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巖 張愛霞
摘 要: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給高校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培養心理健康、素質全面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教育者必須轉變觀念、理清思路,調整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完成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授課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全方位提升,以適應時代要求。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心理服務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a)-0239-02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如何順應時代要求建設高質量心理服務體系,為社會培養思想過硬、心理健康、素質全面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教育者必須面對并解決的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具體到高校心理服務體系就是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開展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培塑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陣地。
伴隨著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我們已進入新媒體時代。所謂新媒體,就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無線或有線傳輸網絡,向用戶提供視聽內容服務,發揮傳播功能并與用戶互動的媒介的總和。新媒體的主要特征是多元性、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虛擬性以及平等性。可以說,新媒體是現代數字傳播革命的產物,影響所及從語言方式、表達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到思維方式、思想方式,對人類心理和行為形成新的作用模式。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是新媒體技術的忠實追隨者和廣泛使用者。新媒體正在從思想、思維、行為等各方面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群體。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與時俱進,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優化調整,才能使該課程真正助力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才能適應時代提出的新要求。
1 提升師資隊伍
教育事業的關鍵在教師,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由之路。新媒體時代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面對、研究、使用好新媒體。一是樹立新媒體思維。轉變傳統思維模式,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媒體,既要看到新媒體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心理教育的信息量、拓寬了心理教育的渠道,又要看到海量信息導致大學生的焦慮、迷惘、交際能力下降、價值觀扭曲,給心理教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二是提高新媒體使用能力。建立定期培訓制度,讓教師充分了解并學會使用各種新媒體,掌握其特點和發展動向,用新媒體了解學生,和學生溝通交流,提高新媒體使用效率。教師只有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發展,才能真正走進當代大學生了解他們、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成為心理健康的社會棟梁之才。
2 完善課程體系
面對新媒體在傳播方式、對話模式等方面形成的沖擊和挑戰,我們必須研究時代需求和學生需求,構建符合學生興趣和成長特點的課程體系,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成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心理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術為基礎,針對學生心理和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學校專業分布特點,并且要充分考慮時代背景下學生的新變化和特殊學生群體的需要,充分調動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形成三個層次的課程體系。一是公共必修課程,即覆蓋全體學生的“大課”,一般是一兩百人同時上課,對學生進行以發展為主線的教育,包括心理學基本理論、環境適應教育、學習心理教育、情緒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人際交往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心理障礙識別與防治等。二是專業必修課程。即針對不同專業開設相關必修課程,旨在提升自己綜合專業修養,提高心理判斷力,能夠了解別人的同時更好地反觀自己,比如營銷專業開設營銷心理學、教育專業開設教育心理學。三是特殊群體選修課程。該課程跨自然班進行,以模塊形式出現,集中那些有特殊心理需求群體,比如失戀、網絡焦慮、適應障礙、人際關系緊張等進行團體輔導。
3 更新授課內容
研究發現,長時間以來,很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生興趣不高、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教師逐漸失去熱情,授課內容不能及時更新,不能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和時代變化解決學生最關心、最急迫的問題,使課堂效率低下,處于流于形式的狀態。要想扭轉這種局面,教師應該注重“量體裁衣”,滿足個性化需求。一是階段性。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人往往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大一學生剛入學,面臨適應問題、學習困擾多,大二戀愛問題表現比較突出,大三在適應大學生活之后會出現自己如何定位、如何設定目標的發展性問題,大四學生出現考研、出國、就業等一系列新情況,要求心理教師抓住焦點,對癥下藥,精心設計內容,提升課堂效率。二是群體性。不同專業人群的心理需求不同,內容上要充分調研,有針對性選擇內容。學生通過媒體很容易獲得的信息可一帶而過,重點挖掘共性問題、焦點問題、熱門問題,解決困擾,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
4 創新教學模式
新媒體時代,心理健康課程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授課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改變傳統守舊的“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模式,具體來說要做到“一個中心、兩個結合、三種方式”,來激發學生潛能,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一個“中心”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改“我講你聽”的模式為“你講我評”,以此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建設中去,提升課堂效果。“兩個結合”就是要做到公共性大課和專題性小課相結合,課堂理論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彼此成為有益的補充。在新媒體視閾下,結合新媒體的交互性、平等性等特點,改革授課模式就要充分使用“三種方式”即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方法,把情感融入課堂、把熱點帶入課堂、讓民主之風吹進課堂,調動音頻、視頻等新技術,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語言方式讓他們主動融入到課堂中去,成為課堂的積極建構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5 調整評價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英語、數學等基礎課程,也不同于其他專業性課程,旨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心理成長,因此,目標決定了該課程不能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而是重在體驗、提升。以往的課程常采用理論考試、分析案例的方式進行,無法衡量學生理解、使用、探索、體驗的實際效果。在課程評價方式調整上,一是可增加“自我剖析型作業”。自我剖析,顧名思義就是剖析自己,把自己過去和現在的認知、情緒和行為進行重新審視,通過自我剖析和分析,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弱勢,從而達到自我完善。學生通過剖析認識自我,教師可以運用心理學知識給予指導,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改造、升華自己。二是運用新媒體技術如網站、班級微信群等。教師通過與學生交流以及觀察學生之間的交流來了解課程的實際效果,實現評價學生的同時也看到了自身的教育成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進一步優化提升,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一丹.新媒體視閾下的軍人心理健康教育[J].政工導刊,2015(7):11-12.
[2] 左軍占.新媒體與新宣傳:美國軍事心理作戰的新思維[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2(1):56-60.
[3] 楊鵬聰.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討[J].銅仁學院學報,2016(6):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