳承基地、加大資金投入或者聘請一些民間的老藝人對小學教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進行培訓,提高小學藝術教師的教學能力[3]。
綜上所述,“貓頭獅”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淀,更是我國祖先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需要代代相傳,隨著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引進小學課堂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希望在未來,像“貓頭獅”一樣的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被引入我國教育體系,發揮其文化價值,并被人們所學習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高小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J].文化遺產,2009(1):13-16.
[2]董曉萍.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文化遺產,2009(1):9-11.
[3]武俊平,伊麗.把握活態特點 重在繼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三種形式[J].實踐(思想理論版),2009(3):30-34.
注:課題編號:16A05,課題名稱:“和樂”文化理念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貓頭獅的傳承與發展的研究。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