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浪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教育系統的進步,音樂教學在初中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傳統的音樂教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就需要音樂教師根據時代的要求改善音樂教學內容,完善音樂教學體系,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培養
學習音樂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情操修養,鍛煉學生的肢體配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所以學習音樂有著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好處。因此在許多初中學校,音樂教學被看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做好初中音樂教學,提高初中音樂教學質量是當前初中學校的一大重要任務。
一、對我國當前初中音樂教育現狀的分析及發現的問題
我國現行傳統的音樂教學中,音樂課程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課程結構單一,缺乏綜合性、選擇性、實踐性,這樣的教學方式脫離了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從而導致學生只會唱而不太了解音樂的常識或者只了解常識而不會實踐。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初中學校對音樂教育管理工作不夠重視。
2.音樂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
3.家長對音樂教學的不重視影響音樂教育的發展。
二、如何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水平
1.加強初中學校的音樂教學管理建設
現在的初中教學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初中音樂教學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做好初中音樂教學,提高初中音樂教學質量,是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
但是當前大部分初中學校對音樂教學管理不足,雖了解其重要性,但實施困難,專業教師的缺乏及現行音樂教師的不專業以及音樂樂器的不足,導致大部分學校對音樂教學管理不夠重視。針對這一情況,初中學校應積極想辦法,聘用專業音樂教師或對當前音樂教師進行專業培訓,發動學生,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溝通家長解決樂器問題,從而達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目的。
只有學校重視及加強音樂教學管理建設,教師及學生也將重視音樂教學,才能順應時代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音樂教師的教學觀念要隨時代的發展而更新,發展新的教學模式
在現當代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形勢下,要推動初中音樂教學的全面發展,就需要音樂教師的教學觀念隨時代的發展而更新,要根據當前的音樂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將當前的網絡也加入音樂課中,豐富教學內容,從而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的音樂教學模式,以提高初中音樂教育水平及教育質量。
例如,一堂“歌唱課”,傳統的音樂教學就是老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直到學生學會為止,這樣學生只是學會了唱這首歌,其他的音樂知識都沒有了解,而且每堂課都如此就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而改變一下教學模式,加入新元素、新樂器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及接受能力,還可利用當前的網絡,配合音樂的情景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教師領唱發展成聽音樂看故事,由學生自主學習歌唱,還可配上舞蹈,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互動,根據音樂的情景提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這樣一堂音樂課下來,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一首歌,樂器的應用、音樂的含義、情景的表達等都可以親自體驗出來,這樣生動的音樂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校的音樂教學水平。
為此音樂教師應不斷地學習,追求自我提升,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跟上時代發展腳步,才能讓學生的音樂課升華。
3.音樂教師應當將世界各種音樂都匯入音樂教學內容中
現代國內的音樂分為多種類型,有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等,每種音樂都有自己的特點及特色,這些音樂教師應該恰當地取用,讓學生都了解他們的基本知識,豐富學生的音樂認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學生通過了解不同的音樂,從而了解這些音樂的起源地及它們起源地的文化,這樣學生可以通過音樂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特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民族音樂是我國各族人民在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創造出來的最具特色的音樂,代表著我國各民族的民族特色,音樂教師在音樂課中加入民族音樂,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豐富學生的見識、情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校內校外相結合促進音樂教育發展
加強音樂教學管理也得有家長們的支持,大部分家長也認為音樂就是唱唱歌、跳跳舞而已,沒什么可學的,教師應幫助家長消除這種觀念,現在網絡發達,音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精彩瞬間記錄下來,傳播給學生家長,讓家長發現學生的特點,還要將音樂對學生的影響給家長解釋清楚,只有取得家長的支持,學校的音樂教育水平才能穩定前進。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教育水平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及家長的支持與重視及音樂教師的自我培訓、創新等,只有三方都重視起來,學生才能在音樂課上增強自信,陶冶情操,促使學生身心健康
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曉華.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1(6).
[2]孫婷婷.讓音樂的“泉水”盡情流淌:淺議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0(1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