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學瓊
摘 要:初中散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生命意識的重要園地,擬就初中散文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梳理,并結合部分課例進行分析,以期利用現有教材發掘和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讓語文課堂涌動生命的泉。
關鍵詞:初中;散文教學;生命意識
散文作為四大文體之一,以其題材廣泛、結構靈活、抒寫真實而深受作家青睞。在中學語文散文教學中,咀嚼散文中蘊含的豐富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熱愛,讓語文課堂涌動源源不斷的生命的泉,成為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散文教學通過精讀細品,發掘文章中潛藏的生命意識,讓優秀的品質、崇高的精神感染和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生命意識的教學目的。
一、多種朗讀方式,理清文本形象
散文作為文學作品,有具體可感的形象,學生通過閱讀,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的人、事、物、景,為深入文本、感知作品所蘊含的生命意識和情感打下基礎。多種朗讀形式,可幫助學生理清作品形象。朗讀時,語言文字通過聲音的傳遞,進入大腦,進而迅速轉變為形象,而朗讀時的抑揚頓挫,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音韻美,進一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文章的妙處。
朗讀了多種方式,針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朗讀方式,幫助孩子理清形象,增加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青海湖,夢幻中的湖》時,有的學生去過青海湖,對青海湖的美景有獨特的感受,因此,除齊讀之外,我還采用了個性朗讀的方式,請孩子單獨朗讀“我撲向七月的清晨……”一段,在學生朗讀時,給予各種形式的賞識和鼓勵,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對“撲”字等關鍵詞語沒讀到位時,順勢提問,“這里的‘撲字應該怎樣讀?”“重讀?!薄笆裁礃拥母星??”“應該是歡喜、激動的心情?!薄胺浅:?,應該是非常渴的時候出現了一杯水的感覺,非常餓的時候出現了一桌盛宴的感覺?!泵鎸ξ闹兴鶎懬嗪:挠筒嘶?、藍色湖水,學生的思緒似乎真的飄飛到了青海湖邊,張開雙臂,去迎接青海湖濕潤清新的空氣,去擁抱青海湖迷人開闊的景色了。
對于記人散文對話較多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直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蘇珊·安東尼》中蘇珊在法庭上勇斗法官的片段,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一女生讀蘇珊·安東尼的部分,一男生讀法官的部分,其余學生讀旁白,這樣通過角色的表演、朗讀,蘇珊·安東尼為爭取婦女的選舉權百折不撓、智勇雙全的形象便浮現在學生眼前。
二、咀嚼“關節”語言,找準主旨突破口
文章語言尤其精妙處,往往是文章的情感、內涵、主旨的突破口,這些語言好比人體的關節,對文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石縫間的生命》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引導學生仔細咀嚼文中的“石縫間的生命,常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生命是這樣被環境規定著,又被環境改變著”“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才能錘煉自己,成長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華自己”等關鍵句,就能理解文章涌動著的對石縫間的生命那倔強、崇高、拼搏精神的禮贊和要做駕馭生活的強者的啟示。對于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更應反復涵泳,反復咀嚼,以體味其中真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動人之處,往往也是文章情感噴涌之處,把握住關鍵語句,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找準情感突破口。例如古代散文《湖心亭看雪》一文,多數學生只能抓住作者對雪后西湖清靜凝絕的景色的贊美之情和作者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通過抓住關鍵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為何答非所問,而得出結論,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表達作者的故國之思。
三、剖析文章藝術手法,旨在能力遷移
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應如庖丁解牛,教會學生透過表面,見其筋骨,只有深刻剖析文章的藝術手法,了解支撐文章的架構,才能更好地立足文本、放眼課外,幫助學生更好地揣摩生命滋味、抒寫生命感悟。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自然界的美好景色會引發人們的美好情思,優美的文辭也會激發讀者的美好情感,引起讀者的共鳴。理解文中的修辭及作用,有助于把握作者所營造的意境美。例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作者寫被貶黃州時,夜邀張懷民同游承天寺所見之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用比喻的修辭,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皓月當空,月光如水,而竹子和柏樹地影子像在水中飄搖的水藻、荇菜一類的水生植物那種空明、亦真亦幻的美好景色。正是如此良辰美景引發了謫居的蘇軾的喟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面對美景的喜悅、壯志難酬的苦悶、面對挫折的樂觀豁達,在寥寥數語中表露無遺。
“工夫在詩外”,語文課堂不僅是語文知識的海洋,還是生命的海洋,在課堂之外結合作業的多樣,將知識和能力內化,讓課堂內容中傳遞的生命的信息滲透到學生的生命中去,讓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珍視美好情感的美好的品質成為學生生命的底色,讓奮發向上、不折不撓的精神激勵學生在人生的長河中不斷向前,讓學生追尋生命的意義的腳步從語文的課堂走向生活,走向未來,讓學生的生命價值得到不斷實現。
參考文獻:
[1]董淑琴.高中散文教學中的生命意識教育[D].內蒙古師范學院,2015.
[2]劉曉紅.高中語文教學中生命教學芻議:以包頭市第一中學高中教學為例[D].內蒙古師范學院,2014.
[3]李瑞杰.論生命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D].湖南師范學院,2016.
[4]孫海燕.論生命教育與中學古典詩文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5.
[5]陳紅剛.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生命意識教育芻議[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20).