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霞
書貴在讀,貴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開讀時的那一份虔誠。讀書時,思維在書中神游,情感在書中起落,書的魅力便在于此。讀書,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更可以開闊視野,幫助我們學到豐富的知識。我們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能力,讓孩子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就要從小處入手,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營造氛圍,提高閱讀興趣
書本就是知識,如果讓孩子學會讀書,愛上閱讀,是功德無量的事!筆者以為這是大智慧。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富于幻想的,神奇動聽的故事是打開學生閱讀興趣的第一把鑰匙。優美的故事進入腦海,將幻化為神奇的力量,產生無窮的魅力!從低年級開始,我們可以經常用課前、自習課、閱讀課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欲。第一階段,我們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選好孩子“愛看”的第一批書,使孩子對書產生興趣、好感。中年級開始,給學生朗讀優美的片段,提高學生賞析品讀的能力。高年級,建議做優秀書籍、名著的推薦。不同學段,我們和學生一起開展不同的活動,身體力行地把學生帶入這種濃濃的讀書氛圍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鼓勵學生多識字,幫助閱讀
低年級學段,我們通過語文課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教授給學生識字方法,讓學生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低年級,我們花大力氣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其實就是為閱讀做準備。學生認識了字,有了一定的“小本事”,必然會有強烈的閱讀欲望,這時教師應當支持鼓勵,在閱讀中鞏固識字,培養閱讀能力。識字的終極目的,從某種角度說,就是為閱讀服務的。古人所說的“學以致用”就是這個意思。用匯報、交流、講故事等方法,獎勵鼓勵學生讀書,在讀中認字是非常不錯的方法。
三、利用圖書角、小書架,鼓勵讀書
課內、課外閱讀的關系就是“課內得法,課外活用,相輔相成”。在學校,教師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班級的圖書角,利用課間、閱讀課等邊角料時間看書。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不僅僅是局限于課堂的40分鐘,應該擴大知識面,多看書看報,看課外雜志,擴大視野,通過圖書角書目的推薦,向他們介紹好書,認識好書,和孩子們一起讀書,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持久性,不能抓一陣,放松一陣。
我所任教的年級舉辦的“讀書漂流活動”,也是方便可操作的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挑選若干本好書,一本書就是一條漂流線,哪個學生拿到書,就在一周內閱讀,并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范圍比較寬,讀后感、人物分析、一點小啟發、對某個問題的看法都可以,每周一把書和筆記本交到下一個想看的學生手里,開始下一站漂流。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可以不停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看,節省了費用,更重要的是交換讀書思想和心得,也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
課外閱讀是在家里,是對課堂學習最有效的補充。孩子愛不愛看書,與父母的培養技巧有關系。在孩子學習閱讀的初期,我們通過家長會、班級QQ、微信群和家長一起探討,父母一定要對提供給孩子的各種讀物進行精心的挑選,盡量給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觀、內容豐富、情節有趣、符合兒童思維特點的書,如動物畫冊、彩繪本等等。第二階段是培養階段,我們對孩子們看的書要有正確的引導,不宜對孩子的閱讀書目、閱讀過程管得太死。在低年級,只要孩子愿意把一本書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長就應該感到滿意了。慢慢的,我們要把閱讀選擇的權利盡量地交給孩子,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輕松自由的閱讀環境。對于書目的選擇,不要過于呆板,過于束縛。閱讀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我們要引導孩子采百家蜜,看百家書。
四、創造學生展示閱讀效果的平臺
我從一年級就注意引導孩子讀書,班里的文化墻、學習園地布置的讀書欄里,每周都張貼獲得“讀書星”的同學制作的“讀書小頁”,這小小的一張紙,有小感想,有小插圖,有摘抄,有故事梗概,等等。并在規定時間內給“讀書星”頒獎,發小獎品,激勵孩子讀書。每周都單獨拿時間出來,和同學們開展“讀書交流10分鐘”“講故事”等活動,以活動為載體,督促孩子讀書,激勵孩子閱讀。小學生因為其特有的心理特點,課外閱讀,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肯定、獎勵,獲得成功的喜悅。我們就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期末評比“讀書小達人”,獎勵愛讀書的孩子、讀書有進步的孩子,培養讀書興趣。
我在北京中關村四小看到他們每天午餐后有“金話筒”活動,在校內圖書館,學生通過閱讀,把感想和全校同學們分享。期末,班級評出“閱讀能手”,獲獎的同學和校長合影,頒發獎杯。這些都是對學生的認可和激勵,非常值得借鑒。
只要我們多花一點心思,從小處入手,從課堂開始,從每一個微小的細節著手,循循善誘,持之以恒地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指導、幫助孩子構建讀書框架,孩子們就會喜歡讀書,愛上閱讀!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