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長亮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對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提升教學水平的契機。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將傳統教學模式和新媒體相互結合,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質量。基于此,筆者在文中對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了分析,然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幾點教學措施,希望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思政教學 高校教育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a)-0226-02
新媒體是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型信息服務技術,和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刊物有著較大區別。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對教學事業也產生了諸多影響,微信、MOOC等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如何應用新媒體,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1 新媒體環境下創新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
1.1 提升媒介素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不斷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才能讓高校學生在社會上保有競爭力。因此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社會發展的需求,新媒體為高校思政課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教學方式。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者的要求也更高,教師不僅要擔任知識的傳遞者,還要擔任知識的挖掘者。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資源較為豐富,但同時這些資源的質量也參差不齊,所以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者要有一定的搜集能力以及辨別能力[1]。
1.2 教學信息化
信息化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必然發展趨勢,信息化的教學能夠有效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發展。根據可靠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7.72億人次,互聯網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更是接近100%。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應該將傳統教學模式和互聯網進行有機結合,借鑒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經驗,利用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媒體渠道,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模式以及教學資源,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水平。并且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對教學模式進行完善,讓高校學生的思想品德呈螺旋狀穩定上升[2]。
1.3 創新教學理念
將互聯網和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結合,教學中的內容以及教學中的“主體”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者必須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了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而學生通常是在課堂上進行被動學習[3]。基于新媒體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學生成為了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新媒體開展相應的教學計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明顯增多,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參與感,學習積極性也能有所提升。另外,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對創新課堂教學形式也有著促進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策劃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是教師的主要任務,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教師也就成為了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
2 新媒體環境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觀念偏差
基于新媒體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毫無疑問能夠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發展,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渠道。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比較傳統,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對新媒體加以利用,甚至對基于新媒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有著一定抵觸心理。這種陳舊、古板的教學觀念,導致新媒體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4]。
2.2 媒介素養較差
良好的媒介素養,是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的基礎條件,但是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媒介素養卻比較弱,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對電子信息設備的使用并不熟練,而年輕的思政課教師雖然有著較強的資源搜集能力,對電子信息設備的應用水平也比較高,但是因為缺乏教學經驗,所以無法對教學資源進行篩選。所以新媒體在這種尷尬的教學情況下,無法有效地展開應用[5]。
2.3 缺少激勵制度
在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上,高校必須起到牽頭作用,因為高校的思政課教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而教學模式的改革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以及經歷,所以高校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對教師展開一定的培訓工作,才能夠確保教學模式創新工作的正常開展。
3 基于新媒體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途徑
3.1 轉變教學理念
將傳統教學模式和新媒體進行有機結合,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者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絕對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也要從主導轉變為引導。教師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對當前的教學資源進行擴充,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這樣才能夠保證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工作的有效開展[6]。另外,教師要對新媒體的作用進行分析,將擴充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作為創新工作的主要內容。
3.2 建立線上平臺
互聯網為教學事業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利用這一點,以互聯網為基礎,搭建一個高校思政課線上交流、教學的平臺,并且跟隨社會的變化不斷對平臺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擴充、更新。通過網絡平臺的建立,能夠讓高校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舉個例子,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在課堂上進行教學,課后再將“微課”視頻上傳到平臺中,學生在課余時間就可以隨時隨地對思政課知識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同樣也可以利用在復習、預習的教學階段,有效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空間的束縛。
3.3 挖掘教學內容
思政課知識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出現一定的變化,而教材的編寫則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了讓高校思政課教學更具有時效性,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對教學資源進行挖掘,進而將教材中不足的部分進行補足。比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一些社會實事,將社會的發展情況等和教材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并且可以通過校園微信公眾號,向學生定期推送思政課相關的社會熱點,以此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進而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知識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社會事件中的知識內容進行挖掘,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互聯網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合,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必然的發展趨勢,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者要對這點有足夠的認識,在教學的過程中以新媒體為基礎,不斷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完善。學校方面也要定期對思政課教師展開培訓,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創新工作給予一定的支持,進而提升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教學水平以及質量,為高校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德勝.新媒體環境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8(8):8-9.
[2] 李志飛.新媒體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創新[J].新聞傳播,2018(16):104-105.
[3] 徐繼燕.新媒體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9).
[4] 趙嬋娟,李海濤.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課內外一體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8(8):45-49.
[5] 唐世剛.創新高校思政課新媒體課堂教學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7):59-60.
[6] 李雨容.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思考[J].管理觀察,2017(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