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合作是無限的,是自由的,是開放、可延伸的,但機械的合作學習卻會抑制學生的積極性生成,如何彌補該缺陷是改進合作學習方式的思考原點。借助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合作學習”的發(fā)現(xiàn)與反思,著重從方式優(yōu)化與結構重構兩方面提出了改進合作學習方式的可行之道,借此推進合作學習的研究,最終實現(xiàn)合作學習的效度與廣度。
關鍵詞:合作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優(yōu)化;重構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教學手段,甚至還成為評價課堂教學優(yōu)劣的標準之一。于是乎,在各級各類的展示課中,形式多樣、實質相同的合作學習一一呈現(xiàn)在聽課者的眼前。不可否認,合作學習能讓小組內的每一位孩子都獲得共同的學習目標,使其學習交往更加頻繁,并對身邊同伴做出的努力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某種程度上說,合作學習對孩子的學習活動確實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但是,從課堂觀察者的角度去審視,當前機械式的合作學習頻繁出現(xiàn),某種程度上又會抑制、阻礙同組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當下的合作學習仍然是在運用同組間的競爭以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競爭是絕對的,合作是相對的,這樣的合作往往使組內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成績水平高的學生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容易對合作失去興趣,對學習失去信心。
如何去彌補機械式合作學習的缺陷,促使合作團體具有較好的組內協(xié)調性,消弭組內沖突的發(fā)生,降低組內“權威”的產生幾率?可以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上的合作學習中找到改變的可行之道。
場景一:
打破意外的意外
今天是六(1)班綜合實踐活動“秦淮小吃”主題研究活動的起始課,上課伊始老師就展示了有關秦淮小吃的視頻,學生紛紛點贊,此時老師要求圍繞想要知道的問題,進行四人小組合作,精選出小組想研究解決的一個問題,然后匯報。此時,不少孩子開始了熱烈的討論,但有部分孩子誰也不肯動口。
老師問孩子為什么不開始討論?一位學生小聲地說道:“我不愿意和他合作,因為他每次都不讓我們其他幾個人說,什么都是他拿主意。”老師接著說:“沒關系,今天我讓他做一個旁聽者,不參與你們的討論,最后由你們幾個人決定,好不好?”這位學生遲疑了一會兒,勉強地說了聲:“好吧!”然后開始了小組討論。很明顯,討論并不熱烈。
老師又走到另一組不肯合作的孩子前,一位學生說:“老師,我讓他們討論,可是他們都不肯說?!迸赃叺膶W生補充道:“每次都是先討論問題,然后再進行實踐研究,可有人每次都不研究,所以不想和他們在一個組了?!币晃缓⒆佑终玖似饋恚骸袄蠋?,每次都是我們幾個人合作討論,可我們都不滿意對方,能不能不把我們湊到一起呀?座位在一起,就要在一起合作嗎?能不能讓我們自由選擇合作小組?”
此時,老師示意全班停止了小組討論。在一片寂靜中,老師說:“有部分同學對合作同伴表示不滿,提出想自由挑選合作同伴,這樣做行嗎?”學生紛紛表示同意。
老師又提出新要求:“請同學們先挑選自己想要的合作伙伴,然后在教室內選擇一個角落開展討論?!苯淌依镱D時熱鬧起來,學生興奮地聚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起來。
時間已經(jīng)到了,熱鬧的教室恢復了平靜,學生開始了小組合作匯報。他們之間的合作匯報顯得異常流暢,平時不太愛發(fā)言的學生也大膽參加了匯報,幾乎每個小組都能發(fā)現(xiàn)一兩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為什么?難道破除固定課桌椅造成的時空禁錮,自由尋找合作同伴的方法更加適用于研究活動嗎?這節(jié)課真是一個意外的意外。
場景二:
跨越合作的合作
又一節(jié)研究課,研究主題是“走近明城墻”。課上,學生開始了中期研究成果匯報,介紹自己小組的研究進展以及所遇到的研究困難。輪到第三小組了,組長卻匯報說:“老師,我們小組沒有開始研究?!?/p>
組長說道:“我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明城墻排水系統(tǒng)是如何工作的??墒菦]有下雨,研究活動無法開展?!崩蠋煙o奈地讓他們結束了發(fā)言。接下來研究“明城墻磚與現(xiàn)在墻磚的區(qū)別”的小組,居然沒有找到適合研究的“城墻磚”。沒有了真正的城墻磚對比,研究也無從著手。
面對這樣的尷尬,一位學生舉手發(fā)言:“老師,兩個小組研究不順利,不是他們不研究,而是因為確實遇到了困難,我們小組研究的是‘南京龍脖子地段明城墻的損壞情況,雖然課題與他們不一樣,但在前期搜集資料時,找到了幾段關于明城墻排水的視頻,完全可以作為他們的研究內容。合作不應該只限于組內,小組與小組之間也可以展開合作嘛!”
其他小組也行動起來,紛紛提供資料,兩個小組很快就得到了足夠的資料,保證了研究的順利開展。老師提示道:“小組在研究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組長可以把困難寫在紙上,然后貼在黑板上,看看其他小組能否提供幫助?!?/p>
黑板上出現(xiàn)了六個問題,有三個問題得到其他小組的幫助,還剩三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此時,又有人提議:“我們小組在研究中也可能會遇到其中一個問題,我們想和提出這個問題的研究小組組成一個研究大組,彼此互相啟發(fā),共享經(jīng)驗,相信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
之后,原本自由組合的9個研究小組,在困難面前抱成團,組成了4個研究大組,這種跨越小組的組際合作是老師從來不曾想到過的,但是在困難面前,孩子們打破了小組界限,圍繞著共同的目標,構建了有利于研究的環(huán)境,這種跨越合作的合作,值得稱贊。
場景三:
構建小組的小組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將開展一次STEM項目研究:讓孩子制作能保護脆弱商品的包裝盒。老師讓孩子們選擇想合作的對象,自由分組,每組組員不超過6人,孩子們很快分組完畢。
老師接著拿出了兩塊薄薄的薯片,讓孩子們開動腦筋,用厚包裝紙、泡沫塑料、空氣膜為薯片做好保護,以便郵寄到外地。
一位孩子站了起來:“老師,我要換一組。我們組有兩位組員很聰明,但動手能力太差,我的動手能力也不算強,所以想換一組。”此時,不少學生也都舉起了手,約占全班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此時,老師讓學生思考解決的方法。
一位學生說道:“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我們分兩次組,第一次叫設計組,多想幾個保護薯片的金點子,然后再分組,第二次叫制作組,從各自帶來的設計中選擇一個,再進行包裝盒的制作?!睂W生們紛紛表示贊同。很快,兩次分組的小組和組員都確定好了。
在設計組活動中,學生都顯得特別認真,幾乎每一個小組都拿出了四五個較為完善的保護方案。緊接著,孩子們又開始了制作小組合作,他們利用三種材料和簡單的剪刀、膠棒等工具,經(jīng)過一個小時的努力,有7個制作小組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老師胸有成竹地對學生說:“開始第三次分組,請同學們選擇班上最頑皮的孩子進行分組合作,模擬實際運輸情況,設計模擬運輸中擠壓包裹的方法。”
在這樣的多次分組中,孩子們不僅發(fā)揮了自己的特長,將自己的能力與其他組員的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優(yōu)勢互補,突破了單一分組的模式,改變了固有的弊端,也避免了研究活動中沖突的發(fā)生,實現(xiàn)了合作學習優(yōu)勢的最大化。
這三次有關合作教學的實踐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與思考,我對合作學習產生了思考的興趣:學生合作的起點是什么?是興趣、學習的需要,抑或是其他?為什么一定要合作?有沒有比小組合作更好的方式?合作團隊的組員一般以幾人為宜?是否需要實行組長負責制?從反思中,可以得出三個方面的結論:
1.摒棄機械:興趣是合作小組構建的基本前提
在學科教學中,機械式合作卻屢見不鮮,也許這樣能讓學生展開看似可控而又熱鬧的討論,得到并不難以理解的問題答案,場面也并不單調。但這樣的合作是學生真正希望的、喜歡的嗎?這樣的合作真的比不合作更加有效嗎?合作的持續(xù)性又在哪兒呢?
合作學習具有多邊、共時、交互作用性和影響因素關系的復雜性。相對于獨立學習而言,合作學習中的變數(shù)較多,且以非線性、隨機性等復雜性的方式存在。隨著小組人數(shù)和環(huán)境的變更,合作對個別學生的影響更加具有不確定性。正由于合作的這種固有缺陷,教師更要將合作建立在學生的共同興趣之上,將這種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只有擁有了共同興趣,學生才能展開更加主動的合作,在合作中圍繞問題開展深入而持久的探究。因為興趣能幫助他們確定共同努力的方向,從而提升合作的效度,將合作這一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朝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2.學會優(yōu)化:教師是合作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
從合作學習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在某一小組中順利學習,因為他們都是富有個性的學習個體,過于弱勢或強勢的孩子都容易在合作學習中面臨一定局限,找不到適當?shù)暮献魅后w,從而導致合作的無效或低效。這種先天缺憾產生的問題,可以通過老師的主動優(yōu)化調整得以改善,甚至是消弭。
當然,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遇到組內成員無法解決的困難,這些困難往往阻礙了成員思維的深入,如果教師能充分調動各小組的研究興趣,運用組際之間的合作互助,那么困難一旦解決,則標志著更大范圍內合作的成功。這樣的合作將更有助于學生興趣的產生與思維力的不斷提升。
3.結構構建:拓展是合作優(yōu)化實施的最終方向
在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中,最理想的合作行為一定是由一個點(核心問題)出發(fā),以一個個單組合作互動的形式將問題深入化,將一條條思維線進行彼此交織,從而引發(fā)更廣泛層面上的學生合作與互動,讓合作基于全體學生的需要而發(fā)生。這樣的拓展合作既立足于個體的單個需求,又滿足了全體的興趣指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點線面的合作學習中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
當然,一節(jié)課的課堂知識容量是有限的,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延伸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讓合作不僅在課堂發(fā)生,還能在課外發(fā)生,讓合作從課內拓展出去,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活動天地中、更加豐富的知識體系中得到發(fā)展。
總之,合作學習被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合作學習策略的使用與歸納,更應重視的是讓合作學習真的發(fā)生,因為這才是合作學習的根本。
參考文獻:
[1]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