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勇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和深化,在核心素養語境下,初中美術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各種美術知識和美術技巧,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術作品,并要體會該作品所表達的意境。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采用情感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情感教育
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蘊含著創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僅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陶冶人的情操,更能讓欣賞者感同身受。在中小學階段開設美術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并提升學生的欣賞藝術能力、促進他們思想情感的升華。因此,作為初中美術教師,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美術技巧,更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術作品,并通過美術作品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概述
(一)情感教育的含義
所謂的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優秀的品德,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實際的教學中,教育不單單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也就是俗話說的教書,更重要的就是育人,也就是所謂的情感教育。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僅僅要教書,更要育人,這是新課改的重要任務,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
方式。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在初中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情感教育,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采用情感教育,首先是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生本策略,這樣能有效地觸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使學生學習的氣氛更加濃郁。
其次,采用情感教育,還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能使學生對美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并能夠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美,并以此促進自己的美術作品得以提升,甚至是在美術作品中創造“美”,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最后,采用情感教育,還可以提升學生對于美術知識學習的興趣,并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通過情感教育,學生善于發現美,并能創造出美,這樣能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激發并提升他們繼續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并在自己的美術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創作出來的作品質量會更好,更能打動欣賞者的心。
因此,在初中美術作品中,我們必須重視情感教育,積極使用情感教育,從而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初中美術課堂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創設相應的情感情境
在初中美術的教學中,教師要想實施情感教育,就必須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感情境,使學生融入到相應的意境之中,與美術作品產生心靈的共鳴,從而給學生帶來更加強烈的情感沖擊,在幫助他們學習相應美術知識和技巧的同時,促進他們的情感升華,使他們充分感受美術作品蘊含的意境,從而發展自身的藝術素養。
例如,在講解蘇少版八年級美術《生活的藝術——中國工藝美術》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具有古色古香的音樂,讓學生在這種頗具古風的氛圍里認真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再如,在學習《輕描重彩總相宜》的知識,欣賞古代的山水畫時,教師就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純大自然山水加鳥鳴的輕音樂,并在這種音樂背景下,向學生講解相應的美術知識和技巧,引導學生欣賞該美術作品,這樣,學生會很容易就被帶入到作品的意境當中,進一步升華他們的情感,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自豪感。
當然,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必須選擇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音樂作品,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情感意境,使學生深深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當中,從而為學生帶來更深刻的情感認知和體驗。
(二)聯系學生的生活進行情感的滲透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而且這一階段,也正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特別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借助美術作品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等正確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美術知識和技巧的同時,體味美術作品中蘊含的美的意境,并從中獲得相應的愛國情懷教育。
例如,在學習《張貼的畫》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欣賞招貼畫作品《我愛黃河》《我愛國旗》《我愛長江》,在引導學生從藝術形式方面理解該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象征手法的運用以及鮮明的主題設計,從而體會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光榮,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美術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他們形成豐富的情感,因此,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在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并促進學生的情感升華,使他們獲得全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美術教學教書育人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翁云健.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8(73):187.
[2]蔡振榮.靈動課堂: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華夏教師,2018(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