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妮
摘 要:這是一個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教育信息化為教學內容與方式帶來復雜龐大的變革,針對不同差異的學生也正在起著它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形勢下更加有利于教師摸索找尋新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素養;后進生
何謂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學校作為一個整體,包含了后進生這一群體,全面的、素質化的教育的推進離不開對后進生的關注。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師讓后進生快樂輕松自在地學習,調動他們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東臨碣石,以觀心海
——把握后進生心理特點,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因材施教
“后進生”就是素質發展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相對滯后的學生,是就某個學生群體而言的相對概念,大都呈現為品行和學業成績等方面相對滯后,本文主要探討學業方面。其一,后進生多數有畏難情緒,缺乏自信,自卑閉鎖,由于他們基礎相對落后,對有難度的題目常存恐懼心理。學習上屢遭挫折,自我提高無門,成績難見起色,也許因為犯錯而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們的嘲笑,無形中筑起了一堵自我防御的保護墻,逐漸閉鎖起來。其二,后進生有一定的厭學情緒,談作業生煩,談考試色變,遇檢查逃避等,在學習上消極被動,仿佛學習是最大的敵人,能躲則躲。其三,部分后進生具有消極矛盾的心理特征。長期的學業滯后,即使原本自信樂觀的后進生也會被現實擊垮,變得消極被動,有的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想進步但是又無法持之以恒。針對這幾種心理特征,我利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手段因材施教。
二、水何澹澹,重拾自信
——課前用“家校幫”消弭自卑,重喚信心
瑞士心理學家克拉博雷德曾經在《兒童的自卑感》中說道:“孩子正由于有了自卑感才成長起來,他們想發展為父輩那樣的人,有著自我成長的意愿。”這種自卑感和成長意愿,往往是他們成長弗可或缺的內在驅動力。自卑和不自信可以說是“難兄難弟”,自卑即是一種不自信的體現。
記得威爾遜曾說過:“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倘若有這種信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在學習新課之前,利用“家校幫”軟件,布置預習作業,上傳PPT展現本課重要的知識點、導學問題,有助于學生梳理課文內容。
三、百草豐茂,激趣不斷
——重疊技術手段多方位刺激獲知欲望
以我曾經執教的小學語文五年級《舟過安仁》為例,古詩教學通常較為枯燥無味,在這堂課中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借助了希沃智能一體機。后進生大部分對古詩有抗拒心理,釋詩意是他們的薄弱項,因此我不著急讓學生解釋古詩的含義,而是以色彩鮮艷、配樂歡快的動態希沃課件導入課堂,看圖片猜詩句的游戲,難度設置為低,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接著介紹詩人的資料,這在課前預習中已做要求,后進生一般借助工具書完成,課堂中將這類問題交由他們,淺而易答,事后也能形成良性循環。
四、日月之行,若出互動
——積極推動學生群體的互助合作行為
后進生與朝夕相處的同學之間很容易激發感情波動。同窗之間的奚弄、淡漠、輕視,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同窗之間的鼓勵、友善、熱忱,卻能給后進生燃起暖心之火。利用人人通空間,后進生可以在課后與老師和同學建立起私密的聯系空間,實現學生與教師“零距離”,可以單獨質疑并解答。
利用錄播室設備,將課堂后進生學習的情形錄制下來,課后私發給他們,讓他們從旁觀的角度看自己的課堂表現,教師從旁鼓勵,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委婉指出不足,重建他們的課堂自信心和表現力,從他們的內在驅動力入手,從而提高該群體的自制、自律能力。
五、星漢燦爛,若出鞏固
——課后“微課視頻”鞏固復習
教師將課堂的重難點環節用微課寶或者錄制軟件錄制成微課視頻,關于寫作的要點、閱讀的方法、知識點的轉化等要點經過整理,都能收錄到微課視頻中,將這些微課視頻按知識要點類型劃分,整理上傳在人人通空間,學生各取所需,查缺補漏,在每一篇的微課視頻下另有一份簡單的溫習小測。后進生由于膽怯,在課堂中未聽懂但卻不敢提出來的缺漏環節,在人人通網絡無人空間環境下,他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查找課堂學習“漏洞”,鞏固本課的知識點。
參考文獻:
[1]劉江巖.電子白板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交互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
[2]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質研究:教育學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7.
[3]孫麗霞.消除幼兒自卑感 增強幼兒自信心[J].綏化師專學報,2000(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