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燕
摘 要:視聽語言作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基礎課程,傳統的理論教學已經無法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目標。本文主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視聽思維,適當增加實踐訓練以及改革考核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視聽語言課程知識。在傳統影視語言理論基礎上,通過經典案例拉片解讀、素材拍攝剪輯訓練、作品項目創作實戰,以及專業理論梳理寫作等教改措施與手段,使學生培養視聽語言的專業意識,掌握初步的拍攝技能和基本的剪輯技巧。
關鍵詞:視聽語言 實踐教學 編導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1(c)-0168-02
《視聽語言》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基礎類必修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這門課程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重理論輕實踐,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傳統書面考試,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機械記憶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并未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在后面的學期中,開展攝影、攝像和非線性編輯等實踐類課程時,《視聽語言》課程中的基礎概念等知識已經基本忘記,只能再由實踐課教師重新補充,造成課程資源和時間的浪費,也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影視藝術的迅猛發展,《視聽語言》課程的理論教學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如何讓《視聽語言》課程更好地解決影視作品中的視聽元素組合問題,教授學生更加合理、熟練地運用視聽知識進行聲畫組接敘述作品,成為目前該課程面臨的重要命題。
1 影像思維模式的確立
在視聽語言學習中,學生單純記憶其中的知識點,難以形成自主的“鏡頭感”意識,無法真正掌握和形成自覺的視聽思維,最終無法指導專業影視創作。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知識以及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都是以書面文字呈現的,所以進入高校后,他們在理解視聽語言中的相關知識時,思維方式仍然延續在對文字的把握上,這樣就無法創作出具有畫面感的分鏡頭腳本,影視拍攝更是無從談起。比如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由王朔小說《動物兇猛》改變而來,在原著中,馬小軍看到米蘭的照片后,有一系列的心理描寫來展示他內心的震撼,對照片上這個女孩的強烈感情。如何將這些心理活動的文字語言轉化為鏡頭畫面,學生們對此鮮有建設性的想法。
因此,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鏡頭的各個環節,樹立起學生的影像思維,形成自有的視聽思維模式才是《視聽語言》課程的核心。《視聽語言》課程需要配合其他文學創作、影視賞析、拉片等基礎課程,通過相關訓練樹立具有“鏡頭感”的影像思維模式,在此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實踐操作,從而使學生形成視聽化的創作習慣。因此,如何設置《視聽語言》課程的理論內容和實踐環節,是目前該課程面臨的重要問題。
2 經典拉片解讀
對大量經典電影的拉片解讀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視聽語言中的基本概念,單個鏡頭的分析可以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電影的拍攝意圖和風格特點,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將專業理論知識和影視拍攝實踐相結合,真正地對視聽語言進行了解和掌握。
以法國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為例,電影的一開始是3個場景:海水、森林和城市,3個俯視的長移鏡頭,一直移動到給這個城市的全景鏡頭,接著切換到城市的街道,來往人群,一系列的晃動前移鏡頭,來表現這個影片的地點背景和主人公生活的環境,同時也表現出一種落寞和壓抑感,同時也為后文烘托出這個孤獨冷酷的殺手里昂。接著鏡頭來到了里昂與他老板的對話,這段運用了很多個特寫鏡頭,每個鏡頭都非常短,節奏感十足,從牛奶,到眼鏡,到煙灰缸等一系列的特寫鏡頭都沒有露出人物的正臉,給人一種神秘感,為后面的劇情也鋪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后面運用相似性技巧的轉場,從胖子的照片,轉到胖子的出場,俯視鏡頭也表現了對這個人物的蔑視。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有助于蒙太奇意識的培養和對作品中視聽語言藝術的發現和挖掘。此外,通過訓練學生進行影視段落畫面分鏡臨摹和撰寫拉片分析報告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鏡頭意識。
在拉片訓練中,不能只突出重點,要注意影片的整體觀。以往教學中,講到聲音就只分析聲音,忽視畫面的構圖、鏡頭的運動、景別、景深和光線等因素。將知識點割裂開來,這樣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不利于學生鏡頭的整體把握。電影的美體現在聲畫組合的每一個元素中,所以在給學生分析影片時,就要做到全面的來解析。
3 加強實踐練習
在對理論知識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增加學生的實踐訓練,是《視聽語言》課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實際練習過程中,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可以對優秀影片進行模仿,讓同學們切身感受電影片段中的鏡頭是如何拍攝出來的,這樣才能理解鏡頭組接所表達出的意境,從而樹立基本的“拍”的意識。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原創拍攝,從劇本創意、畫面分鏡,到現場機位調度草圖等逐一探討。再以3~5個同學為一組,根據劇本,拍攝長鏡頭場面調度、蒙太奇練習、越軸練習、對話練習等,掌握最基本的視聽知識。
學生在拍攝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同組成員互相探討,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就是學生將書面知識內化為實踐技能的過程。拍攝完成后,指導學生將前期拍攝的鏡頭挑選、刪除、組合和排列,讓學生認識到影視作品中的時空處理需要符合蒙太奇的心理基礎和視聽語言的藝術感,從而創作出更專業更具想象力的作品。
4 改革考核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中,《視聽語言》課程被定位為理論基礎課,對該課程學習成果的考核,往往采用的是書面考核方式,而學生的實際拍攝與剪輯的技能以及熟練程度都無法得到正確的評估。
為改變這一弊端,我們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改善,將課上學時分為理論學時和自主學時兩部分,理論學習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基本的概念和知識點。自主學習部分,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器材的熟悉和運用以及短片的拍攝。相應的,在考核方式上,也分兩部分進行。在日常教學中,通過習題課、課堂提問與課外實踐作業等環節檢查教學效果。期末考核分為兩部分,首先,理論知識部分,以理論試卷為主,考核學生對《視聽語言》中視聽元素概念的理解、對影片的分析以及對基礎剪輯理論的掌握。其次,自主學習部分,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的自主學習時間和課下時間,按照拍攝要求,拍攝3~5min的短片,并進行適當的剪輯。筆者認為,書面考核的權重應當小一些,主要考核學生對視聽語言的基本定義、基本分類以及其他基礎背景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際操作考核所占的比重應當大一些。
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強調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實踐訓練,才能真正發揮這門課程的作用,完善課程體系,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實現高校教學理論與實踐最大限度的融合。
視聽語言的研究和課程建設的任務是一項艱巨而又困難的任務,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前進,以期找到更好的教學模式。對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來說,注重知行統一,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形成體系化的新型教學模式,這也為其他專業的課程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對于高校教學有著廣泛的借鑒意義與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麗麗.《視聽語言》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7(71):14.
[2] 吳林博.視聽語言課程的教學研究[J].高教論壇,2011(5):72-73,92.
[3] 梁巖.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教學的改革與思考.新媒體研究,2015(14):79-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