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現階段的初中素質教育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意識、成熟思想及綜合素養較高的全面人才。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尤為重要。為了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途徑,針對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生;責任意識;培養
由于初中生年齡、認知及性格等存在一定的特點,初中成為了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及修養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引導他們在不斷學習及成長過程中強化自身的責任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分辨對錯,促進學生們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雖然很大程度上響應了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教師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均作出了較大的調整及創新,但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及教學效率較差等問題。且在進行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未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學習需求給予針對性的教學及指導,加上現階段學生生活環境及生活氛圍的影響,使得初中生的責任意識較差,不利于學生道德修養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及發展,直接影響著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整體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開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教學途徑尤為重要。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途徑
1.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的責任意識進行挖掘,強化學生責任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本教材內容,從課本中搜尋相應的涵蓋責任意識的教學內容,積極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及利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責任意識的重要性,使學生積極樹立責任意識,促使其養成責任意識的初步觀念[1]。如在進行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我與集體共成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這一教學內容中涵蓋的責任意識相關內容進行挖掘,讓學生在學習集體意識的過程中認識到個人力量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規范自我行為,增強學生的一人行為影響整個班級的思想,使得學生共同為建設集體和諧環境做出努力,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及強化。
2.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性,提升學生責任意識的實踐性
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種單一、固定及枯燥的教學模式及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氛圍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及興趣。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性的教學體驗,大多數初中學生由于種種原而導致責任意識較為薄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集合各個層面的力量,與家長一起為學生創造培養責任意識的途徑及實踐環境,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責任意識的重要性及對自身發展的意義[2]。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街道進行小廣告及垃圾的清潔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實踐能力。
3.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身邊事例的責任意識案例教學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過程中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及分析的教學方式,結合生活實際,及當前社會生活過程中或學生身邊發展的實際案例展開生活案例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在接受及學習相應道理及道德理念的同時,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如可將近期內發生的新聞事件“六旬老人地鐵打年輕女子”的社會案例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采用播放視頻或講解案例的方式告知學生事情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選擇漠不關心還是挺身而出?從案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集更多的關于“責任意識”的相關新聞進行拓展學習,從中獲得相應的體驗及感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挖掘教材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元素、采用多燕華的教學方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結合實際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展開多元化、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創新及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郁勝.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網絡道德與法制意識的嘗試[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16(24):105.
[2]沈瑛.為培養“責任擔當”意識起好頭:以浙教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3):74-75.
[3]李朝文.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育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62(8):110.
由于初中生年齡、認知及性格等存在一定的特點,初中成為了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及修養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引導他們在不斷學習及成長過程中強化自身的責任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分辨對錯,促進學生們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雖然很大程度上響應了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教師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均作出了較大的調整及創新,但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及教學效率較差等問題。且在進行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未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學習需求給予針對性的教學及指導,加上現階段學生生活環境及生活氛圍的影響,使得初中生的責任意識較差,不利于學生道德修養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及發展,直接影響著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整體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開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教學途徑尤為重要。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途徑
1.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的責任意識進行挖掘,強化學生責任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本教材內容,從課本中搜尋相應的涵蓋責任意識的教學內容,積極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及利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責任意識的重要性,使學生積極樹立責任意識,促使其養成責任意識的初步觀念[1]。如在進行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我與集體共成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這一教學內容中涵蓋的責任意識相關內容進行挖掘,讓學生在學習集體意識的過程中認識到個人力量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規范自我行為,增強學生的一人行為影響整個班級的思想,使得學生共同為建設集體和諧環境做出努力,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及強化。
2.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性,提升學生責任意識的實踐性
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種單一、固定及枯燥的教學模式及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氛圍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及興趣。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性的教學體驗,大多數初中學生由于種種原而導致責任意識較為薄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集合各個層面的力量,與家長一起為學生創造培養責任意識的途徑及實踐環境,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責任意識的重要性及對自身發展的意義[2]。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街道進行小廣告及垃圾的清潔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實踐能力。
3.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身邊事例的責任意識案例教學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過程中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及分析的教學方式,結合生活實際,及當前社會生活過程中或學生身邊發展的實際案例展開生活案例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在接受及學習相應道理及道德理念的同時,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如可將近期內發生的新聞事件“六旬老人地鐵打年輕女子”的社會案例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采用播放視頻或講解案例的方式告知學生事情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選擇漠不關心還是挺身而出?從案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集更多的關于“責任意識”的相關新聞進行拓展學習,從中獲得相應的體驗及感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挖掘教材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元素、采用多燕華的教學方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結合實際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展開多元化、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創新及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郁勝.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網絡道德與法制意識的嘗試[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16(24):105.
[2]沈瑛.為培養“責任擔當”意識起好頭:以浙教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3):74-75.
[3]李朝文.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育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62(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