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炘鋼
摘 要:目前是全球經濟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極大豐富時代,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也非常普遍深入。本文就探討了當前高職院校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機遇,并著重分析其體系構建中所存在的諸多高職教育信息化要點,以此實現對高職教育理念及行為的全面優化促進。
關鍵詞:高職教育信息化 “互聯網+” 職業教育體系 構建機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1(c)-0200-02
1 高職“互聯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所面臨的機遇
2012年,我國正式提出了“互聯網+”網絡新概念,它快速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并發揮作用,特別是實現了對教育產業發展戰略的空前提升,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未來信息化發展建設創造無限機遇。
1.1 通過信息技術改善高職院校整體教學環境
在建設高職院校整體教學環境的過程中,其課程資源與在線課程所帶來的教學方法轉變機遇需要被教師所把握,通過他們不斷強化高職“互聯網+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激發教師教學改革熱情與學生理實一體化學習激情,為學校營造良好的教育學習環境。
1.2 通過信息技術提供優質教育資源
在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發展背景下,源源不斷的優質互聯網信息資源以各種途徑、各種方式被傳播到課堂教學體系中,實現了教育資源的高質量、高效率優化。當然,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好遠程教育資源,其目的是為了激勵高職教師能夠全面融入到校本資源課程內容的開發進程中,保證高職教育信息化發展機遇被合理把握住,體現“互聯網+職業教育”現實發展優勢。
1.3 通過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
要通過信息技術全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為高職教育建立信息化課程優化框架,全面促進學生的全面向前發展。如今高職院校面臨著專業人才培養與有效面向社會輸送的雙重挑戰,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大量運用信息技術思考如何為高職生建立自主學習體系,結合全新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或翻轉課堂模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學習。另外像國外比較有名的層次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學徒制教學法等等都可以拿來應用,全面提高高職生的學習、技術素質修養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完善高職教育信息化建設體系,將“互聯網+職業教育”精髓在校內發揚光大。
2 基于高職院校教育整體布局的“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信息化要點
2.1 高職教育“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整體框架
高職院校建立“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基本框架應該基于多元化思路,圍繞學校整體教育布局展開,它就應該包含了“一個智慧平臺+兩個數據庫+三項支撐技術+四類參與主體”。結合這一布局再融入當前比較流行的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與放在網絡技術實現對“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全局優化,保證框架中的所有“互聯網+職業教育”功能模塊都能有效發揮其固有作用并實現相互融通連接,體現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的聚合及協作教育特點[1]。
2.2 高職教育“互聯網+職業教育”的體系建設應用實踐方式
高職教育的“互聯網+職業教育”主要圍繞互聯網信息化平臺基礎展開建設,它實現了對職業教育內容的創新優化,在融入云計算、大數據、放在網絡等支撐性技術內容之后,希望實現度高校全局教育深度教育功能體系的有效建立。
2.2.1 打造獨立智慧平臺
打造獨立智慧平臺是高職教育開展“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根本,它基于“互聯網+”基礎框架豐富平臺內涵,基于職業教育參與與主體統一身份認證內容,保證數據交流共享功能的全面優化,為門戶界面與功能授權建立差別化對待機制,確保學校信息化教育平臺的應用安全穩定。從總體來講,對智慧平臺的整合就應該基于各方數據信息展開,注重面向高職院校的學校數據研究與泛在學習研究空間推廣實現教育優化。在智慧平臺展開教育內容,它還為高職生搭建了多個子平臺,例如報考咨詢平臺、創業就業指導與培訓平臺、專業培養支持平臺等,基于學生需求與技術服務兩項內容提供相應技術支持,優化智慧平臺上的高職教育策略。
2.2.2 設立雙數據庫
雙數據庫可覆蓋高職院校教育體系全局,它其中就包括了“培養過程數據庫”與“教學資源數據庫”,二者促成了高職院校、社會企業乃至政府三方的相互融通協調,對推廣輸送高職院校人才非常有利,也能滿足“校企合作”各種需求,建立具有兩個數據庫支撐的“雙向信息交流循環反饋機制”。實際上,雙數據庫也是以智慧平臺建設為基本載體的,它們都能夠為高職院校提供人才培養、分散噪聲以及就業反饋重要數據,同時可基于社會用人企業實現遠程的數據訪問、人才共享以及與企業共同展開的人才選拔項目。從另一層面來看,兩個數據庫所提供的日常學習動態監測模塊也為高職院校“互聯網+職業教育”教育體系優化創造了有利發展途徑。因為雙數據庫支持下的“互聯網+”平臺和職業教育平臺能夠為高職生提供豐富的、可任意選擇的模塊化課程,幫助他們整合職業教育系統內容,并為他們創設相對真實的虛擬仿真實訓子平臺。在該實訓子平臺中,所有的學校課程資源、各個平臺資源以及社會企業資源都會齊聚一處,為學校全局教育體系優化創造了職業教育資源庫,可供師生教學、學習研究與校企科研項目研究使用。
2.2.3 提出三項支撐技術
在“互聯網+職業教育”平臺中,教育信息化要點的體現就主要基于三項支撐技術,它們包括了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泛在網絡技術。在高職院校的“互聯網+職業教育”平臺中,三項支撐技術都會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服務模型,確保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所有教育資源都能滿足共享要求。具體來講,三項支撐技術為高職院校的高職教育體系提供了分布式網絡體系,其中對服務模型硬件部署環境的建設進程快速,基本已經能夠為校內所有師生提供遠程的自助式訪問服務與教育平臺,例如遠程MOOC教育模式與遠程研究會議模式等。同時三項支撐技術也解決了存在于高職院校中的“信息資源孤島”問題,其中大數據技術的融入恰好取代了傳統數據內容,更加強調數據的整體性與混雜性調整,且保證數據之間都具備相互互補補充關系,為職業院校構建前沿分析技術體系創造有利條件。最后,在放在網絡中則為整個高職院校建立了擁有分布式數據庫服務、數據計算、數據挖掘技術內容的三網融合體系,它將高職院校的互聯網、通信網以及物聯網都納入其中,確保師生隨時隨地都能開展職業教育學習過程。在三項支撐技術體系下,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中的智能化、人性化與快捷化特征都得以體現,它真正建立了整個高職院校的泛在化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學習環境。
2.2.4 明確四類參與主體
在高職教育信息化體系中,它的四類主體就應該包括了職業院校、用人企業、行業協會以及政府部門。在“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中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基于社會行業企業與政府部門需求的動態化人才培養機制,專門對高職生在校的發展數據監測進行跟蹤檢測,確保四類主體能夠圍繞人才建設聯動起來,這對高職院校每年輸送高水平專業人才非常有利[2]。
3 結語
在高職院校,建立基于“互聯網+職業教育”時代背景與教育需求的高職教育信息化體系要把握其中各項要點,從學校教育體系發展全局考慮問題,實現自我突破,擴大職業教育教學服務范圍,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爭取為社會提供更多高水平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南旭光.“互聯網+”職業教育:邏輯內涵、形成機制及發展路徑[J].職教論壇,2016(1):5-11.
[2] 高慧.“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架構和創新[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