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君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初中生的數學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各個中學的數學教師也越來越重視改進數學的教學方法。因此,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和學好數學是當前許多教師與學生的目標,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課堂效果不理想等。對此,主要從精心備課、趣味導入、自主學習三方面對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多元化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分注重教學結果,而忽視了教學過程,長期下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減弱,課堂效率也隨之降低。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審視自己的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來詮釋數學課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進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體會數學的魅力。接下來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對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看法。
一、精心備課,奠定基礎
良好的備課是有效課堂模式的開端,一堂課的成功離不開學生和教師的配合,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備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課堂計劃,通過精心的備課來更好地掌握課堂的節奏,進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學習青島版七年級上冊“單項式和多項式”一節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說出一個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多項式的項的系數和次數,以及多項式的項數和次數。首先,我讓學生進行預習,并找出以下定義“整式、單項式、單項式的系數、單項式的次數、多項式、多項式的項、常數項、多項書的次數。”然后我進行提問:“比如,整式:對于字母來說,只含有加減乘除的代數式;單項式:其中,不含有加減運算的整式;單獨的一個字母或數。”經過這些定義的梳理后,帶領學生進行探究:“賣報的李阿姨,從報社以每份0.25元的價格購進a份《日報》,以每份0.5元的價格售出b份(b 二、趣味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趣味導入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問題教學或者情景教學的方式,引發學生求知欲,讓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對講得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對講錯的學生也要進行鼓勵。這種方式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提升課堂效率。 例如,在學習青島版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一節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意義,體驗估算解的方法。首先,我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教學:“同學們,老師有這樣一個問題,前幾天小陽種了一株樹苗,開始的時候樹苗高40cm,栽種后每周大約長高15cm,幾周后,樹苗才能長高到100cm?”學生開始思考。由此,我引出方程:“設x周后長到100cm,我們可以從題中得到的等量關系為40+15x=100”接下來我讓學生探究教材中的例題,讓每位學生準備出一張紙,進行剪紙實驗,以此列出相應方程。我再指導學生總結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最后帶領學生進行估算解。如此,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堂中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相關知識。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新課改之前,數學的教學模式以應試教育為主,在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被動地接受信息,由于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課堂效率也不能更好發揮。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種模式,可以讓每個同學都能參與進來,使不同階段的學生相互交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學習青島版七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一節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正數、負數的意義,會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首先,我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找出以下問題:“(1)帶有+、-號的數有什么意義?(2)什么樣的數是正數?什么樣的數是負數?”學生閱讀后我指名回答,并進行進一步解釋。接下來我檢測學生的理解程度:“冰箱的說明書上寫著,冷藏的溫度為+2℃,冷凍的溫度為-18℃,你知道+2和-18的含義嗎?”學生積極回答。然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1)如果向東走了60 m用60 m表示,那么向西走30 m應如何表示?(2)月球白天的溫度大約為116℃,記作?夜間溫度為零下120℃,記作?”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指導,由此讓學生學會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最后我讓學生互相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正負數。如此,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有效掌握了本節內容。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所以,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踐,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不斷探究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進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曾寧.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58-59. [2]孫祖剛.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