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摘 要:為了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便需要老師捕捉隱性的智慧,全面分析學生的心理,采取多元化的課堂教學策略。通過具體論述基于心理分析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構建策略,旨在增強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心理分析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均應基于學生的發展。簡言之,即實際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并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給予高度重視與尊重,如此方有助于學生的轉化力度,繼而確保全體學生均能得到有效發展。
一、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
(一)注意的穩定性不高
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對學習的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的程度均有所不同,故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亦不盡相同。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在注意學習的穩定性方面,其影響要大于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如若學生本身有意注意的穩定性較低,則勢必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
(二)在心智活動和認識活動中存在某些缺點
當前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普遍呈現出兩種狀態,一種為機械式的學習,即學生并未領會到符號所代表的知識,而僅是機械式地記住了某些數學符號與詞句的組合;另一種則是有意義地學習,而所謂的有意義學習,即指學生在看到符號后便能在腦海中生成與之相對應的內容,繼而可深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均是在機械式地進行。
(三)缺乏良好的性格
由于部分學生缺乏學習上進心,加之學習態度與習慣均不甚良好,以致其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既不愿將自身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之上,也鮮與同學之間展開有效交流,更不愿向教師請教,這種不求上進的性格特點,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亦最為深刻。
二、基于心理分析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構建策略
(一)改變對待學生的態度,激勵他們“想學”的心情
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數學教師需致力于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而要切實達成以上目標,關鍵便需始終秉持“一視同仁”的目光來對待每一名學生,不歧視、不諷刺,如此方能切實構建其良好的師生關系,繼而為轉化學生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即便發現學生問題,教師也不應急于去教訓學生,而是要盡量以溫和的面部表情、語言或是動作來促使學生愿意傾聽教師教誨,而后促使學生親近數學,如此既能對學生學習產生正面的影響,又能讓學生逐步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這對教師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也將有便利而無一害。
(二)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教學亦是一項運用語言藝術的活動。對此,若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通過對語言藝術的合理運用來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則勢必有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尤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并始終注重以藝術性的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則勢必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快速進入到積極狀態,繼而在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的同時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如針對“有理數分類”的相關內容教學,為切實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則教師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用男生來表示正數,而女生則表示負數。又如,在進行“對頂角”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又可通過引進數字謎語“兩牛相斗”的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而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教師亦可摒棄此前照本宣科式的講解方式,改以在半數解題過程中運用“下面到了見證答案的時刻”等充滿戲劇性的語言,如此將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加強直觀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與嚴密性的學科。當然,也正是因其具備以上特性,方使得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困難。對此,為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情況,則增添教學的直觀性無疑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如針對“三角形邊的性質”中“任意兩邊和大于第三邊”的相關內容教學,教師便可為學生提供木棒等道具,由學生自主將之組成為三角形,而后思考三者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而引出上述性質。
2.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若能基于其日常所熟悉的事物,則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能切實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產生。如針對“有理數”的相關內容教學,教師便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來舉例,諸如,由講臺走向教室門需向南方前進3米,而由門走上講臺則需向北前進3米。基于此,教師提問:這其中,講臺與門的位置是否發生了變化?總共走了多少米?能用怎樣的式子表示。對于此問題,雖然教師的位置沒變,但實際卻走了6米,由此學生陷入了茫然,該以何數學式子來表示呢?如此一來,既激發了學生學生的探究心理,又能切實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3.適當降低起點,分散難點,狠抓“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
由于部分學生,其本身的數學基礎相對較差,因而在實際解題過程中,經常陷入無工具可用的困境,而即便知曉部分知識、定理及公式也無法做到合理、有效地運用,這將嚴重阻礙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對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便應努力做到讓每一名學生均吃透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如此方能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如針對“三角形全等”的相關內容教學,基于此方面內容最主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證明三角形全等的目的在于找角和邊相等。對此,教師便可在作業布置環節全部留下證角和邊相等的題目。只要他們掌握了這一塊,后面的知識就輕松而且簡單了。
總之,針對學生的轉化當是一個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不能抱有急于求成的態度,而是要逐步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以采取最恰當的心理疏導方式,如此一來,方有助于打開學生內心,從而使其愿意主動融入學習過程中,以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柴改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2]顏顯能.初中數學直觀教學的哲學分析和心理學分析[J]. 廣西教育,201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